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禪宗思想關(guān)于“人性”的探究
淺析禪宗思想關(guān)于“人性”的探究[摘要]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派之一,也是中國所特有的佛教。禪宗的誕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的思想不拘泥于佛教經(jīng)典學說,禪宗門人自我標榜為“教外別傳”,認為自己所傳的乃是佛教的覺悟之心,因此禪宗也被稱為“心宗”或“佛心宗”.現(xiàn)在我們通常所說的禪宗,實際上是指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它因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得以在中國長久和蓬勃的發(fā)展。禪宗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影響深遠,所以學習和研究禪宗思想不僅有助于我們提高自我修養(yǎng),而且還對我們今日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以及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guān)鍵詞]頓悟成佛 心 無念 無所得
從禪宗的思想來源來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國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論以及道家老莊一派的崇無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兩宗的思想。然后他們將這兩方面進行糅合和改造;勰苤鲝埲巳私杂蟹鹦,強調(diào)佛性是人的本性和領(lǐng)悟佛教義理的智慧。他主張“自性真空”、“空有一法可得”,而不講“因果報應(yīng)”、“西方極樂世界”,而講“運水搬柴,無非妙道”.所有的這些思想都是慧能對傳統(tǒng)佛學的一大改造,他們拋棄了那種煩瑣的經(jīng)院哲學,而提倡“自悟自修”、“無念為宗”等修行的方法,而最終達到頓悟成佛、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一、“本性即佛”說
“本性即佛”是禪宗關(guān)于成佛根據(jù)的觀點。慧能為了宣揚“頓悟成佛”的思想,而提出了“本性即佛”說作為他的教義的理論基礎(chǔ)。禪宗認為,人心具有兩個方面:一是人心的本體,二是人心的現(xiàn)象;本體的方面就是清凈的佛性或智慧,現(xiàn)象的方面就是污染的煩惱或妄念;而前者是成佛解脫的根據(jù),后者則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原因。盡管現(xiàn)實的人心充滿了種種虛妄的煩惱,但是人心當中潛在的佛性智慧不失不壞,人們只要使它發(fā)揮顯露出來,就可以獲得覺悟解脫,從而達到頓悟成佛的境界。他們在心性和佛性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人人皆有佛性。禪宗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所謂的“佛性”就是指佛教覺悟的本性或智慧,慧能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菩提般若之智”或佛教覺悟的智慧是人們心中本來就有的,所以它就是人的本性。人們在佛教覺悟的本性上是一律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并不在于是否具備佛性,而在于佛性的覺悟與迷失,這些構(gòu)成了禪宗的平等觀思想。
第二,佛性本來是清凈的,而煩惱、妄念等掩蓋了佛性。禪宗認為,人心本來具有佛教覺悟的智慧,它就是人的本性,智慧的覺悟本來是清凈的,但是它被人們心中的煩惱、妄念等所掩蓋,于是人們便成為迷失自己本性的眾生,而不能成為現(xiàn)實的佛。煩惱妄念是妨礙人們覺悟解脫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加以克服。在禪宗看來,智慧本性與煩惱妄念又是不可分離的,二者同時集于人心,但是前者是不生不滅的、固定不變的,后者則是不斷生滅變化的,因此煩惱妄念是可以克服的,無論人們心中充滿多少煩惱妄念,都不能使人們心中的覺悟智慧本性改變。
第三,心為萬法的根本。禪宗是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它從印度佛教中吸收了“萬法唯心”的思想,認為“心”是世界的本源,萬物都是由“心”觸緣所現(xiàn),并無自性,世界六塵而已,乃一心之迷妄所化,本不實有,念生即有,念去即無,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靶摹笔鞘澜绲奈ㄒ恢髟渍,舍此而外,別無他物。
二、“自悟自修”與“無念為宗”
禪宗在修行方法上,主張“自悟自修”和“無念為宗”等修行方法,禪宗反對那些通行固定的修行方法,認為其修行的方法應(yīng)該是因人而異,靈活多樣的,他們的方法也可以稱為“無法之法”.關(guān)于“自悟自修”和“無念為宗”的修行方法具體
第一,“自悟自修”.禪宗認為本性是佛,心是萬法的根本,所以他們主張修行實踐的活動必須是自立自主,既不應(yīng)當依賴外力,也不必遵循外在的規(guī)范,而應(yīng)當自做主宰、自我覺悟、自我修養(yǎng),這就是禪宗對于修行實踐的基本要求,慧能稱之為“自悟自修”、“自修自作”、“自性自度”等等。具體說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思想,實現(xiàn)自我的覺悟,從而自我超度,他認為覺悟解脫實際上就是自我超度,即依靠自己內(nèi)心的覺悟智慧,克服自己的煩惱,實現(xiàn)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轉(zhuǎn)化。
第二,“無念為宗”.慧能及弟子們反對以前傳統(tǒng)的禪定修習方法,認為傳統(tǒng)方法過于古板化、模式化,而主張因人而異,靈活多樣,隨機而立的修習方法,也稱之為“無法之法”.慧能提出了“無念為宗”的修行方法,他說,他的教義是:“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本褪钦f無念、無相、無住是他教義的宗旨、本體、根本。在慧能看來,“頓悟成佛”,在修行的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的迷惑,這就是“無念”.他說:“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彼J為,認識到“自性真空”,就要做到“無念”,但“無念”不是“百物不思”,萬念除盡,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說在與外物接觸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不于境上生心”,這種方法又叫做“無住”(不執(zhí)著),就是說,心不執(zhí)著在外境上,對任何事物都不留戀,念過即過,沒有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任何意念。與此相反,若心受外境影響,追求形色聲味,念念不忘相,必然無限煩惱,他認為,這就是“地獄”.有的學者認為,“無念”是一種與任何對象都毫無關(guān)系的“純粹意識”,它實際上相當于人們通常所說的“靈性”,靈性不等于任何具體的意識活動,但是也不能脫離具體的意識活動而存在。其實慧能的“無念”,意在指出修行實踐活動的關(guān)鍵就在于發(fā)揮人的“靈性”,發(fā)揮人的內(nèi)在的“悟性”,而并不在于一定要去想念什么或不想念什么。
三、“頓悟成佛”及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大乘佛教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佛解脫,進入“極樂世界”.而禪宗也倡導成佛解脫,但他們所理解的境界卻有懸殊,禪宗認為,成佛解脫是人的內(nèi)心在瞬間實現(xiàn)的根本的質(zhì)變,是沒有意志努力和人為控制的心理狀態(tài),是內(nèi)心對包括佛法在內(nèi)的一切執(zhí)著的舍棄,從而達到“頓悟成佛”和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具體觀點
第一,“頓悟成佛”境界。禪宗認為,人們從眾生到佛的轉(zhuǎn)化就在一念之間,轉(zhuǎn)化的形式是“悟”或“頓悟”,也就是說,只要靠人們自己的“靈知”或“靈性”,一剎那間領(lǐng)悟到自己的內(nèi)心本來就是空的,當下便達到“佛”的境界,這就叫做“頓悟成佛”.慧能說:“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倍駮J為“悟”就是“一念相應(yīng),便成正覺”,它“不由階漸”,頓時完成,所以稱為“頓悟”.為什么說一念頓悟就等于覺悟成佛了呢?其實,“頓悟”就意味著整個人心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也就是說人的心中的佛性戰(zhàn)勝了妄念,使佛性充裕了人心,使人心在瞬間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勰苷f:“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本褪钦f,只要一燈明亮,就可以打破黑暗的狀態(tài),只要有一念覺悟,就可以滅除心中的迷惑或妄念。在禪宗看來,解脫與否并不在于覺悟的多少,而在于有沒有覺悟。現(xiàn)實上的人要么覺悟,要么迷惑,覺即解脫,迷即束縛,它們之間并不存在中間的過渡環(huán)節(jié)。因此說頓悟成佛的境界是使人心發(fā)生了根本的質(zhì)的變化,使頓悟者從眾生狀態(tài)直接飛躍到了佛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的超脫。
第二,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禪宗認為成佛解脫的境界既是“無心”的狀態(tài),又是“無所得”的狀態(tài)。所謂“無心”并不是說沒有意識,而是說人的內(nèi)心沒有分別的意識,沒有自覺控制和人為努力的因素,也就是隨心所欲、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禪宗認為,假如人們的宗教實踐活動是有意而為的那還不算是真正的解脫;反之,如果人們對待佛法也能做到無所用心,把宗教實踐活動變成是自然而然的,那才是真正的解脫,因此,解脫的境界就是無心的狀態(tài)。同樣地,禪宗也認為,“無所得”就是真正的解脫,神會說:“無所得者,即是真正的解脫。”所謂“無所得”,從字面意義上說就是沒有得到任何東西。然而在禪宗看來,沉迷于世俗利益的不是解脫,束縛于佛法上同樣也不是解脫,真正的解脫是既要克服世俗利益的迷惑,又要超越佛法的束縛,這就叫做“無所得”.只有真正克服了世俗利益對人心的束縛,克服了佛法對人心的束縛,從而才能達到“無所得”狀態(tài),獲得真正的、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我覺得,“無所得”也含有沒有具體的、有形的認識成果的含義。
第三,禪宗主張“無心”和“無所得”的狀態(tài),實際上是要求人們達到一種比一般的修行者更高的精神境界,稱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禪宗看來,人生有三個不同的層次:一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迷執(zhí)于世俗利益的層次,是最低的層次;二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擺脫了世俗的利益的束縛,然而又被佛法束縛了起來,它雖然高于第一個層次,但還不是徹底的解脫;三是“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不僅克服了世俗利益的束縛,而且連佛法的拘束也已經(jīng)擺脫,這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境界,只有這種境界才瀟灑解脫,自由自在。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禪宗所說的解脫成佛并不是要成為神仙、上帝等,而是要使人們成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徹底解脫的自由人。第三種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世俗的人所向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達到的,這就要看自己有沒有禪宗所說的“悟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感。只有具備了“悟性”或靈感,再加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們才有可能達到頓悟成佛、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綜上所述,禪宗的思想確實是博大精深,其思想中充滿了積極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救世精神,它處處把人放在主體的地位,突出了人的存在的價值;它要求個體的人保持獨立自主的人格,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我們自己的命運同全社會統(tǒng)一起來,在為全世界人民謀自由的過程中,使自身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以便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學習和研究禪宗豐富的思想,不僅有助于我們提高自我修養(yǎng),而且還對我們今日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以及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六祖壇經(jīn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向世陵。中國哲學智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神會語錄。臺北:佛光出版社,1996.
【淺析禪宗思想關(guān)于“人性”的探究】相關(guān)文章:
佛教禪宗思想與人生智慧02-06
淺析管子的管理思想01-21
中職美術(shù)人性化教學淺析11-28
孔子的仁禮相成思想及人性觀11-26
初中物理探究性試題淺析03-02
淺析幼兒自主探究式科學策略11-27
淺析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01-23
古代哲學中的人性論思想述評11-26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探究與反思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