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院士的故事》讀后感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

時間:2022-06-15 16:19:32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院士的故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1

  讀完《院士的故事》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杰出的科學家原來有很多,他們默默地為祖國做著貢獻,只是我們太孤陋寡聞了,所以不知道。

  汪德昭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汪德昭把自己半個多世紀從事科研工作經驗,歸納為“標新立異,腳踏實地;一絲不茍,自己動手”這樣幾句話。所謂標新立異,指的是研究工作一定要有創(chuàng)造性,不論是理論、實驗、技術、方法還是工具,都應當有創(chuàng)造性。

  汪德昭在戰(zhàn)略上強調創(chuàng)造性,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非常強調腳踏實地,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他在審查研究生的論文時,不但要看選題、立論、實驗、方法,就是對論文的遣詞造句,乃至標點符號,都要認真推敲、修改。

  汪德昭一生中發(fā)表的論著不算多,但他做的每一項實驗,都比前人有所創(chuàng)新,因而每一篇論文都有自己的特點。前些年,他發(fā)現(xiàn)有的科技人員只追求論文的數量,做了一點工作,卻可以寫出3篇、4篇甚至5篇文章。他對此深為不安,馬上發(fā)表了8點意見,指出科學家應對社會負責任,寫學術論文應當強調創(chuàng)造性,而不能玩弄數學游戲,對一篇科學研究論文,加以改頭換面、喬裝打扮,變成好幾篇論文,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

  汪德昭還特別重視實驗技術,要求科研人員學會自己動手。1982年7月,在聲學研究所研究生座談會的發(fā)言中,他對研究生們講的第一條意見,就是要求大家必須重視實驗技術,培養(yǎng)自己動手的能力。對于這一點,汪德昭深有體會。1948年,他曾為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設計研制了可以測量1000個電子的電荷的高靈敏度靜電計,以及微量天平,得到國外著名科學家較高的評價。其中,高靈敏度靜電計被命名為“居里-汪氏型”。1941年,I.居里(Curie)使用的一臺德國造的靜電計壞了,因戰(zhàn)爭無法再買新的,影響到研究工作,請汪德昭幫助修理。雖然汪德昭并沒有修理過靜電計,但經過細心琢磨,用1個月的時間,終于設法把直徑僅1微米、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白金絲,焊在小小銅柱上,使居里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自此,汪德昭修理儀器的聲名大噪,不少科學家都來求他幫助修理當時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無法找到備用品的科研儀器。直到1991年8月,法國的研究與技術部長H.居里安(Curien)來華代表法國政府向汪德昭授勛時,在賀詞中還提到這件事,盛贊汪德昭具有一雙巧手,并說:“汪是當時全法國能做這項工作的唯一的人”。

  讀完《院士的故事》,讀完汪德昭院士的故事,我懂得了科學對于祖國發(fā)展的重要性。我們也要認真學習科學知識,不求以后可以成為像汪德昭院士那樣的科學家,但是至少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2

  讀完《院士的故事》這本書之后,有一個人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中,他就是袁隆平,這位無私的耕耘者。

  袁隆平——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饑餓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xiàn)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zhàn)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人,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fā)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yè)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xx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yè)科學技術戰(zhàn)勝饑餓。據老一輩說,真正重新吃飽飯,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風一吹就倒,換了矮水稻以后,糧食真是翻了出來。報紙上曾引述農民的話說:“我們吃飽飯,靠的是兩‘平’,鄧小平和袁隆平!痹∑降乃灸蟽(yōu)2號,比以前的水稻單產增產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開始推廣。八十年代,國際組織給他的獎項多得像米粒一樣。中國有九億農民,他一個人,相當于干了兩億農民的活。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chuàng)造效益5600億美元。假設其中分零頭給他,那么他的資產就會大致與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盧590億美元相當。

  那么袁隆平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由于他做人老實本分,1953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在那里,才華橫溢的袁隆平的職稱一直沒有提升,工資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舊窄小陰暗,向上爬的機會被他那些會拍領導馬屁的同事?lián)屪吡。他唯一的幸運是研究水稻。這是大伙吃飯用的東西,屬于文革中保護品種,他住的又偏遠,災難沒降臨到他頭上。

  1979年,美國圓環(huán)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驚嘆中國的水稻成就,向中國農業(yè)部的官員咨詢雜交水稻的發(fā)明人是誰,他要簽約用高價向發(fā)明人申請專利使用權。對此,中國種子公司官員義正言辭地回答說,這個發(fā)明專利權屬中國國家擁有,農業(yè)部種子公司就是代表國家享有這一權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討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問題,無須再找“別人”。

  1980年,圓環(huán)種子公司向中國種子公司支付當時可謂是天價的20萬美元首期專利轉讓費,袁隆平一分未得。同年,為配合本次專利轉讓活動,袁隆平以專家身份出訪美國做了四個月的技術指導;貒,他所得的工資數千美元,被農業(yè)部悉數收繳,然后重新發(fā)給他每天20元人民幣的出國補貼。1981年,國家科委、農委重獎雜交水稻發(fā)明人10萬元獎金。但單位轉手分下來以后,袁隆平僅得5000元。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讓他的精神一直感染我們,成為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院士的故事》讀后感2篇02-17

描寫袁隆平院士的優(yōu)秀作文(精選80篇)07-13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的優(yōu)秀作文(精選14篇)05-11

故事讀后感10-11

故事讀后感11-03

《索橋的故事》讀后感09-01

《成功故事》讀后感09-11

江姐的故事讀后感11-18

給予的故事讀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