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逝》讀后感 推薦度:
- 傷逝讀后感 推薦度:
- 《傷逝》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傷逝》讀后感(7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傷逝》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逝》讀后感1
讀著魯迅先生的《傷逝》,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xiàn)實中的他和你。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雖然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于社會解放的過程。那么現(xiàn)在呢?21世紀(jì)的愛情,創(chuàng)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jīng)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復(fù)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后拋棄他們曾經(jīng)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痹跊Q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zé),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yù)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本退氵@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dāng)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笨峙率清e誤了,因為子君“她當(dāng)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jīng)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于是,他們的愛情走向在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差別。子君是義無反顧的,從他們最初交際半年時的對話,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已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直到面對涓生熱烈地追求,她果斷地舍棄家人,將整個社會拋在身后,毅然地跟著涓生。這是一種對社會的背叛,是不符合大眾化的,是當(dāng)時那個時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卻堅強地選擇了那樣沒有退路的愛,其中的勇改和無謂又豈是你我能體會的?但涓生最后卻用“所謂的真話”把她推向地獄,雖然文中沒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當(dāng)初他們同居時,她的叔子已經(jīng)不認她做侄女,可見家庭反對之強烈。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訂終身、未婚同居,這諸多罪狀,還不夠她死一百回嗎?這便是涓生悔悟時說的“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dān)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dān)卸給她了”,這重擔(dān)也便真的“壓”死了子君,毀滅了涓生贖罪的機會,完全破滅了他們的愛情。從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負責(zé)任,自私陰暗,這也正是魯迅先生的一慣寫法,不同的是,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點的陰暗面。
我們應(yīng)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yīng)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jié)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讀后感2
她,為了婚姻自主,不顧一切非難,脫離了家庭,喊出了個性追求的最強音。而他,雖不及她的勇敢與熱烈,卻比她更能接受失業(yè)的打擊,看到更廣闊的人生意義。盡管如此,他們的愛情還是以失敗告終。
涓生,子君是魯迅先生唯一的愛情小說《傷逝》中的主人公。故事講述的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之間的愛情故事,或者說是他們從相識、相知、相愛到最后愛情破裂,甚至于付出生命代價的情感悲劇。那么,是什么使得這一對有現(xiàn)代意識的男女最終走上了這么一條路呢?究其原因,我覺得可以歸結(jié)為“生于浪漫,死于現(xiàn)實”。
首先,生于浪漫。這里所謂的浪漫,是指涓生和子君這段感情的開始并沒有在足夠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我們不難判斷,在子君和涓生的愛情中,是感性因素占了上風(fēng)。涓生喜歡與子君在一起,實際上是喜歡他們一起聊人生聊理想時的暢快釋放之感,喜歡子君能夠跟自己一樣,或者說跟自己一道,去挑戰(zhàn)世俗的眼光和束縛,所以涓生對子君所產(chǎn)生的情感中,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依賴。因為作為新知識分子的代表,他需要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理解和支持,而這在子君身上,得到了實現(xiàn)和滿足。所以,子君對于涓生而言,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知音”型的伴侶角色。因此,這種理想的愛情模式可以說是柏拉圖式的愛情。
也許涓生的這種“浪漫”并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將這種浪漫過分地強調(diào),把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放在了首位,甚至于鄙夷了現(xiàn)實的生活瑣碎。具體的說,當(dāng)涓生每次向子君暢談知識分子的責(zé)任是,“破屋里便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xí)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而子君報以的微笑和點頭,更使我產(chǎn)生了“知音”般的精神依賴。至此,涓生已經(jīng)在潛意識里將子君定位在一個較高的精神層次。我認為,在涓生與子君的相處交往中,涓生扮演的是“啟蒙者”或者是“施事者”這么一個角色,相對的,子君則扮演著“被啟蒙者”或者說是“受事者”這樣的角色。就此來說,他們兩個人在他們追求愛情的浪漫旅途中并沒有處在公平的地位,這也許也是這段悲劇戀情的一個有關(guān)因素。
這段故事的轉(zhuǎn)折點在于涓生的失業(yè),使他們被逼著接受物質(zhì)缺乏的挑戰(zhàn)!叭吮厣钪瑦鄄庞兴禁悺。 由于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上的,就像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樣》里說的那樣:“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另外涓生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這段感情化為悲劇的重要原因。在我看來,子君是那樣勤勞,熱愛家庭, 幾乎包攬了一切家務(wù)但卻仍換不來涓生的滿意。在為家中的煤煙和散亂的杯碟而皺眉的時候,她又何談抽出時間與涓生聊天散步、交流感情?另外,何以涓生買來花草便是高雅的情趣,而子君在涓生到局辦事后聊以排除寂寞的油雞、阿隨便是庸俗的放棄斗爭的表現(xiàn)?涓生失業(yè)后,子君的那句“ 這有什么,哼, 我們干新的……”本是安慰、鼓舞之辭,涓生卻聽得是“ 浮浮的”,誰又能不說這是涓生自身的怯弱、心虛的表現(xiàn)?如果她換了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是不是又會被涓生視作“ 沒心沒肺”? 涓生翻譯文稿,子君按時叫他吃飯,,卻被涓生厭煩地視作“ 川流不息” 、“ 不能安于工作” 。那么,子君如何做才算得上是得體?若是子君任其終日在案前奮筆疾書而不理不睬到那時她一定又被惱怒地認為“ 冷漠” 與“ 漠不關(guān)心”了。涓生時時教育子君,在我看來這是他在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來為自己的自私與不負責(zé)任尋找托辭。
從魯迅的《傷逝》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人的探索,對愛情的思考,因為深刻,所以永恒……
《傷逝》讀后感3
初中時,第一次是閱讀《傷逝》,雖然沒有完全理解先生的思想,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沖破家庭和周邊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于失敗,最終以一“傷”(涓生傷悲)一“逝”(子君死亡)的結(jié)局確實深深的烙印在我那時還算幼稚的心靈里。
我是一個農(nóng)村孩子,夢想是能夠到城市工作,那時對于愛情肯定沒有任何清晰的念頭,有的僅是一個模糊的,似乎很遠,似乎很近的概念吧,但確乎很擔(dān)心自己的未來會重復(fù)涓生的路。現(xiàn)在細細想來,年輕的心,受這部作品的影響真的很深,大學(xué)時遇到心儀的女孩,也不敢表達,雖然有擔(dān)心被拒絕的懦弱,更多的還是生存沒有著落前,不應(yīng)該也沒有資格談去談愛情。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有一首詩,大凡上過初中的中國人應(yīng)該都耳濡目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詩句淺顯,但揭示了兩個現(xiàn)象。
一是在愛情面前,生命不是最重要的,雖然愛情是說不清道不白的感覺,生命是那樣的鮮活;
二是在自由面前,愛情也是渺小的,很多人為了愛情,犧牲了很多可貴的東西,包括源自父母的最為深厚的親情,但為了更多的自由,或新的'愛情,原有的愛情已是枷鎖,也要被列入拋棄之列。
魯迅先生以很“短”的中篇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以優(yōu)美凝煉的語言、富有詩的情韻將更多的真相告訴了數(shù)以億計的后來者。愛情偉大,也僅在一時,或更多的在失去以后,生活本身才是烈火后的真金。套用先生的一句話演義為,“愛情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只有生存本身得到了保障,愛情在雙方的細心呵護下,才會存在,也才可能長久到一起慢慢變老后能偶爾回憶。
魯迅先生是一個斗士,敢于向封建、落后勢力與思想開炮,但對于當(dāng)時的女性解放運動,先生的觀點其實是有所保留的。那時,很多知識青年提倡向娜拉(易卜生《傀儡家庭》女主)學(xué)習(xí),勇敢的走出沒有自我的傳統(tǒng)家庭,去到更廣闊的天地尋找所謂的“自由”,但先生以《娜拉走后怎樣》(似乎是先生雜文集《墳》中的一篇文章)質(zhì)疑,大意是說走出家庭的女性,如果口袋里沒有用不完的錢,只有兩條路可走:墮落或回家。大多女性好像不會回家(可能想回,但回不去),最終得到的是更多的屈辱,那時很多追求自由的女性,其實是幼稚思潮的犧牲品。
這里舉幾個選擇不同、命運不同的例子,都是那個時代杰出女性,到現(xiàn)在也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摹按笕宋铩保瑥垚哿、蕭紅、林徽因和冰心。
張愛玲和蕭紅,盡管具有謀生的文學(xué)天賦,這在追求自由的女性當(dāng)中,已是了不得的本事,但依然命運多舛,顛沛流離,談不上過得幸福。當(dāng)然,因為不幸的人生,留下了具有獨特思想的文字,而且可能在很長的歲月里不朽。
林徽因,也是以才氣聞名遐邇,但面對各種思潮,甚至徐志摩這樣的風(fēng)流才子,依然保持了傳統(tǒng)的一份寧靜,得到了終身的幸福。
林徽因在十六歲時,意識到如果和已有妻子的徐志摩“玩曖昧”,結(jié)果會是飛蛾撲火,毅然決然的以一封不是情書勝是情書的信告別了那段感情,選擇了梁氏家族的學(xué)者梁思成。
冰心,我沒有研究她是否遇到過浪漫的青年才俊,但讀了她太多的充滿滿足和愛的文字,我可以想象作為父輩確定的這門親事,她對在海軍服役的丈夫是以一個傳統(tǒng)女性的愛來對待的,她活的最為滋潤,我甚至想,她該是那個時代得到幸福最多的女人吧!
近三十年,我們歷經(jīng)的思潮風(fēng)起云涌。我也從各種渠道,看到很多青年男女轟轟烈烈的愛情如夏天的閃電,去的比來的更快,雖也時時為之可惜,但也只能在心里感嘆一下罷了。
路,只有自己走,別人是難以幫上什么忙的。但,再次聽了先生的《傷逝》,便忍不住想,如果后來的青年都能讀一讀,或許很多人便不會那么義無反顧的去做那個幼稚的夢,去走注定沒有幸福終點的路吧!
《傷逝》讀后感4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于魯迅,把這篇小說當(dāng)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說現(xiàn)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說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嘆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著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yīng)就被打趴下。
1、當(dāng)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并未認識到物質(zhì)基礎(chǔ)的決定性作用。當(dāng)結(jié)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說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思考,沖動下的遺恨。
在這里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向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因為彼此同是舊環(huán)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quán)利!”,而后涓生卻連當(dāng)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xiàn)在,那時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鄙踔料胍鼌s,因為他覺得“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么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huán)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zhàn)士如魯迅也為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fā)現(xiàn)真實后)——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胡同,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為著這阿隨!碑(dāng)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為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jié)局的不同
責(zé)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gòu)筑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fā)牢騷、推卸責(zé)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為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持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說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著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
“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向著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向?qū)!眹L試失敗后,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fā)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說的弱者。
3、敘事結(jié)構(gòu)的不同,導(dǎo)致文本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并未自覺。”由于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nèi)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說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說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xiàn)當(dāng)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表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并非是涓生的一人敘述維度,因此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dǎo)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tài)正是他逃避責(zé)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矛盾與復(fù)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xiàn)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靶落干庇憛挕芭f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么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為自己,也為自己愛的人。
《傷逝》讀后感5
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涓生說他愛子君——我笑了——先是無知的感動,后是鄙夷的輕蔑。
大學(xué)以前,我并未讀過魯迅先生的《傷逝》,直至現(xiàn)代文學(xué)課,我才有幸捧閱。而以下感受也只是個人的鄙陋之見,筆調(diào)也許不鋒銳,見解也許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說感動,這是被蒙蔽了的。初,我被開頭沉悼遺憾的口吻所誤導(dǎo),以為子君逝世后,涓生內(nèi)心的不舍與懷念促發(fā)他“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他是記得自己當(dāng)初對子君的“牽腸掛肚”的,連漸進的鞋聲也能讓他思緒翩翩。然我終究是錯了,愛情并沒有持續(xù),如涓生所說“時光過得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已經(jīng)滿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為“我愛子君已經(jīng)滿一年了”,現(xiàn)在,我更愿意理解為“距離我愛子君和她的離開已經(jīng)滿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個“滿”字......他并不愛她,從她為他犧牲的那一刻開始,從他們?yōu)樯钏ьD開始, 從他們搬進吉兆胡同開始。
再說輕蔑,源于涓生對子君短暫的愛情。他們愛情的變質(zhì)從大環(huán)境來說,源于社會。拮據(jù)的生活讓讓子君日夜的操勞了起來,“管了家務(wù)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是底層“庸俗”婦女的形象,在對其觀察、描述改變的過程,涓生已經(jīng)萌生不滿情緒,正在扯動那根不愛的神經(jīng)。遠離羅曼蒂克的柴米油鹽中,雪上加霜,涓生失業(yè)了,這無疑又在隱約中催化愛情死亡。
愛情的變質(zhì)就個人來說,涓生是個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責(zé)任與勇氣。
涓生想證明自己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人,然與之矛盾的是其后的描述,當(dāng)他學(xué)習(xí)電影上的場景,單膝跪地求愛,他確是感到羞愧的,這足以證明涓生并未完全脫離“男尊女卑”的封建舊思想,一切的辯解也很無力。當(dāng)子君堅決分明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時,他又有說不出的狂喜,想到“中國女性便要看到輝煌的曙光的”。當(dāng)涓生“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而他看到子君卻是大無畏的鎮(zhèn)靜坦然的緩緩前行,他便立馬提起驕傲和反抗。這是多么滑稽的一“大丈夫”形象。他于先前高彈“家庭專制”、“男女平等”,評價子君大概還沒有脫盡舊思想的束縛,也都顯得空洞和虛無,他的骨子里真有這些新思想嗎?那又為何當(dāng)女人昂首挺胸后他才決心“驕傲”呢?
“但我的心卻跳躍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涓生注意著子君的所有變化,不是以一種關(guān)懷的心態(tài),而是以一種卑微的害怕的態(tài)度——子君可一直都是那么堅決沉靜的啊,子君可是他的“精神支柱”啊……他假裝對失業(yè)的狀況不以為意,以一種自以為高大的身軀俯視著子君——“其實這在我不能算是一個打擊”。涓生實則是焦躁不安的,挑剔著子君的一切,“子君的功業(yè),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已然心理極度不平衡到無聊了,拿自己與雞狗排列位置,確實可笑。
他會突然想到子君的死——這又折射涓生的殘忍與虛偽,一旦子君死,就無須自己動手傷害她,自己也不是負心的男子,一切責(zé)任可推脫,還落得個自由。涓生于虛空中極力想解脫,終于,他鼓足勇氣告訴子君“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然子君走后,他又自責(zé)后悔為何不再忍耐幾天,如此忽然的告訴她真話。他又覺得該用謊話讓自己承受虛空的重任,而不是讓子君承受真實的重量!拔摇庇谔摽张c說謊之中矛盾徘徊,得知子君死訊,明白那個曾經(jīng)愛過的子君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涓生活著,帶著他的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傷逝》讀后感6
她的皮鞋高底尖觸著磚路,發(fā)出清響,于是他驟然生動起來。她會帶來半枯的槐樹的新葉,她會帶來紫白的藤花……這一切濃密的愛意都是要慢慢溢出來的羞澀呀!“莫非她翻車了么?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么……”涓生的思念被子君牽扯著,是極度的害怕失去讓這年輕的腦袋裝滿了恐懼。只有子君安然無恙出現(xiàn)在他面前,他的心才得以恢復(fù)平靜。
那比涓生更透徹,更堅強的沖破封建舊枷鎖的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一遍又一遍回響在他的耳邊。這是他們長期沉默對視,對視之后的歡聲交談所產(chǎn)生的共鳴。純真的愛戀就以一次純真的告白開始了……
子君那時是大膽而不顧一切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灼灼注目下,她依舊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大膽地同居了,為著他們所預(yù)見的新時代的曙光。和熟人了斷來往,和叔子切斷干系,不理會“雪花膏”之類,與油雞們,阿隨在院子里開始嶄新的生活。一切似乎趨于穩(wěn)定。
然而他們之間突破了隔膜的了解讓涓生覺著新生了一層隔膜。
生活依舊繼續(xù),生活卻也開始磨滅,一點點磨滅他們鑄造的小幸福。導(dǎo)火索便是局里寄來的一封信。雪花膏的添油加醋促成了涓生的失業(yè),失業(yè)帶來了涓生的害怕和恐慌!澳撬闶裁。哼,我們干新的。我們……”即便過分勞累的子君表現(xiàn)了毫不在乎的語氣,可是涓生自己也體會到了,他們倆都受到了打擊!叭藗冋媸强尚Φ膭游,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也會受很深的影響。”涓生那時在心底竊竊嘲笑子君,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他反復(fù)對自己說他這只禽鳥總要脫出牢籠,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他還未忘卻他的翅子的扇動。
子君勞累,子君也越來越冷寂?墒窃谀莻年代,她拋棄了自己的家庭,跟隨涓生,如今又遭受這樣的打擊,誰能沒有情緒上的波動?她也每天只能在油雞,阿隨,飯菜之間來回。涓生選擇了逃避,逃避“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位置,逃避子君每日催他吃的相對無言的飯菜,逃去圖書館,去感受“沒有熱氣的'火爐的溫度”,去進行他的翻譯工作。阿隨也被他丟棄,日子清凈了么?不,磨滅剛進入高潮。
他告訴自己:他快要將人生的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他們幸福的小家成了他心中冰冷冷的地,子君對他溫情的眼神增加了他的苦痛,他覺著是子君槌著他的衣角,成為他前進的累贅。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不愛子君了。
在子君勇敢的追問下,他終于說出了!“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吧: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于是,他就這么把子君丟棄在黑暗的角落里,決心一個人獨自前行了。他認為的子君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真是太荒謬了!子君,只是一個弱女子,除了在家里和官太太為油雞的事暗斗,除了在家料理家務(wù),她還能去哪,找到自己謀生的出路?
然而子君還是默然離去,只言片語都未留下,只是將自己的全部財產(chǎn),放在了茶桌上,用手絹穩(wěn)妥包好的僅有的財富,全數(shù)交付涓生。
子君死了,不知何時死的,不知怎么死的,不知死在哪里……
涓生連懺悔都是讓人憎恨不已,他決意如果重來,他將選擇永遠欺騙子君,讓遺忘和謊言做他的前導(dǎo)。他將騙子君,自己還愛她?墒,這樣的謊言,實在更是殘忍不已。
我無法理解涓生這樣的人。既是最初有帶領(lǐng)子君逃出封建枷鎖的勇氣,卻讓這勇氣被生活所泯滅。他們曾經(jīng)的純真的愛被生活物質(zhì)的缺乏烙上不干凈的印子,真是可笑。
半枯的老槐樹還在,紫藤花也還在,可是生機不在,愛情不在,昔人不在……
《傷逝》讀后感7
《傷逝》一文采用“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口吻回憶與子君的故事,包括與子君的交往、同居及分手……涓生和子君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勇敢地沖出家庭結(jié)合在一起。最終卻因個人及社會歷史局限而分手,甚至于子君到底是死了。
先生沒有細說子君是怎么死的,但小說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社會乃至涓生是如何逼迫她的(——小說是以涓生的視角展開的,在他的敘述中并沒有描寫他如何逼迫子君,而是盡量開脫自己,有意無意地卸開責(zé)任)[確實對涓生用“逼迫”一詞是太過了,但涓生其實在無形中給了子君壓力,無論是油雞們和阿隨的消失,還是涓生不能理解子君在柴米油鹽生活中的事,窩在通俗圖書館不愿回家]。雖然,子君最后肯定是自我了斷的。我想,她若是在離開人世前寫了點什么,大概是會寫“可畏 ”吧,人言可畏、人眼可畏、生活可畏,涓生,可畏……
我本以為,涓生在原先是不懂的,不懂子君為什么會兩人在一起后變得“世俗”。后來再看,發(fā)現(xiàn)涓生不是不懂,而是不敢承認。涓生到底還是一個卑怯者,是一個披著進步青年外衣的'封建男人。他會學(xué)著西洋電影里,一條腿跪下,一手握著子君的手向其求愛,卻在心里感到愧恧,甚至永遠遺憾;他不頂社會生活壓力,想要與子君分手,并美其名曰“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這話乍聽之下,很是有些道理,但聯(lián)系實際再細想,涓生簡直無恥。槭裁?——需要展開)[縱使涓生會“幫她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但他究竟是不太管柴米油鹽的,不大會打理家庭的,他只愿生活在他的理想生活里,而不知曉到底應(yīng)該如何對待婚姻生活,不曉得當(dāng)兩人住一起后,子君要面對的都有哪些煩瑣事,卻埋怨子君變了,變淺薄了,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覺得生活難以維系了,于是便要分手。哪里有這樣的道理?!一個窮酸小子拐了人家的女兒,然后終于發(fā)現(xiàn)貧賤夫妻百事哀,最后嘟嘟囔囔地要分手。在我看來,即使是以喚醒新青年的名義也是說不過去的,哪能這么對待人家女孩的?當(dāng)然,這只是我單純以一個女孩的角度來看的,并不牽扯太多社會未解放或階級的軟弱性。]而且文中兩次出現(xiàn)“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zé),懺悔了!边出現(xiàn)了一次“我想到她的死……”這“然而”在此處實在很具有諷刺意味,使得一個“卑怯懦弱并以自我為中心的封建男人”形象躍然紙上。而后面這“……”又實在是意味深長,這里確確實實顯示出涓生心理的復(fù)雜,有些不舍有些輕松有些欣喜……此時,子君終于離開了,涓生也終于承認,在兩人相愛后自己將真實的重擔(dān)卸給了她,讓其負了這重擔(dān)在嚴(yán)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另外,從這“……”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大概,涓生也預(yù)見到了,子君已經(jīng)沒有活路了。
寫到這兒,我不禁為子君感到悲哀。她是一個在封閉黑暗的籠子里被叫醒了并與人約好一起出逃卻最終清醒著死去的人。她滿懷著期望,希望能夠逃脫,卻如無頭蒼蠅一般,失了方向再失了目標(biāo)。畢竟,籠子里不曾開燈,更未曾打開,何況有眾多麻木地沉睡在前進道路上的擋路人,怎么可能出得去?可是子君,不知道;她,最終清醒地死去。是否她也會像阮美人一樣,在訣別人世前,留下一句:……可畏,來拷問世人?
雖然在《傷逝》一文中,子君幾乎從未正面出現(xiàn)過,一切都只是涓生的所看所感,只有一句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是出自她之口。僅這一句,我就看到一個鮮活勇敢的子君站在我面前,再聯(lián)想到紅顏薄命的阮玲玉,于是便有了此篇《可畏》。
【《傷逝》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傷逝讀后感09-05
《傷逝》讀后感08-18
傷逝的讀后感04-30
魯迅《傷逝》讀后感09-01
魯迅傷逝讀后感04-30
傷逝讀書心得04-16
《傷逝》讀后感(8篇)11-10
《傷逝》讀后感9篇11-10
《傷逝》讀后感(9篇)11-10
傷逝讀后感11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