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讀后感9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心得》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心得》讀后感1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队诘ぁ凑撜Z〉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tài)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獻于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队诘ぁ凑撜Z〉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F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后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边@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并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fā)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tài)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心得》讀后感2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么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鬃犹貏e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圣人。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首先,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fā)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他也是這么教育他學生的。
論語中一共有105個仁字,那何為仁呢?學生問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針對性。比如他說巧言令色,鮮仁矣,對于溜須拍馬的人孔子最討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禮的規(guī)矩辦事;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要他善待別人,承擔幫助別人的義務。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鬃痈嬖V他,說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近,與人忠。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此外,孔子還經常將仁與智、勇相提并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實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經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斗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鬃訉θ嗜说囊蠛芨,他的學生輕易夠不著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于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我們現在學習孔子的仁學理論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到實際。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時,總是忘不了自己將大學舍友從國外拉攏到國內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經歷。他說,這全是他在大學期間為他們掃地的功勞。當然,這是句俏皮話。宿舍衛(wèi)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掃,但是俞就是喜歡一聲不吭自己一個人包攬,留給大家好印象,直到他遠赴大洋彼岸找到當年的舍友時,對方還會忍不住激動地回憶起這樣一個小細節(jié)。我把它也定義為仁,雖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這份仁義使他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chuàng)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里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yè)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論語心得》讀后感3
古人云,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惫黄淙唬诘H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后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閱讀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間無不說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于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于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于“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疑纳矢胁粡姡梢砸暈椴皇巧实纳,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于“溫度”的定義。
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溫度。所謂“沒有溫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溫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溫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于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臺曾經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著就不要憋著!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說出來,好事。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于是兩人都準備向對方道歉。
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說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著那些經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心愿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說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闭O,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 論語 心得》的時候,已經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于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
天氣的晴轉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論語心得》讀后感4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這部曾經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于丹教授的《百家講壇》,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為大家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教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給我們的生命之旅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論語--處世之道》,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于丹教授講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們做事情也要講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們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壞,是分時間的`,什么時候做對,做不對,應該分為不同的場合?赡芡且患虑檫@個時候做就不應該,換個時間做就對了。她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則面對一切。在偉大的宇宙空間,人生僅僅是流星般的閃光,在無限的河流里,人生僅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說人生有限,我們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們人應該隨時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騙自己的話,那還能相信誰了呢?人的行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適度。做事情也不用過于密集。于丹教授講了“豪豬的哲學”,彼此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與領導、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當然,這并不是疏遠朋友,當朋友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是能幫上忙的一定幫。交友原則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悅納自己。我們說交結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結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約束、控制自己,該說的該做的大膽去說去做,不該說不該做的堅決不說不做,F在同學之間,將來人際之間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單憑一方的主觀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寬容,落落大方,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誠的情感,而寬容大度正是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觸最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于丹教授解釋說:君子心里面時刻裝著法律法規(guī),說話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而小人則無視這些,心里老是想著占點小便宜,撈點小實惠。
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遵紀守法,禮讓謙和,虛懷若谷,與人為善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違法亂紀,橫行霸道,不講公德,雞腸小肚,陰險奸詐的人應當是小人。在工作單位上,那些遵守紀律,遵守規(guī)章制度,團結同志,關心他人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無視紀律規(guī)章,自私自利的人應當是小人。
然而,縱觀歷史,橫覽當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難分清的。蕓蕓眾生,攘攘生靈,模樣都差不多,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所謂的君子細察其言行,偶爾也現“小人”之跡;所謂的小人觀其言行,時常也有“君子”之舉。這又應驗了我們的“辯證法”,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都是相互轉化,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的。
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說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guī)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guī)砗艽蟮膯l(fā),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舍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獲!
《論語心得》讀后感5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我作為一名教師,在仔細讀了《論語通譯》后,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這些兩千多年后的教育工作者借鑒學習。
一、有教無類。孔子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君子授學,有教無類。換成我們今天時髦的.說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教育是不應該分對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聰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惡,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什么人都教,這就是一個全民終身免費教育的概念。為什么要搞有教無類,是因為有教無類有好處?鬃痈阌薪虩o類的目的就是盡量多的培養(yǎng)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體現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而由什么人來搞有教無類?孔子說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由此可見,孔子自認自己是君子,也鼓勵別人都來做君子,都來搞有教無類;同時這也有教師素質要求方面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學業(yè)務方面的素養(yǎng)。對此孔子提出了辦法: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也就是說虛心的向所有的人學習。通過這兩個辦法,老師的水平就不斷提高,就不會誤人子弟,至少不會一直誤人子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fā)現,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tài)度是非常謙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呼喚民主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學民主化也同樣得到提倡。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不輕易給學生傷害性或壓抑性批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發(fā)奮學習。
三、因材施教?鬃邮俏覈谝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聽說人有困難,可以馬上伸出援手嗎?”子曰:“有父兄在的話,應先與他們商量該怎么做?” 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子曰:“好啊,馬上去做! 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鬃右虿氖┙痰慕虒W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心理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
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里處處輝映著中國早期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火花,民主的色彩、睿智的目光、平等的問答;這種如師如友的互動教育方式,不正是我們當今的素質教育所努力追求的嗎。
《論語心得》讀后感6
通過晨會我們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guī)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墩撜Z》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桌戏蜃诱f: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么,在現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于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F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驗。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論語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
對別人要保持沉默的關愛。孔子說: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www。91zuowen。com,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論語心得》讀后感7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鬃記]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一個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倆人經常在一起參襌,打坐。有一天倆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后大笑,說:"我看你像攤牛糞。"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虧;氐郊,蘇小妹對蘇軾說:"參襌的人最講究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實,我們想想,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兩人的心態(tài)不同。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往往會因為有成績差的學生而抱怨:為什么我這么倒霉,遇上這么一個學生,班級因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換一種心態(tài),正是因為她學習有困難,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幫助她,如果每個人都很聰明,還用得上我嗎她的進步更能體現我的價值。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樂地生活!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ing),損矣!薄墩撜Z.季氏》
最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的講評著實讓我佩服,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大家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它讓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張我們交正直、誠實、知識面廣的'朋友,而不贊同我們跟那些性情暴躁、優(yōu)柔寡斷、心懷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在自己疑惑時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鏡,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當自己因為方向而迷茫時,又可以及時為你指明方向。
《論語心得》讀后感8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說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tài)、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為這是在勵志,因為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侖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為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說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說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說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tài)度的我說說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說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說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為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的——于丹老師。
“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主人去京城里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著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說你容我?guī)仔r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么?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么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么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里面,洗茶、濾茶、然后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這主人就這么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么嗎?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這茶師就回去了;厝ニ匆娔莻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后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后解開身上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扎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聲,停在了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他停在那以后,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論語心得》讀后感9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心態(tài),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讀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論語心得》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心得01-31
閱讀論語的心得03-12
論語閱讀心得03-20
于丹論語心得06-11
讀論語心得05-21
論語心得范文07-28
《論語》閱讀心得05-20
學論語心得06-02
論語心得優(yōu)秀05-29
閱讀論語心得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