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高中目送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目送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目送讀后感1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么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yīng)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蔽叶寄鼙诚逻@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xué)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著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xiàn)在每次目送著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舍得,只愿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xiàn)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她學(xué)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xué)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后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著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高中目送讀后感2
全書七十三篇散文,寫父母占了近半篇幅,這世間最厚重的情、最深長的緣,到作者筆下,卻成了幾筆寫意,勾勒得淡然。陪蒼老的父親念著詩學(xué)走路,為父親細心清洗眼屎、清理失禁,讓兩個外孫設(shè)法逗外公多說話;陪失憶的母親耐心擺布“胭脂陣”,“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掌心里”,“像帶孩子一樣把被子裹好她的身體”,“油條分成小塊,放到熱豆?jié){里浸泡,泡軟了,再讓她慢慢嚼”。當忙碌成為我們生活的主題,這些平凡的這些細節(jié)總被有意無意忽視,可當作者娓娓將其鋪陳于紙上,跳脫于筆墨時,觸動的不光是我心中最軟的角落,而讓我靜靜反思,這些年,我以“忙”的名義錯過了什么。
也曾同樣犯過這樣的錯誤,“電話響起,一把搶過聽筒,以為十萬火急的數(shù)據(jù)已經(jīng)送到,你急促不耐幾近兇悍地說‘喂’──那一頭,卻是他悠悠的湖南鄉(xiāng)音說:‘女兒啊,我是爸爸──’慢條斯理的,是那種要細細跟你聊一整個下午傾訴的語調(diào),你像惡狗一樣對著話筒吠出一聲短促的`‘怎么樣,有事嗎?’他被嚇了回去,語無倫次地說:‘這個──這個禮拜天──可不可以──我是說,可不可以同我去參加憲兵同學(xué)會?’”有時即使看到父母這樣的表情還是選擇性忽視,“她垂下眼睛,是那種被打敗的神情,兩手交握,放在膝上,像個聽話的小學(xué)生。跟‘上班’,是不能對抗的,她也知道!币苍鵁o數(shù)次將父母小小的訴求關(guān)在“鐵門”背后,“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我們總以為有太多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去的路上。我們總以為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重來,不是在現(xiàn)在,就是在未來。我們沒有回頭地往前奔跑,也許因為我們不曾細細算過一生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父母,也許因為我們不懂最后一次的目送就是永別,天真地以為只要我們想回頭時,總有愛的人笑著站在來時的方向。將生活咀嚼一遍,包括生離死別,通達睿智如龍應(yīng)臺者,也才在失去后幡然頓悟“’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只給溫暖心愛的人”的真諦。她其實已經(jīng)做了很多,可直到父親離開三年后,在飛機上看到有父親影子的老人時,還在癡癡地想:如果,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僅僅是一次機會,我會做什么?
因此,趁一切來得及,當還能擁有彼此,把時間調(diào)慢再調(diào)慢,陪家人把風景看透,再看細水長流。
高中目送讀后感3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yīng)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jīng)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shù)仫L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xiāng)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后闊達到一個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yōu)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里,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里,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蛟S,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們社會里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里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里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jīng)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里!
最后,感謝《目送》!
以上是小編為代價啊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目送讀后感4
一本龍應(yīng)臺的《目送》散文集,捧在手上不算厚重,但細細閱讀后,書中的內(nèi)容卻重若千斤,令我感觸良多。既然我們生命中那些“目送”——至親至愛的漸行漸遠,甚至離去,都注定是必然,那么行孝更需要及時。
自古以來,孝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而及時行孝更是當今社會人們所必須學(xué)會的。
及時行孝,是指孝順父母不能等,一些于心底許下 “對父母行孝”宏愿的人,總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衣錦還鄉(xiāng)再孝敬父母,從容盡孝,可是他們的千算萬算卻沒料到父母已經(jīng)等不及那些 “來日方長”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那位20xx《感動中國》人物——背著母親去上班的陳斌強老師。他用感人至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及時行孝的含義。
他如此說道:“小時候,媽媽總是用一根布帶背著我,現(xiàn)在,我用它來背著媽媽,媽媽患上了老年癡呆癥,已經(jīng)不記得我是誰,但她知道我對她好,我也知道,不管怎樣,她仍舊是我的母親,她說要和兒子在一起,于是我就用那根比我年齡還大的布帶,將我和媽媽緊緊地綁在一起,背著媽媽去上班!鄙钜挂稽c幫助媽媽上廁所,五點到六點給媽媽穿衣、洗臉、喂飯,再去上課。陳老師也有孩子,可他認為,給孩子的愛,孩子可以理解,孩子也可以等,而媽媽卻沒有時間等。這豈不是一場 “孝更絕倫足可矜”的目送?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孝的意識,更別提及時行孝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正式實施,其中第18條規(guī)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yǎng)人,應(yīng)當經(jīng)?赐蛘邌柡蚶夏耆。也就是被大家通俗地理解為:“;丶铱纯础。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宛如沙漏悄悄流逝,讓我們從懵懂變得成熟,也讓深愛著我們的父母額上眉梢刻上歲月給予的滄桑痕跡。如果說我們對父母的愛是一泓深泉,那么父母對我們的愛便是一片汪洋;如果說我們對父母的愛是一株綠楊,那么父母對我們的愛便是一片茂林。既然知道光陰似箭,為何不珍惜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珍貴分秒?既然知曉,我們又怎能不及時行孝呢?
縱使我們都可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輪回,我們都可能無奈心酸地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但是,我們可以在再多的遺憾和不舍下,凝住淚光,用充滿愛意與釋然的眼眸,去目送那些我們生命中最愛的人,去目送那些我們今生今世的難得緣分。
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是必然。而目送所教會我們的是:行孝須及時,且行且珍惜。不要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而懊悔。
珍惜現(xiàn)在。
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朝夕。
珍惜目送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