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
在計算教學中如何把計算和生活結合起來,讓計算有應用味;把計算和探究結合起來,讓計算有探究味;把計算和學生自己的選擇結合起來,讓課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設計之初的最大難題。這節(jié)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計算教學的樂趣,學生從中體會到計算課也可以這樣輕松這樣有意思。
一、讓問題的提出更加合理
問題的提出應構建于學生原有的經驗基礎上,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發(fā)展,如在出示主題圖之后我要學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學生的回答更有針對性了,更能直奔主題。直接把學生引到我們的計算教學中來。
二、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給予每個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fā)生的,并隨著學生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fā)展。孩子們只有親自參加活動,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感性材料,才能促進孩子們觀察、試驗、猜想、驗證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在教學兩位數加法(不進位)的教學中我也始終沒有把動手擺丟棄。
三、讓每位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機會。
這節(jié)課我就充分發(fā)揮了孩子自己的主動性,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但是也不任由學生沒有新的發(fā)展,老師也重點推出較好的`計算方法。給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個比較明確的好的方法。這樣即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算法多樣性又不是籠統(tǒng)的給予學生很多很雜的計算方法。對于較差一點的學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四、給自己的幾點建議
1、注意提高問題的質量,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提高問題的質量不要給學生一個太大太泛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混亂。不利于教學進度和學生思維的啟發(fā)。
2、計算教學的練習要多樣性,符合由簡單到復雜,練習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類型的題目。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2
用成人的眼光看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是再簡單不過了,但在兒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過去的教法,教師教學往往是直奔主題,即教學生學會唯一的計算法則:從加個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數30,就是38。然后讓學生模仿,機械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精確和熟練,便完成了教學目標。殊不知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不難發(fā)現,學生剛開始對35加3的計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知道結果是38,但當表述算理時,學生卻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實,此時學生的頭腦中已蘊藏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緘默知識。大部分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已具備了“接數法”的計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那么,就要有意識地去挖掘他們頭腦中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的實際經驗,說出了各種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實的思維過程。當學生概括出各種算法后,再引導他們進行比較,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我想以上這些細節(jié)的改變,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3
今天我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整堂課教學以三步導學模式進行,在檢測導結環(huán)節(jié)中統(tǒng)計發(fā)現孩子們練習的正確率很高,只有個別孩子在個別題目中出錯。面對著如此的局面我本應該高興,可是總感覺好像還缺點什么。課后我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了反思,現將本節(jié)課的成功與困惑總結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1、上課開始,通過題組的形式復習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一位數的口算,喚起小朋友對計算的興趣,同時通過詢問“32+4”你是怎么算的,復習算法,為孩子能夠把算法遷移到今天的學習中埋下伏筆。
2、數學教學專家經常講: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出示教學主題圖后,我采用了較為開放的方式請孩子自由選擇信息進行提問。這一方面訓練了孩子選擇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提問能力。孩子們能夠全面的提出問題并正確列式。
3、在練習的處理上,“做一做”有三組同類練習。我沒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畢,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組4+8,34+8,54+8,84+8,先請孩子輕聲的讀一讀,然后獨立計算。我認為在計算教學中,通過題組練習引導孩子去發(fā)現規(guī)律,不是為了發(fā)現而發(fā)現,而是在發(fā)現規(guī)律后能夠運用所發(fā)現的規(guī)律去提高運算速度。因此,在接下來的兩組練習中孩子完成的很順利,正確率很高。這也體現了學以致用。
雖然有一些優(yōu)點,但對于本課的教學仍有一些解不開的困惑。
1、在教學24+6和24+9時對教材進行了一些改動。沒有讓孩子通過把擺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來理解24+6和24+9的計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過計算24+6的分解式,在計算24+9時孩子很好的進行了遷移,能夠正確的寫出分解式并進行計算。可是這樣一來,卻鉗制了孩子的思維。在課前我隱約的認識到了這種教學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學完24+9時,我又問孩子,除了這樣的方法,還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嗎?此時孩子的回答:可以通過使用計數器來計算,可以通過豎式來計算等等,始終沒有出現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來鄭毓信教授在一本書里舉到的一個例子:一個母親帶領幼兒園的女兒和三年級的`兒子去吃飯,每位198元,輪到買單時母親問孩子應該付多少錢?兒子說,“給我紙和筆,我需要通過計算得到”,而女兒通過簡單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幾年以后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問題,兒子、女兒的回答卻是驚人的一致:“給我紙和筆”!在我心中最優(yōu)質的教學是要發(fā)散孩子的思維?墒窃谖覀儸F如今的教學,(包括鄭教授的例子)通過教學的優(yōu)化卻在緊致、縮小孩子的思維,我今天的教學也是。在我的這樣一種引導性教學中,孩子的思維窄化了。面對此種情況,我有些擔心,有些困惑,不知道誰對誰錯?
2、擺小棒的價值何在?在教學24+6時,我要求孩子通過擺小棒的方法來求得正確的答案。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孩子不會擺小棒,或者不愿擺小棒,擺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學過程中的花架子,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來,教材設計擺小棒的環(huán)節(jié),是希望通過擺小棒來理解24+6的算理與算法?墒,在我們學校絕大部分孩子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之前都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通過調查發(fā)現,很多孩子是自覺的遷移了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經超越了實物操作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擺小棒還有沒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價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給自己的教學找了這樣一個理由:擺小棒在我的教學中起到一個驗證的作用,它的價值就在于檢驗由已知遷移來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幫助理解變?yōu)榱藥椭炞C。
一節(jié)看似簡單的計算課,卻給我?guī)砟敲炊嗟囊苫笈c不解,感嘆小學一年級的教學也不簡單!惟有通過“實踐——讀書——再實踐”來豐富自己,才能變的通達!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4
我在上《兩位數加一位數》這節(jié)課時,盡管精心準備,可在課堂上還是出現了失誤。
為了更好地上好這節(jié)課,我反復鉆研教參,制定教學方案。根據課堂需要,課前我精心制作了掛圖,畫呀畫,畫出了可愛的大象?墒,慌張之余,每頭大象面前都少畫了一堆木頭,在講課出示時也沒認真看。課后問孩子們,發(fā)現老師的這個錯誤沒?同學們都說:“老師,我發(fā)現了,可是校長在這里聽課,我們沒敢說!卑Α 這些孩子們。如果沒有人聽課,他們早就喳喳叫了。我嚴肅的告訴孩子,以后不管有沒有人聽課,老師在講課時出現錯誤,都要大膽的給老師提出,讓老師改正,我們應該互相學習。老師喜歡勇敢的孩子。教學設計上,我感覺內容有些多,孩子們沒有做那么多的.練習,就下課了。我在設計時,也考慮了這些,可是反復鉆研教參,教參是這樣安排教學任務的,所以,我依照了教參,設計了這些內容。可是,實際課堂教學,卻讓我感覺到,教參的教學內容安排,并不符合實際課堂教學,所以,以后,我會根據實際課堂教學效果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參只是個參考。另外一點,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列豎式時,有不同的觀點。一部分老師認為豎式思考過程不必教,那樣實在是舍近求遠,太麻煩,應該直接講豎式的簡便寫法。另外一部分數學老師認為,豎式把完整的思考過程表達出來必不可少,否則,豎式簡便寫法從何而來?為什么可以這樣寫?我深入鉆研教參,豎式的思考過程必須讓孩子理解,必須板書出來,在經過分析比較得出可以有簡便的寫法。這樣的教學過程必不可少。
課后,我對本節(jié)課所講知識通過做題調研,發(fā)現同學們本節(jié)課知識掌握還可以,教學效果屬良好。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5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和“10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有了這個基礎,學生探索進位加法的算理時,就可以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將探索不進位加法的算理遷移到新知識中來。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先通過“數畫片”的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觀察之后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從而導入兩位數加一數的進位加法,然后通過小組討論,促進學生去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述說自己的計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算法,做到算法多樣化,開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教學中,我盡量用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學生通過同桌邊操作邊交流想出了計算“24+9”的多種算法,對于學生自己想出的各種算法,我都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與其他同學的算法比一比等活動,在課堂巡視中更多關注個別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點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fā)展。
數學學習在學生的操作中體現。小學數學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任務更多側重于“過程與方法”。很多的過程與方法就體現在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本課重點是使學生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計算教學應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水平的主要途徑和措施。在本堂課中,我鼓勵學生用多種算法來計算24+9,那“算法多樣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優(yōu)化”?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孩子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算理,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同桌100的視頻,下午我有針對部分難點進行了直播,雖然說沒有達到目標的全部完成,但是我認為學生是在自我探究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習,所以我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
由于本節(jié)課是一堂計算課因此我以復習,通過選用有針對性的口答計算的方式進行導入,口算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是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知識理清思路。接下來把加法計算的兩種方法讓學生總結出來。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有利于學生把計算方法遷移過來。這樣不但重視了知識的回憶,而且重視了方法的遷移,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皟晌粩导右晃粩(進位加法)”是在學生已經系統(tǒng)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整十數加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對上學期學過的湊十法知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又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法的基礎。
本節(jié)課的教材呈現的是開聯歡會的部分場面,并用圖畫和對話形式呈現問題和所需要的.相關數據。我把主題圖設計為我校運動員的歡慶會,讓學生感覺活動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課標要求,創(chuàng)設合理有效的情景,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尤其是低年級的教學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的、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運用知識,并能正確計算。
再通過擺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讓學生充分地擺小棒,說過程,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也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湊整十法和相同數位相加法的算理。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比如教學的評價有時缺少針對性,因此評價顯得有些單一,還有個別環(huán)節(jié)的小結缺少及時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認真反思這節(jié)課上完了,也許很多老師和我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疑惑,這節(jié)課究竟在哪里使用學具比較恰當呢?怎樣讓學生產生使用學具的需要呢?我個人覺得,單純的只教算題過程學生能夠理解,也能明白,單獨的說小棒,進行圈一圈,也可以理解,但是綜合到一起,就出現了上下不對照的現象。這也是學生感覺到最困難的,我想我會繼續(xù)研究這幾課,以便能夠更清楚的讓學生明白。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7
今天我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整堂課教學以三步導學模式進行,在檢測導結環(huán)節(jié)中統(tǒng)計發(fā)現孩子們練習的正確率很高,只有個別孩子在個別題目中出錯。面對著如此的局面我本應該高興,可是總感覺好像還缺點什么。下課以后我立即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了反思,與同行進行了研討,F將本節(jié)課的成功與困惑總結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一.上課伊始,通過題組的形式復習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一位數的口算,喚起小朋友對計算的興趣,同時通過詢問“32+4”你是怎么算的,復習算法,為孩子能夠把算法遷移到今天的學習中埋下伏筆。二.數學教學專家經常講: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出示教學主題圖后,我采用了較為開放的方式請孩子自由選擇信息進行提問。這一方面訓練了孩子選擇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提問能力。小朋友能夠全面的提出問題并正確列式。三.在練習的處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組同類練習。我沒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畢,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組4+8,34+8,54+8,84+8,先請孩子輕聲的讀一讀,然后獨立計算。計算后,請孩子充分的交流,“通過計算這一組題目,你有什么發(fā)現?”剛開始孩子說的比較表層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個加數個位都是4,第二個加數都是8等等,這些都是從算式本身觀察到的。后來有個孩子講到得數的個位都是2,這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計算過程。我緊接這追問:為什么得數的個位會都是2呢?在這樣的引導中孩子回憶到這一組題目都是先把個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數的個位都是2。我認為在計算教學中,通過題組練習引導孩子去發(fā)現規(guī)律,不是為了發(fā)現而發(fā)現,而是在發(fā)現規(guī)律后能夠運用所發(fā)現的規(guī)律去提高運算速度。因此,在接下來的兩組練習中孩子完成的很順利,正確率很高。這也體現了學以致用。
雖然有一些優(yōu)點,但對于本課的教學仍有一些解不開的困惑。其一:在教學24+6和24+9時對教材進行了一些改動。沒有讓孩子通過把擺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來理解24+6和24+9的計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過計算24+6的分解式,在計算24+9時孩子很好的進行了遷移,能夠正確的寫出分解式并進行計算?墒沁@樣一來,卻鉗制了孩子的思維。在課前我隱約的認識到了這種教學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學完24+9時,我又問孩子,除了這樣的方法,還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嗎?此時孩子的回答:可以通過使用計數器來計算,可以通過豎式來計算等等,始終沒有出現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來 鄭毓信教授在一本書里舉到的一個例子:一個母親帶領幼兒園的女兒和三年級的兒子去吃飯,每位198元,輪到買單時母親問孩子應該付多少錢?兒子說,“給我紙和筆,我需要通過計算得到”,而女兒通過簡單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幾年以后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問題,兒子、女兒的回答卻是驚人的一致:“給我紙和筆”!在我心中最優(yōu)質的教學是要發(fā)散孩子的思維?墒窃谖覀儸F如今的教學,(包括鄭教授的例子)通過教學的優(yōu)化卻在緊致、縮小孩子的思維,我今天的教學也是。在我的這樣一種引導性教學中,孩子的思維窄化了。面對此種情況,我有些擔心,有些困惑,不知道孰對孰錯?
其二:擺小棒的價值何在?在教學24+6時,我要求孩子通過擺小棒的方法來求得正確的答案。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孩子不會擺小棒,或者不愿擺小棒,擺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學過程中的花架子,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來,教材設計擺小棒的環(huán)節(jié),是希望通過擺小棒來理解24+6的算理與算法?墒,在我們學校絕大部分孩子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之前都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通過調查發(fā)現,很多孩子是自覺的遷移了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經超越了實物操作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擺小棒還有沒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價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給自己的教學找了這樣一個理由:擺小棒在我的教學中起到一個驗證的作用,它的價值就在于檢驗由已知遷移來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幫助理解變?yōu)榱藥椭炞C。
一節(jié)看似簡單的計算課,卻給我?guī)砟敲炊嗟囊苫笈c不解,感嘆小學一年級的教學也不簡單!惟有通過“實踐——讀書——再實踐”來豐富自己,才能變的通達!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8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是以上學期學習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近階段學習的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知識為基礎的,教學完這節(jié)課,我真正感受到了數學的確是一門前后知識聯系性很強的學科,可說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脫落,將直接影響后續(xù)內容的學習。
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需要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一項基本技能。而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須讓每個學生都切實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內進位加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沒有學好,那么這節(jié)課就會寸步難行。如24+9,計算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湊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湊成10,這樣和20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種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
要較準確的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學生必須對基礎知識達到很熟練的計算程度。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很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是這樣設計這節(jié)課,首先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上節(jié)課學習的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然后運用情境圖導入新課。通過情境圖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根據信息提出加法問題,然后讓學生解決問題探索計算方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充分讓學生操作小棒理解“滿十進位”的算理。再次感悟到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
在練習的處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組同類練習。我沒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畢,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組4+8,34+8,54+8,84+8,先請孩子輕聲的讀一讀,然后獨立計算。計算后,請孩子充分的交流,“通過計算這一組題目,你有什么發(fā)現?”剛開始孩子說的比較表層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個加數個位都是4,第二個加數都是8等等,這些都是從算式本身觀察到的。后來有學生發(fā)現四道算式得數的個位都是2,這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計算過程。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得數的個位會都是2呢?在這樣的引導中孩子回憶到這一組題目都是先把個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數的個位都是2。我認為在計算教學中,通過題組練習引導孩子去發(fā)現規(guī)律,不是為了發(fā)現而發(fā)現,而是在發(fā)現規(guī)律后能夠運用所發(fā)現的規(guī)律去提高運算速度。因此,在接下來的兩組練習中孩子完成的很順利,正確率很高。這也體現了學以致用。
學完這節(jié)課,最大的感悟就是學生的差異什么時候都在所難免,統(tǒng)一的教學思路,同層次的練習,實在是不能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很好,只是個別學生掉隊,使我感到傷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9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本課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重點解決豎式的算理和規(guī)范書寫格式。但是由于我對學生了解分析的'不夠,導致學生沒有掌握學習重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整個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教材安排“參觀博物館”為實際背景,學生先通過觀察情景圖,從圖中找出數學信息,再根據信息提出問題,為了縮小范圍,在提問題的時候,我要求學生提出用加法來解決的數學問題,同學們特別活躍,在以前的基礎上,提加法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很簡單,同學們都想把自己的問題說出來和別人分享,在同學們提出的眾多問題中挑選出例題,請學生列出算式,接著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考該如何來計算出橫式的結果,由于不進位加法較容易,很多學生通過口算輕而易舉的算出答案,我也認為這一部分對學生來說非常簡單,就沒有借助小棒來教學,更沒有讓學生動手擺小棒。沒有把豎式形象化,接著再抽象成數字。沒有利用小棒加深學生理解列豎式時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即數位對齊。從而掌握列豎式的計算過程。所以在例題過后,學生在做練習時遇到一位數加兩位數,豎式錯誤很多。
在今年后的教學中,還要多了解學生實際,不能低估學生,更不能想當然的高估學生。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不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二)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口算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30+6=30+60=60+4= 60+40=
5+20=50+20=9+40= 50+50=
2.填空
(1.) 35是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2.) 42是由( )個一和( )個十組成的。
(3.) 個位上是1,十位上是2,這個數是( )。
(4.)十位上是6,個位上是9,這個數是( )。
(二)學習新課
1.出示青蛙星期六捉害蟲主題圖
青蛙媽媽: 我吃了35只害蟲。小青蛙:我只吃了3只害蟲。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 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怎樣列式?
出示算式:35+3= 讓學生說怎樣計算?又是怎樣想的?
4.用三種方法理解算理。
。1)動手操作,讓學生擺小棒圖,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擺35根小棒,再擺3根,一共有38根小棒)
。2)撥計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撥出35,再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表示3個一
。3)用分成圖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5+3=8,再算30+8=38)
觀察分成圖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師:為什么要先算個位上的5加3呢?
(因為個位上的5表示5個一,3表示3個一,5個一和3個一相加得8個一)
師:也就是個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相加,再算30加8得38。
5.出示青蛙星期天捉害蟲主題圖
青蛙媽媽: 我吃了35只害蟲。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蟲。
6. 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怎樣列式?
出示算式:35+30= 讓學生說怎樣計算?又是怎樣想的?
7.用三種方法理解算理。
。1)動手操作,讓學生擺小棒圖,理解口算方法。
讓學生擺小棒,左邊擺3捆零5根,右邊擺3捆.邊擺邊口述計算過程)
結合擺的過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師:35+30應該怎樣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撥計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撥出35,再在十位上撥3個珠子,
表示3個十)
。3)用分成圖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30=8,再算60+5=65)
8.比較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5+3=3835+30=65
觀察算式,這道題是怎樣的兩個數相加?啟發(fā)學生回答。
9.板書課題:板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進位)
10.觀察算式 35+3=38 35+30=65
引導學生對 35+3=38 和35+30=65 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
討論:34+2和34+20的計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兩位數加一位數,一位數要與兩位數個位上的數相加.兩位數加整十數,整十數要與兩位數十位上的數相加)
。ㄈ┚毩。
1.想一想,填一填,你發(fā)現了什么?
42+3= 40+17=
3+42= 17+40=
2.對比練習(以小青蛙獲獎的形式出現三個氣球,題目顯示在氣球上面)
35+ 4 = 42+ 3 = 5+ 21 =
35+40= 42+30= 50+21=
3.課中放松.唱歌《我們都是小青蛙》
4.青蛙媽媽說天空中有很多飛動的氣球,氣球上面有口算題,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5.小青蛙決定去見見它的好朋友小白兔.出示小白兔圖.
我收了27個蘿卜,我收了20個蘿卜.我們一共收了多少個蘿卜?
6.小青蛙決定去見見它的好朋友啄木鳥.出示啄木鳥圖.
大啄木鳥:我吃了22條蟲子.小啄木鳥:我比你多吃了10條.大啄木鳥吃了多少條蟲子?
7.小青蛙最后決定去見見蘋果樹.樹上結滿了蘋果(蘋果上面有算示 ).誰算對了蘋果就掉下來了.
8.小青蛙準備回家了.看一看回家的路怎么走.
(每一個算式的結果就是下一個算示的第一個加數)
2+21 23+ 10 33 + 3 36+20 56+3 59+40
9.青蛙媽媽說遠處的荷花旁有數學題考考小青蛙.出示荷花圖和算式.
41+●=47 ■+28=78 50+=91 ▲+ 7 =69
●=( ) ■=( ) =( ) ▲ =( )
10.小青蛙填數字
3 ( ) +4=3( ) ( ) 8+50=( )8
(四)小結
教學反思:
我注重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這節(jié)課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關于小青蛙捉害蟲有趣的學習情境,學生興趣比較濃厚。這節(jié)教材著重解決相同數位的'數相加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點上真正有所體驗,我覺得動手操作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能省。在學生用小棒幫助計算“35+30=”,學生擺出35根小棒時我問:“再加上的30根小棒,應該怎樣調換位置會更清楚呢?”生說:“應該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边@個問題的設計,我覺得在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處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討論、交流的時間。如:在探討算法時,我讓學生用三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并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學生很快掌握了其計算原理。
練習部分我注意專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同時變換練習形式,引導學生把一位數加兩位數、整十數加兩位數歸結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整十數進行計算,促進學習的遷移。
不足之處:
。1)對學生算理的口頭表達訓練不夠。
。2)練習部分習題的層次性不夠。 特別是對學生有啟發(fā)性的訓練和拓展思維的訓練應該增多一些。
(3)教學過程中語言還不夠錘煉和準確。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1
本節(jié)課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要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達到正確計算,并能歸納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很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可能是前一段時間《認識人民幣》讓學生覺得太吃力,這一單元的計算教學學生似乎感覺到從沒有過的輕松和容易,因此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34+2=時,當我問:“你準備怎么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交流并匯報。一部分學生是用數的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個十和4個一,加上2個一,等于3個十和6個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學生是根據擺小棒的過程
總結
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給予他們充分得肯定。接著提問:“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學生都舉起了手:有的說“因為他們都表示幾個一”,還有的說:“因為他們都在個位上”,看來學生已經感覺到了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接下去計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讓學生擺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現算式:34+20=,要求學生想象:如果擺小棒,你會怎么擺?“先擺三捆4根,再擺3捆”,“你準備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過想象操作情景,學生理解了計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數相加。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2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學習能為后續(xù)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筆算奠定基礎。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需要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一項基本技能,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須讓每個學生都切實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內進位加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沒有學好,那么這節(jié)課就會寸步難行。從教材的邏輯體系出發(fā),首先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口算是必要的。其中,我重點復習了“24+5”,喚起學生已有認知,為學習新知理清思路,有利于算法的遷移。
在備課和試上的過程中,對“24+6”的設計一直很糾結。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通過擺小棒,能算出得數,對于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來說,甚至能用自己的語言說清算理,歸納算法。因此,由學生當“小老師”上臺擺小棒,介紹算法是最初的設想,還能調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從課堂效果來看,在隨后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反應并不樂觀,甚至有學生還是“頑固”地使用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學生沒有真正理解進位加的算理。因此,在學校同事的幫助下,我重新調整教學設計,欲從以下幾點突破難點:
1、動手操作
關于“24+6”和“24+9”的教學時間比重,同事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24+6”比較簡單,重點應放在“24+9”。然而通過查閱資料,我認為“24+6”的算法是新知教學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也是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處于形象思維階段低年級學生來說,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表象,理解算理,抽象算法,發(fā)展數學思維。具體教學時我又分為四個層次:擺——圈——捆——說。從實際教學來看,由于我教學語言的瑣碎,放的不夠,這個環(huán)節(jié)還沒達預期效果。接著計算“24+9”時,由扶到放,學生出現了兩種算法,一種是湊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湊成10,這樣和20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種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但由于緊張,在抽象算法的環(huán)節(jié)不自然順暢。
2、五次比較
第一次比較是開始列出“24+6”和“24+9”后,比較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發(fā)現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由此引出課題:兩位數加一位數;第二次比較是教學完“24+6”和“24+9”的算法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它們在計算的過程中相同點,使學生明白兩位數加一位數要先算個位,個位上滿10了,因此得數的十位上就比原來多了1個十和;第三次比較,很遺憾,由于緊張,忘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原來準備對比“24+5”和“24+6”﹑“24+9”,為什么結果是二十幾﹑三十幾;第四次比較是在游戲“送小螞蟻回家”環(huán)節(jié),同樣是43+,為什么有的到四十多,有的到五十多?第五次比較是在“智慧轉盤”,同樣是76加一位數,估算時為什么有七十幾,有八十幾?設計的目的緊扣重難點,發(fā)展學生思維,彰顯數學味,讓計算教學有理有據;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計算與趣味。
本課教學中,安排卡通人物“小明”貫穿整個教學,讓小明與小螞蟻的互動吸引學生注意,通過幫小螞蟻回家提高估算能力,進一步體會“滿十進一”;小螞蟻請吃蘋果三個題組發(fā)現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和小螞蟻玩轉盤游戲,鞏固算法,提高口算速度;與小螞蟻的告別,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jié)課的不足還是很明顯的:
1、例題教學時間安排過長,導致拖堂。
2、沒有在新授之后把24+5、24+6、24+9三題的算法比一比,以突出本課的重點。
3、教師關注學生的學還不夠,傾聽能力待加強。通過這次公開課,我更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博采眾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即使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要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3
新課程下的計算教學注意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用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計算愿望,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并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創(chuàng)造”的算法,逐步引導學生優(yōu)化算法。
教材中在教學45+30時,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撥小棒得出結果,
第二層次是撥計數器進一步感受算法,
最后是脫離學具,抽象算法。
在這三個層次的教學中,我覺得處理小棒的操作是重中之中,教材中體現的是將幾捆和幾捆的小棒上下對齊了擺放,這不但向學生揭示了算理,即兩位數加整十數,應該先把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同時這樣的小棒圖也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以后布列豎式時相同數位對齊的真正目的。教材在小棒圖的后面,安排了計數器圖,也是想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的算理以及滲透豎式的對位思想。而小棒圖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為小棒的操作同計數器的操作相比,更具思考性。畢竟學生在撥珠時都很清楚加幾十就是往十位撥珠,加幾就是往個位撥珠。學生對數位對齊的`思想認識是不深的。
感受一:教、扶、放相結合,學會怎么算。
1.第一個例題45+30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帶著學生一步一步地學,學生模仿著老師和同學的樣子學。
2.鞏固練習26+20xx+34。
3.第二個例題45+3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你會像剛才那樣想嗎?也可以用小棒擺一擺或用計數器撥一撥。把你的想法與同座位說一說!
4.鞏固練習26+25+34。
5.26+20xx+34和26+25+34進行了對比。
6.進行了六道計算題的練習和一道解決問題的練習
感受二:三次算法比較,幫助學生掌握計算要點。為了突破難點,我組織了三次算法的比較。第一次是比較例題的45+30和45+3的區(qū)別。前者先算整十數加整十數(即十位上的數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加)。這種比較能讓學生理清不同情況的計算思路,掌握算法,也滲透了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的思想,有益于豎式的教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引導學生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個45加30,30的3加45的在哪一位上?為什么?”“第二個45加3,3加在45的哪一位上?為什么?
第二次是“想想做做”第1題,比較學具操作過程和計算時的思考,從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變化到整十數或一位數加整十數。教學時讓同桌一起先撥第一組算式,撥好后,讓學生談談?chuàng)艿臅r候有什么不同,進一步感受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的本質區(qū)別。比完第一組后再撥第二組,討論兩個算式撥法的區(qū)別。討論完再對兩組算式做橫向的比較,讓學生感受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變化到整十數或一位數加兩位數的區(qū)別,這樣可以讓學生比較的更徹底,更容易整理和歸納算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差別。
第三次是“想想做做”第2題,分別比較三組題的計算,得到概括性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對這一題進行了改編,把單純的計算答案比較變成了一個比較算式答案大小的形式,通過比較大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在計算上的不同也導致在答案上的不同。
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的思想火花得到碰撞,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上有所總結,而且在數學思想、教學方法上也會得到升華。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4
上完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我總結本堂課的得失如下: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設計了“參觀機靈狗的書店”這一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習興趣。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提出數學問題,并自己當小老師找同伴列式解答,培養(yǎng)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學生自己解決已經學過的問題時,讓他們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教師沒有束縛學生的手腳,而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fā)現、自己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學生的個性,體現算法多樣化,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在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的同時,引導學生的優(yōu)化計算方法,增強優(yōu)化算法的意識。
3、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教學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我都力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擔任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如在討論算法多樣化時,我充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只是在他們表達不清時幫助他們理清思路、說明算法,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比如教學的評價有時缺少針對性,因此評價顯得有些單一,還有個別環(huán)節(jié)教師的點播缺少及時性。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教學反思15
兩位數加一位數或整十數的基礎是整十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先設計了針對性很強的復習題,再現并激活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舊知,使接下來的新知學習源于學生的數學現實,從而產生有效的正遷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充分利用課本“發(fā)新書”這一情景圖,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首先,讓學生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問題,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情況,選擇要解決的問題。在探討算法時,為學生搭建了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過程:小棒和計數器圖→移動小棒和算珠→隱去直觀圖→看算式說過程。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并給學生交流、展示的足夠空間。課堂上,學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學生通過比較,說說哪一種算法比較好,當然無論怎樣,最后都要讓學生明確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內算法的多樣化,再通過對算法的.比較,使學生明確“把哪部分先合起來”從而提取出幾種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兩位數加整十數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和建構。
練習時我注意專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同時交換練習形式,引導學生把一位數加兩位數、整十數加兩位數歸結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整十數進行計算,促進學習的遷移提升。兩位數是由幾十和幾組成的,所以在口算時,若加整十數,就用整十數加,若加一位數時,就用一位數和它相加,要用兩步來計算,大多學生掌握了這種算法,只有個別學生還分不清個位和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