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醫(yī)學論文>特種醫(yī)學論文>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實驗研究

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實驗研究

時間:2023-02-20 08:26:16 特種醫(yī)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實驗研究

  【內(nèi)容提要】實驗1以漢字與英文字母為材料,考察了自由回憶中學習與測驗之間不同時間間隔(0s與10s)條件下的成績,發(fā)現(xiàn)了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的轉換,且它不受材料意義的影響。實驗2對首因向近因效應轉換的機制作了初步的探討,排除了由于兩種時間間隔被試采用不同順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轉換的可能性。
【摘  要  題】研究報告
【關  鍵  詞】首因效應/近因……
    1 前言
  近年,系列位置效應研究又成為記憶研究的熱門話題。這與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發(fā)現(xiàn)有關。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是指隨學習和測驗時間間隔的增加對項目表中前面項目的記憶改進,而對后面項目的記憶變差。最早由Wright等人(1985年)提出。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圖形和詞句;此現(xiàn)象不僅成人而且猴子、嬰兒也有報道;此外,在運用探測項目是否識別的范式和運用4擇1的系列位置確認范式中都觀察到這種效應(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snes等,1996等)。因此,這種隨延緩的增加,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對優(yōu)勢的變化被看成是獨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發(fā)現(xiàn)運用鑒別范式的研究中反應頻率的分布存在明顯偏差。0s保持間隔被試反應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間隔反應則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當反應偏差糾正后,近因向首因轉換消失,從而提出是反應偏差造成該現(xiàn)象,它不是潛在的記憶機制。
  如果真是反應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憶范式中就不應該有近因向首因轉換。假如這種效應是獨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憶的范式中也應該有近因向首因轉換。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自由回憶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轉換的現(xiàn)象。此外,對具有形音義結合體特征的漢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轉換也是感興趣的問題。由于這兩個變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沒有涉及的,故在材料類型中也選用了英文大寫字母,便于對兩種變量加以區(qū)別。
    2 材料和方法
  2.1 實驗1漢字自由回憶中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的轉換
  2.1.1 被試 28名浙江大學學生。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2.1.2 材料 72個刺激系列,意義漢字、無意義漢字與英文大寫字母各三分之一。漢字選自《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研室編著,1986年),平均8.02畫(5-11畫)、平均頻率.03352%(.00542%——29799%)。每系列各漢字間無明顯聯(lián)想,筆畫數(shù)與結構盡量一致。漢字中盡量避免同音字。英文字母系列都不能組成單詞或特殊符號標志。刺激大小為5cm寬×5cm高。
  2.1.3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2(保持時間間隔:0s和10s)×3(實驗材料:有意義漢字、無意義漢字與大寫字母)×6(6個系列位置)因素設計。因變量是每個系列位置正確回憶的百分比。實驗為被試內(nèi)設計,每個被試完成全部72次試驗。保持間隔的次序在被試間平衡。每類材料、每個系列以隨機方式呈現(xiàn)。
  2.1.4 程序 告訴被試實驗目的是測定記憶準確性,次序不作要求。實驗材料和指導語都計算機呈現(xiàn)。每次試驗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0.5秒新試驗開始的信號。信號消失1秒后,屏幕中央呈現(xiàn)6個系列的字或字母,每個項目呈現(xiàn)1s,項目間時間間隔為0秒。每系列呈現(xiàn)完畢,間隔0s或10s后呈現(xiàn)紅色的“開始回憶”字樣,要求被試將剛呈現(xiàn)過的六個項目寫在答案紙上,不提供反饋。鼓勵被試盡快精確地在1分鐘內(nèi)完成任務。采用個別測試,有2次預備試驗,一次休息。
  2.1.5 結果與分析
  分別對各類材料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都有明顯的系列位置主效應:有意義漢字:F(5,324)=14.455,p<.001;無意義漢字:F(5,324)=12.864,p<.001;大寫字母:F(5,324)=8.036,p<.001。時間間隔與系列位置間的交互作用都顯著。三種材料均p<.05。對每種材料中的系列位置1與6在0s與10s的平均正確率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0s時,有意義漢字:t(54)=5.101,p<.001;無意義漢字:t(54)=3.534,p<.001;大寫字母:t(54)=5.382,p<.001。10s時,有意義漢字:t(54)=-2.173,p<.05;無意義漢字:t(54)=-2.516,p<.05;大寫字母:t(54)=-2.382,p<.05。結果都展現(xiàn)出0s保持間隔第一個項目成績最好,最后一個成績差,即觀察到有顯著的首因效應而無近因效應,但在10s保持間隔則相反,即當保持間隔增加,最初的系列位置項目的成績下降而最后的系列位置項目成績提高,明顯呈現(xiàn)首因向近因效應轉換的特點。圖1是三種實驗材料0s與10s間隔時的系列位置曲線。
  附圖
  圖1 不同時間間隔首因向近因效應的轉換
  總的正確回憶率為.7339,0s間隔條件下正確回憶率為.7298,10s間隔條件下為.7379。不同保持時間間隔之間正確回憶無顯著差異,F(xiàn)(1,1006)=.20,p<.05。
  對材料類型進行Post  Hoc檢驗后發(fā)現(xiàn)三種材料類型兩兩間的差異都非常顯著,p值都小于.001。無意義漢字正確率最低,為.6037;字母的正確率最高,為.8514;有意義漢字的正確率居中,為.7465。
  實驗中出現(xiàn)了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現(xiàn)象,這和Neath和Knoedler(1994)等人運用識別探測項目范式觀察到的近因向首因轉換的結果模式完全相反。我們認為這主要可能反映了近因向首因的轉換與實驗范式有關而與刺激材料性質無關,因為漢字和英文大寫字母都表現(xiàn)出顯著的首因向近因轉換的現(xiàn)象。
  實驗中保持間隔的次序雖然在被試間平衡,但兩種時間間隔是分別進行的,即一半被試先做0s間隔,再做10s間隔,另一半則相反。Knoedler等人(1999)對這樣的設計曾提出被試可能(下意識地)會在不同時間間隔應用不同策略的看法。假設學習與測驗間隔短時(0s)被試可能(下意識地)不會為位置6項目的記憶擔心,而運用按編碼順序從頭到尾的策略進行回憶,即優(yōu)先提取第一個項目,使后面項目的回憶受到影響,當間隔長時(10s)被試可能(下意識地)會擔心位置6的記憶而運用從尾到頭的策略,即優(yōu)先提取最后一個項目,結果前面項目的回憶成績受到影響。為檢驗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是否與被試在不同時間間隔應用不同順序的提取策略有關,我們進行了實驗2。
  2.2 實驗2不同順序提取策略對首因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影響
  2.2.1 被試 28名浙江大學學生。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2.2.2 材料 96個漢字系列。每系列6個漢字。選字標準同實驗1。每系列有意義與無意義漢字各半、平均8.02畫(5-11畫)、平均頻率.

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實驗研究

03352%(.00542%——.29799%)。實驗設計了四種實驗條件(見表1)。48個系列從頭到尾或從尾到頭順序的回憶為掩蔽實驗。
    表1 實驗二的四種實驗條件的測驗類型條件   時間間隔        測驗類型         呈現(xiàn)方式條件一     0s   一半從頭至尾回憶,一半自由回憶     隨機條件二     0s   一半從尾到頭回憶,一半自由回憶     隨機條件三   10s   一半從頭至尾回憶,一半自由回憶     隨機條件四   10s   一半從尾至頭回憶,一半自由回憶     隨機
  2.2.3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2(保持時間間隔:0s和10s)×2(測驗類型:與從頭到尾回憶混合的自由回憶和與從尾到頭回憶混合的自由回憶)×6(6個系列位置)因素設計。因變量是每個系列位置正確回憶百分比。實驗為被試內(nèi)設計,每個被試完成全部96次試驗。
  2.2.4 程序 告訴被試實驗目的是了解提取順序對記憶準確性的影響。當被試點擊某類測驗窗口時,屏幕左邊會相繼出現(xiàn)6個漢字,每個字呈現(xiàn)1s,項目間間隔為0秒。每系列呈現(xiàn)完畢屏幕的右邊會立即或10s后出現(xiàn)紅色提示詞,提示詞有兩類:一類要求或為從頭到尾按順序回憶或為自由回憶,另一類要求或為從尾到頭倒序回憶或為自由回憶。被試反應同實驗1。測驗類型與時間間隔采用抵消平衡控制。
  2.2.4 結果與分析
  用自由回憶正確率作因變量,實驗類型、系列位置與時間間隔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存在明顯的系列位置主效應,F(xiàn)(5,648)=30.493,p<.001;時間間隔主效應也明顯,F(xiàn)(1,648)=4.332,p<.05,且時間間隔與系列位置間存在明顯的交互作用。實驗類型的主效應不明顯,實驗類型與時間間隔間存在交互作用,F(xiàn)(1.648)=6.743,p<.05。重要的是,與從頭到尾按順序回憶相混合的自由回憶正確率存在顯著的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現(xiàn)象,即0s間隔,位置1成績顯著優(yōu)于位置6(t=2.341,p<.05),10s間隔,位置6成績顯著優(yōu)于位置1(t=-.245,p<.05),見圖2(A)。但與從尾到頭倒序回憶相混合的自由回憶正確率不存在首因向近因轉換的現(xiàn)象,位置1與位置6在兩種時間間隔條件下的成績均無顯著差異(分別t=.577,p>.05;t=1.015,p>.05),且都是位置1的成績優(yōu)于位置6的成績(p<.05),見圖2(B)。
  附圖
  圖2A 與從頭到尾提取混合的自由回憶成績
  附圖
  圖2B 與從尾到頭提取混合的自由回憶成績
  兩種測驗類型結果模式不同,表明與自由回憶混合一起的掩蔽實驗確實影響被試的加工活動。
    3 討論
  3.1 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不是記憶的普遍現(xiàn)象
  本研究中每次試驗從刺激呈現(xiàn)到開始回憶都沒有超過短時記憶范疇。實驗1發(fā)現(xiàn),自由回憶范式中,不同材料類型、兩種時間間隔,都出現(xiàn)系列位置效應,且隨學習和測驗時間間隔的增加對項目表中前面項目的記憶變差,而對后面項目的記憶改進,即都出現(xiàn)了首因向近因效應轉換。由于不同的保持時間間隔之間正確回憶率無顯著差異,是正確反應的分布發(fā)生了變化,是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的相對優(yōu)勢出現(xiàn)變化,即記憶發(fā)生了變化。并且這種首因向近因轉換的現(xiàn)象不受材料意義的影響。本研究的結論與Neath等人(1993)提示的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現(xiàn)象相反,即本研究結果與近因向首因轉換的效應是獨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征的觀點不相吻合。它表明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具有研究范式的特殊性。
  最近,Wright(1998)給被試呈現(xiàn)4個環(huán)境中真實聲音系列的再認記憶研究也報告了與本實驗相同的結果模式。Wright承認用當代的記憶理論對這種首因向近因轉換的現(xiàn)象很難解釋。但它表明了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具有通道的特殊性。
  所以我們認為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不是記憶的普遍現(xiàn)象。
  3.2 首因向近因效應的轉換和提取策略的關系
  在實驗2中,運用兩種測驗類型:與從頭到尾回憶混合和與從尾到頭回憶混合,來影響與之一起的自由回憶時的提取策略,試圖檢驗首因向近因轉換是否和提取策略有關。按我們的假設,與從頭到尾混合的自由回憶中,間隔長時該策略不利于最后的項目,不應該出現(xiàn)近因,這與本實驗的結果不一致;與從尾到頭混合的自由回憶中,間隔長時該策略有利于最后的項目,應該有近因,間隔短時該策略不利于第一個項目,不應該出現(xiàn)首因,這些都與本實驗的結果不一致。故實驗結果排除了首因向近因的轉換是被試不同時間間隔應用不同順序的提取策略所致的假設。
  與從頭到尾提取指導語混合的自由回憶中,出現(xiàn)了隨時間間隔延緩首因向近因轉換的現(xiàn)象,故可以假定從頭到尾提取的策略有利于首因向近因的轉換,或至少不影響首因向近因轉換。
  3.3 近因首因效應的轉換現(xiàn)象與研究范式
  實驗1不同刺激材料都表現(xiàn)出顯著的首因向近因轉換,反映了該轉換可能與實驗范式有關。
  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研究報告都發(fā)生在運用探測項目的研究范式中。自由回憶范式中尚無有關報告。這可能與自由回憶和再認涉及的加工過程不同有關。Anderson與Bower(1973)曾提出過自由回憶涉及兩個獨立的過程。一是提取過程,可能的項目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二是決定或再認過程,決定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信息是否恰當。而再認記憶只涉及第二個過程,不涉及前一過程。雖然本研究每次試驗從刺激呈現(xiàn)到開始回憶都在6-16秒之間進行,不屬于長時記憶,但同樣可能涉及這兩個過程,與探測項目的辨別任務不同。Tulving和flexser(1992)也曾提出再認與自由回憶之間只有令人吃驚的微弱聯(lián)系,可用于自由回憶測驗的信息與可用于再認測驗的信息幾乎毫不相干?赡苓@就是為什么在本研究中沒有出現(xiàn)近因首因效應轉換現(xiàn)象的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表明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現(xiàn)象不是獨立于研究范式的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征。
  此外,本研究運用自由回憶的范式,不存在反應偏差,沒有出現(xiàn)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現(xiàn)象,從某種角度也間接地支持了Kerr等人(1998)提出的反應偏差造成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觀點。
  3.4 對首因近因效應轉換現(xiàn)象機制的思考
  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對所有試圖解釋系列位置效應的理論家提出了挑戰(zhàn),圍繞著該轉換機制展開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新的誤用理論(Bjork等,1992年)、兩種記憶區(qū)別理論(Squire等,1993)等各科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是Neath等人1993年提出的維度鑒別模型(DDM)。
  認知心理學一個基本思想是項目在記憶中按多維空間中的值表征,一個維度的重要性隨情況而變化(Nairne等人,1997)。DDM強調(diào)時間這唯一系統(tǒng)變化的維度的作用,它預測:同一位置不同時間間隔則有不同的回憶水平。它的第二個假設是所有回憶都是線索驅動的,通常是項目的加工上下文背

景(Neath  1993年)與測驗項目的編碼表征相結合(Neath  1997)。時間間隔短可預測有近因效應,因為最后的項目相對于表上其它項目在時間上有最大的區(qū)別。隨時間間隔增加首因增加,因為前面的項目變得相對其它項目有更多的區(qū)別。DDM將時間看成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時間的改變與線索的改變有關,這些觀點是有新意的。但為什么短的間隔最后的項目在時間上有最大的區(qū)別,以及為什么間隔增加前面的項目又變得有更多的區(qū)別,DDM的說明還只停留在描述性水平階段。該模型不能解釋Wright等人的數(shù)據(jù)與本研究的結果。
  我們認為可從痕跡和線索兩個方面來解釋首因向近因的轉換。短的時間間隔,第一個項目有不隨意復述的優(yōu)勢,導致更深的記憶痕跡,也導致可建構內(nèi)在的上下文之間的關系線索,此外該序列位置也是一級為特殊的提取線索,加上倒攝抑制弱,諸因素的綜合使第一個項目在提取和決定過程中占優(yōu)勢。隨時間間隔的增加,最后的項目有更多的復述時間和上下文關系的建構,導致記憶痕跡加深并提供更多線索,相對減弱了前攝抑制的干擾,使立即測驗中不能提取的最后項目得以提取,出現(xiàn)隨時間延緩首因向近因轉換。這些假設還有待今后進一步驗證。
    4 結論
  (1)本研究運用自由回憶范式,出現(xiàn)了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的轉換,且它不受材料意義的影響。此結論與Korsnes等人(1996)提示的近因向首因效應轉換的現(xiàn)象相反,表明近因向首因效應的轉換現(xiàn)象不是獨立于研究范式的記憶的基本特征。
  (2)對首因向近因效應的轉換機制作了初步的探討,排除了由于兩種時間間隔被試采用了不同順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轉換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Neath,I.Distinctiveness  and  serial  position  effects  in  recogition.Memory  &  Cognition,1993;21:689-698
  2 Neath.I..&  Crowder,R.G.Distinctiveness  and  very  shortterm  serial  position  effects.Memory,1996;4:225-242
  3 Knoedler,A.J.,Hellwig,K.A.and  Neath,I.The  shift  from  Recency  to  Primacy  with  Increasing  Dela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9;25:474-487
  4 Kerr,J.,Ward,G.and  Avons,S.E.Response  Bias  in  Visual  Serial  Order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8;24:1316-1323
  5 Wright,A.A.Auditory  list  memory  in  rhesus  monkeys.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9:91-98


【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實驗研究】相關文章:

首因效應向近因效應轉換的實驗研究08-05

“首因效應”:細細斟酌個人簡歷08-15

“首因效應”:細細斟酌個人簡歷08-06

初一教學應注重“首因效應”08-07

傳統(tǒng)文化資源向實驗藝術語境的轉換08-04

電視大眾文化研究視角的轉換08-05

小波轉換影像壓縮模式之研究08-05

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08-17

研究性作文的實驗研究(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