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育經驗交流
一名合格的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是怎么樣的呢?從事教學3年之久,第一次對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屬可笑。
哲學家說“不位其職,不知其益”。所謂從事任何一行業(yè),不清楚行業(yè)的行規(guī)和制度,是成就不了一個好的結果的。一個完美的開端很重要;恬然,一個完美的結局也固然重要。新課程的改革對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個嚴格的挑戰(zhàn),因為它嚴格規(guī)定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是怎么樣才能把自己所任的科目教好。每一科目都有它自身的精神實質和內涵。教育工作者只有讀懂了它們,才算能勝任此科目。
譬如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
一位教師談起了概念教學應如何展示的問題,也使我對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再一次思考,遂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是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概念教學的過程是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的認識過程。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知識面窄等多方面緣故,構成了小學概念教學的困難。
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要經過概念的引入、建立、鞏固和深化階段。這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既是一個知識再創(chuàng)造、概念逐步理解的過程,又是一個改善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過程。在概念教學中,要通過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確立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一邊體驗、一邊思考、一面構建、一面去修正數學概念。通過這樣的方法才能建立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四點:
1、概念的引入在良好的學習情境中進行,應為妥;
2、概念的建立應采取多種手段,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概念的鞏固注意聯系與變通,促進學生思維呈發(fā)散狀態(tài);
4、概念的應用注意聯系實際。
一、概念的引入。
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有一個學習準備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為“概念的引入”。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從實際生活實例中切入
數學來源生活。結合生活實例引入概念是數學概念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它可以使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由“陌生”變?yōu)椤笆煜ぁ,由“嚴肅”變?yōu)椤坝H切”,從而使學生愿意接近數學。例如:“直線和線段”的教學。可呈現四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一:媽媽織毛衣的場景,突出散亂在地上的繞來繞去的毛線。圖片二:斜拉橋上一根根斜拉的鋼索。圖片三:一個女孩打電話,用手指繞著彎彎曲曲的電話線。圖片四:建筑工地上用繩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畫面,突出筆直的鋼絲繩。然后提問:“剛才你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給這些線分分類嗎?你有什么辦法使這些線變直?”這些熟悉的生活現象不僅會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更會激起學生探索數學的欲望,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
2、從舊知遷移引入
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到了中高年級,許多概念可以通過聯系相關的舊概念直接引入。如:“乘法”的概念可從“加法”來引入,“整除”的概念可從除法中的“除盡”來引入。再如:在公約數與公倍數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引進數學概念的方法較多,有時需要配合使用多種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概念的建立。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小學生建立數學概念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階段,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為主。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經過直觀感知---建立表象---解釋本質屬性三個過程。
1、抓住感知
首先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并結合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豐富感性認識,為概念形成做好準備。在組織學生進行感知活動時,要有意識地把感知的對象從背景中凸現出來,使學生清晰地感知。同時,變靜止的為活動的,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例如“面積”的概念,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黑板、桌子、課本等實物的面引入,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小刀剖開蘿卜觀察它的截面,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引入。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使面積的具體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2、認清表象
建立表象,可以使學生逐步擺脫對直觀材料的依賴,克服感知中的局限,為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奠定基礎。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結束后,不要急于進行概括,可以讓學生脫離直觀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喚起頭腦中的表象,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使表象由分散到集中,進而過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觀感知黑板面、課桌面、課本面是長方形的基礎上,抽象出幾何圖形。再如:常用計量單位的教學都應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
3、揭示實質
在學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的全體,從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認識”教學。首先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實物;接著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紅領巾、三角板等實物圖,提問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然后教師去掉圖中的顏色,只留下三個物體的外框,讓學生說說這三個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舍棄這三種物體的顏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質的東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質特征:都是有三條線段組成的。接著教師出示三條線段,在屏幕上慢慢“圍成”一個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圍成”這一特征,是學生準確理解:“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當用定義把概念的本質屬性揭示出來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是淺顯的。因此,教師要采取一切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剖析概念的關鍵性詞語。如在概括出分數的概念后,可進一步剖析:
、賳挝弧1”表示什么意思?
②“1”為什么加引號?
、邸捌骄帧北硎臼裁匆馑?
④“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什么意思?只有把這些關鍵詞語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對分數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隙ɡC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證有利于概念的辨別。因此教師不僅要充分運用肯定例證幫助學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內涵,同時還及時運用否定例證促進學生對概念的辨析。如: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的概念后,可舉若干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讓學生加以辨析、判別。
三、概念的鞏固。
學生對概念的掌握要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多次往復。當學生初步建立概念后仍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促進概念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的保持,并通過不斷運用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鞏固。
概念的應用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進行。
概念的內涵的應用有:
、購褪龆x或根據定義填空;
、诟鶕x判斷是非;
、鄹鶕x推理;
、芨鶕x計算。
概念外延的應用有:
、倥e例;
、诒嬲J肯定例證或否定例證,并說明理由;
、郯粗付l件從概念的外延種選擇事例;
④將概念按不同的標準分類。
如學過分數后,可指出小數說是十進分數,把小學數概念納入到分數概念中。又如“數的整除”與“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兩個單元的概念之間聯系相當密切,教學時應及時整理,形成概念系統。一般在講完一章一節(jié)的內容后注意及時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小結和概念歸類,小結歸類時需高度概括,簡明扼要,條理清楚便于對比和記憶,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統。
四、概念的發(fā)展。
如:除法、分數、比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完“比”后為學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學生理解新概念,復習舊知識。小學生在一定階段認識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學時不應超越學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義”,二年級只能讓學生認識為:平均分和一個數里面包含著多少個另一個數,只有到了四年級才能讓學生抽象出“除法意義”的確切含義。
談了這么多,還是言歸正傳:將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的很有起色為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