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用水測量時間》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用水測量時間》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用水測量時間》教學反思1
這是時間的測量單元的第三課。從教材編排看,本單元體現(xiàn)了人類測量時間從粗略到精準的過程,本課和下一課《我的水鐘》處在用太陽光影測量時間和用鐘擺計時之間,是人類計時發(fā)展史的認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課和下一課共同構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本課認識水鐘計時的原理,下一課利用這個原理創(chuàng)造(設計、制作)一個水鐘。
本課教材陳引言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鐘”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觀察認識古代的水鐘,以看圖的方式認識;第二個活動對古人用水鐘計時的原因的推測,由此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第二部分“滴漏實驗”有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通過反復滴漏一定量的水認識“在一定條件下滴漏一定量的水用的時間是相同的”;第二個活動推測并驗證用同樣的裝置(和第一個活動一樣)滴漏一定量的水(10ml、50ml)需要的時間,進一步認識第一個活動獲得的認知;第三個活動推測推測、觀察滴漏完全部300ml的水需要的時間。由第三個活動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滴漏萬的時間和我們的推測時間案有差異,并且,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滴漏中的一些現(xiàn)象:水位高,滴得快;水位低,滴得慢。由此,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新的問題:怎樣控制滴漏的速度一樣?這是教科書中“水鐘制作必須解決什么問題”的答案,既可以作為遺留問題是學生思考、解答,以促使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也可以讓學生再次仔細觀察古代水鐘研究古人解決的辦法,以產(chǎn)生對古人智慧的崇敬之情,我們做后一種處理,因為學生有強烈的了解古人解決方法的愿望。
學生情況預計:
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中對水流和滴水有一定的認識,可能會有部分學生知道水位高低會影響水流的速度或滴水的速度;滴漏孔大速度快,孔小速度慢。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如仔細觀察的能力,根據(jù)現(xiàn)象作出一定解釋或推測的能力,試驗的能力等,學生也具備測量水量的基本技能;這些將有助于學生認識用水計時的原理。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這節(jié)課是典型的學生產(chǎn)生問題,然后經(jīng)由實驗觀察現(xiàn)象解決問題的過程。先由學生觀察圖片-古代的水鐘,產(chǎn)生水鐘用什么原理計時這一問題,然后由學生觀察滴漏現(xiàn)象,認識水鐘滴漏計時的原理。重點放在滴漏實驗觀察上。在滴漏實驗觀察中,可能會出現(xiàn)滴漏速度不一的情況,要求學生注意裝置的`一致性。學生在座300ml的實驗中,會有疑問產(chǎn)生,這也是一個難點,通過學生討論來突破這一難點。
本課試教中,主要有兩點教學體會:
1、第一,該如何解決“水的等時性”。
首先,測量流完100毫升水的時間會因為孔的大小而造成各小組的不同數(shù)據(jù)。在我原先的設計中,只考慮到只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水位的高低而造成先快后慢的現(xiàn)象,然后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因為古人也就是如此的。所以我就故意把各小組的漏杯的孔做成了大小不一,想解決“可以控制孔的大小來控制水的流速”,想通過不同的數(shù)據(jù)來進行推測,讓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推測理由,而不受別的小組的干撓。而恰在此處,我忽略了作為水的“等時性”,忽略了讓學生形成的一個科學概念:因為水具有等時性,才可利用水來測量時間。所以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漏杯的孔盡量大小一致,但還是會有誤差,所以讓學生測量2次,通過2次測量的比較感受水的等時性
2、本課在活動設計中,對教材的活動做以下改進,根據(jù)100毫升的水推測和驗證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時間,從而發(fā)現(xiàn)水位的高低引起流速的不一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我們測量點改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使數(shù)據(jù)更加直觀,便于學生推測、計算和分析。在活動中,學生展開思維,并用實驗驗證,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而古人克服了這些困難,發(fā)明了水鐘。
小學科學《用水測量時間》教學反思2
《用水測量時間》一課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四課時。通過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記錄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的活動過程,初步理解流水為什么能夠用作計時工具,流水與時間的關系等。
課前,我自己先做了實驗,用一個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個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個量筒接住,當量筒里的水達到10毫升時,我記錄一下時間,當量筒里的水達到50毫升時,我又記錄一下時間,最后當量筒里的水達到100毫升時,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來了,我沒辦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時,記錄時間。我認為,這樣測出來的時間誤差比較大,我估計當學生做這個實驗時也要碰到這個問題。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課堂上每個組在做這個實驗時都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杯子中最后幾滴水漏不下來,因此,在得到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時間,組與組之間誤差相當大,有的組用了150秒左右,有的組用了200多秒。我問學生:“為什么測10毫升、50毫升水的用時組與組之間的誤差不大而測100毫升水的'用時組與組之間的誤差大?”有學生說:“剛開始實驗時杯子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壓力,滴水的速度比較快而且均勻,到了實驗結束時,杯子中水的高度低壓力小,滴水的速度比較慢。”我表揚了這位學生分析的原因。我讓學生們想一想,有沒有保持杯子中水的高度不變的辦法?能不能發(fā)現(xiàn)更好的辦法解決誤差問題?學生們又開始實驗了,在實驗中學生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有的組里采用分工合作的辦法,具體做法:一位學生負責在杯子中加水,讓杯子中的水始終處在同一高度,一位學生負責觀察量筒里的水達到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時給另一位負責記時的學生提醒及時記錄。有的組讓100毫升的水滴到滴不下為止,把杯子中剩下的水測量一下,大約有6毫升的水滴不下來,接著在杯子中加入106毫升的水重新再做一次實驗,這樣當杯子中的水滴不下來時,滴完的水正好是100毫升。
學生們在實驗中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能改進實驗,我認為:這是這堂課中學生們最大的收獲,也是老師期待的結果。
【小學科學《用水測量時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測量水的溫度》科學教學反思11-04
《測量水的溫度》科學教學反思4篇03-22
《測量》教學反思11-26
測量教學反思06-07
測量教學反思04-0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8-2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3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21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