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讀后感>琦君散文讀后感

琦君散文讀后感

時間:2022-09-19 13:01:5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精選1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精選13篇)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1

  《琦君散文精選》收錄了臺灣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飽含了童年記憶、母女之情、親情、友情等寫情文章。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齊名的著名當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寫作著稱。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她筆致細膩柔婉,善于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從而可見人性的深度,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筆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場景背后,你還可以看到長輩的溫柔慈愛,親人的生離死別,包括春日的欣欣向榮,夏日的.炎熱生機……例如《春酒》一文中寫道,“那么我最喜歡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jīng)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边@么不經(jīng)意的一筆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親的勤勞無私仁愛。把特別的母女情描寫得淋漓盡及。

  不僅是母女情,老師對于琦君的愛也是顯而易見,《三更有夢書當枕》曾寫家庭教師輔導作者的兒時故事,家庭教師的嚴厲讓作者不喜愛學習,認錯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歡,所以琦君總是裝病逃課。實際上,老師是很溫柔的,老師只是希望琦君快點成為才女,教師的嚴厲便是一種師生情,滋潤著作者,愛并不轟轟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筆把這種愛更美好地告訴我們,雖是卑微的愛,情誼卻深。

  琦君的文章不夸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現(xiàn)出來,她的文章可以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動人,讓我也融入那個童年歡快,融入屬于琦君的快樂生活……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2

  曾經(jīng)讀過一本散文,書名叫《琦君散文》。我認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優(yōu)美,而且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

  我一向很少讀現(xiàn)代人的文學作品,他們寫的那些離我們太遠太遠了,沒能達到我的欲望。在我們剛剛開始搞這個研究性課題時,我才認識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蘊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xiāng)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于是便對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種同鄉(xiāng)人的情愫了。

  從中,我發(fā)現(xiàn)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是琦君在尋找家鄉(xiāng)的夢,還是家鄉(xiāng)的夢在縈繞著琦君,剪不斷,離還亂。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還能記得她的童年,她的.家鄉(xiāng),她的親朋好友。那不像征虛無緲緲,更不象征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憶。酸、甜、苦、辣這四種人生的調(diào)味劑,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過程中都一一的體驗到了。雖然這四種調(diào)味劑很普通,但我卻在普通中嘗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帶著點甜,苦中滲透著些辣。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感到金錢正在迷惑大家的雙眼,人們在金錢的世界里任意瘋狂。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3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diào)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xiāng),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xiāng)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xiāng)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xiāng)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后的余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鄉(xiāng)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zhí)的“但我寧愿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善于從中發(fā)掘并表現(xiàn)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4

  她出生于上個世紀10年代的一個舊式家庭,既是管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五歲識字,七歲讀《詩經(jīng)》,九歲學《論語》,十歲就可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她善于記錄身邊的瑣事,并將它們撰寫成簡樸又不失典雅、直白又充滿溫情的精美文章。她就是琦君,在這幾年間里我讀過的最優(yōu)美的散文集就是《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按內(nèi)容分類編排,我尤其喜愛描寫親情的第一章節(jié)內(nèi)容。琦君最常寫的也是親情,尤其是描寫母親的散文。如《媽媽的手》,先從“我”與兒子的`互動著筆,牽引出媽媽那雙布滿歲月滄桑的手,通過母親那雙手在日常一天中的忙忙碌碌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出那個年代勞動婦女的艱辛,同時也流露出她對母親的深深思念和摯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描寫母親洗手的片段。母親的手布滿溝壑,散布著因常年浸泡在水中而開裂的傷痕,像張開著紅紅的小咧嘴。母親洗刷常常用到強堿水,那開裂的傷口經(jīng)常被抹布和堿水搓刺得直皺眉頭,卻不曾見過母親因此而停止過勞作。直到洗刷完了,母親才接上一盆滾燙的熱水,把自己的雙手浸泡到里面很久很久,然后臉上就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好像這是母親最大的享受。

  世人皆愛牡丹,然正如晉朝陶淵明獨愛菊花,琦君一家都偏愛桂花。大多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總是“悲寂寥”的,琦君的父親卻吟誦出“秋花遠比春花凈,春月何如秋月明”的詩句。琦君因此寫出了《秋花遠比春花凈》的散文。桂花是在秋天開放的,這也是他們一家喜愛秋天的原因吧。琦君在《桂花雨》一文中這樣寫道:“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顯得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jié)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她從不與繁華爭艷!比绱说驼{(diào)的桂花,怎能獲得琦君的喜愛呢?那是因為:“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生長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的我,此前不曾見過桂花,但琦君筆下的桂花,在我的心頭拂起大大的波瀾,優(yōu)雅、質(zhì)樸、清香,這是琦君筆下的桂花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世態(tài)萬千,而我卻可在琦君的散文中找到一份感動、一份幸福、一份溫情、一份思念……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5

  雪的可愛,是它的悄然無聲,默默地累積起來。"這是作者對于雪的贊美,但這冬季里有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無限的情懷。春節(jié)尾聲,對于小春(作者幼時小名)來說還是有許多的樂趣。例如:點喜燈、迎燈廟會、燈節(jié)、喝春酒、端陽節(jié)。這些一幕幕的情景總會在我的腦海里游蕩,這也許是孩子般的小春眼里最爽的時候。就像是我一樣,每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夜飯,之后最晚的那一對蠟燭總點的旺旺的。大概這就是小春媽媽說的"風水燭"吧!

  我想故鄉(xiāng)如此令長大的小春如此的懷念,也是因為有著自己的親人。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將軍,在外打仗很少在家。而媽媽、阿榮伯、阿標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時親人。也許在小春心里爸爸永遠是那個威武的大將軍,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媽媽的關愛卻是那時最好的慰藉。書中的每篇文章尾都會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傷感和思念。小春會想著媽媽做的八寶酒,包的灰湯粽,還有那越陳越香的桂花鹵和桂花茶,這些個美味的故鄉(xiāng)食物里像年輪齒一般,輪進了幽幽的母愛。也就是這樣的媽媽,小春在那個人荒馬亂的時代能夠茁壯成長,安心學習,最后有著自己的幸福家庭。不過這種愛還是不能延續(xù)很久,在小春遠赴他鄉(xiāng)求學時與世長辭。這樣的愛卻不能回報,讓長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這是一個女兒對母親的愛的傷痛。

  還有太多太多的物讓小春懷念,故鄉(xiāng)的泉水,母親的金手表,哥哥的小鬧鐘,父親的旱煙筒……不過還有的是一位恩師。

  小春的啟蒙師是一個半輩子已經(jīng)跨進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文和詩,習大字,念佛。十幾年下來,由舊社會轉型到新社會期間的小姑娘有了學習的基礎。也許小春早已將這位啟蒙師當父親那樣看待,可惜終將會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學之后他便離去了。

  中學的韋先生是將小春帶進了另一種語言,她一位英語老師。那時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紀又小。在韋先生的教導和指導下,小春的英語越來越好,教會了小春什么是"誠實"。記得文中寫了一個半工半讀的"露西"為了不讓公費取消而在英語考試的時候偷看了一道題目,當時韋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揚了露西的成績。讓露西的內(nèi)心充滿著恐懼和悔恨,最終她向韋先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文中有一段是寫從韋先生辦公室出來的一段話"微風細雨吹拂著我們熱烘烘的臉,我們都如釋重負似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清涼的夜氣,心頭感到難以言喻的安慰。"韋先生就好像是小春的另一位母親一般,在小春生病的時候會陪在床邊安慰鼓勵她,在品德上給予幫助和教育,讓小春一天天變得懂事、刻苦、勤勞。韋先生也將基督教的好的思想傳授給小春,韋先生曾跟小春說過"在大風浪里飄著孤舟,我們的禱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氣與毅力去克服這大風險。"之后,韋先生在大家的禱告之下去了天堂,可她跟碧黛麗絲(韋先生為小春取得英文名)說:"不要憂愁,不要抱怨,要挺起胸膛向前走!"

  之后初三的物理老師梁先生,最形象的`是他那一襲褪色淡青湖縐綢長衫,還有那顆金牙。小春物理不好,但也要通過考試。所以她第一次見到這位梁老師不怎么喜歡,一來他滑稽的形象,他的藍布長衫不符合他的身材,似是高高的掛在竹竿上。二來他是物理老師,但他上的課很有趣,就連班上給梁老師取外號"土牙"的沈琪也很喜歡上他的課。例如他解釋"功"與"能"的分別時,說:"你有能力拿著這本書,但一往前走產(chǎn)生了運送的效果,就是功。平常都說功能、功能,其實是兩個步驟。要產(chǎn)生功,必先有能,但只有能而不利用就沒有功。"他又說:"你們一個個都有能,所以要用功。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啦!"不過之后那件惡作劇的事,卻讓每個同學都后悔不已。那是一張紙引發(fā)的一場"血案",上面是想暑假去梁老師家補課簽名的地方?墒遣恢罏槭裁慈堑昧豪蠋熢谖锢砜荚嚨臅r候很生氣,大家都舉起了手,聲色俱厲地問:"是誰做的?"最后佩玲占了起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不過,后來沈琪終于站起來告訴老師是自己做的。原來沈琪在那張紙上寫了"土牙"兩個字,可是忘記擦掉了,也難怪梁老師生氣不已。不過這場"案子"還是很圓滿的,佩玲沒有得零分,梁老師原諒了沈琪。要說圓滿,之后牽引到安靜記錄表被打叉叉的事。在大家因為"案子的圓滿"感到興奮的時候,被隔壁初二的導師看到吵嚷的樣子,咬牙切齒地打了一個大叉叉,導致安靜獎沒有了。不過后來拿來講義的梁老師知道了這件事說:"旁人給你們做記錄算什么?你們都這么大了,都會自己管理自己。獎牌、銀盾都是形式,校長給的獎也是被動的,應當自己給自己獎才是。"之后,大家終于都已數(shù)理甲等升到了高一,可惜梁老師因為勞累過度,肺病復發(fā)吐血住進了醫(yī)院。那就好像是要面臨死亡,梁老師一生都沒有娶妻,躺在病床上也沒有人來照料,死前孤獨。因為梁老師為了父母親做墳(梁老師的母親早喪,父親因肺病去世),一身為娶妻,衣服也不舍得買,那件褪色淡青湖縐綢長衫是他父親的遺物。他的兩只袖口已磨破,因沒人為他補,所以每次穿時都把袖口折上去。

  鄉(xiāng)情和一位位恩師和恩師身上的某種品質(zhì),讓小春從兒時、少年、青少年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味,我想粽子里的鄉(xiāng)愁,"鄉(xiāng)"字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愁"字大概就是無法釋懷那些年那些人的離去吧!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6

  粽子里的那份鄉(xiāng)愁

  最開始了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里的鄉(xiāng)愁”的閱讀理解。那文章不過也只是寫了琦君小時候過年時母親包的灰湯粽和用粽子幫助乞丐的事。既沒有描寫灰湯粽的外觀,也沒有寫灰湯粽的味道,也沒有特別的修辭手法。與其他華麗的文章對比,簡直就平淡無奇。當時我就在想:這種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嗎?

  恰好老師的推薦書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買回來一探究竟。結果翻來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樸實無華的句子。寫父親:“筆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徽都是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立著一枚雪白的纓。”寫桂花:“一陣風吹來,桂花就紛紛落在我頭上、肩上,我就好開心。”這種文章,我也寫得出來啊。

  更讓我不解的是,琦君寫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發(fā)對親人的思念。特別是她的母親。寫新年看燈,回憶起小時候,思念母親。寫酒,回憶起母親泡的春酒,又抒發(fā)對母親的思念。也許她花那么多筆墨寫親人是因為她的親人都早早地離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歲的時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歲時因病身亡。父母因悲傷加上有病在身相繼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學們戲稱為“客家人”。讀完幾篇文章后,對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對琦君的家人,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和她的阿貓阿狗了如指掌。

  思鄉(xiāng)和親人一向都是中國文人寫作的一大主題,而琦君更是把對身邊許多人的思念發(fā)揮到極致。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國畫,僅用樸素的黑白,就描繪出一個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國畫不像西方的油畫,花里胡哨,五顏六色的。國畫有的是一種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樣。仿佛是用一個小姑娘的口吻在講故事,想到哪說哪。完全不像一個五六十歲的奶奶寫的。我也慢慢能理解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選課本。也許老師們是想讓我們學習琦君那種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7

  最近對長篇小說有些厭煩。冗長的情節(jié)像迷宮般曲折。有時提著的心還未放下,又一次聲勢浩蕩的生死離別赫然擺在眼前。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斷沖擊著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寧靜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當然的,睡前讀物定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觸這個作家是在小學課文《桂花雨》里,如今具體內(nèi)容已記不真切,卻仍然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那幅畫面,閉上眼睛就能嗅到撲面而來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樸素且不張揚,一如琦君的文字。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華麗的辭藻,圓潤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對面而坐,用一種溫婉的語氣將人生的酸甜苦辣細細道來。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們以為好的文章,就必須要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和華麗的詞匯,于是讀下來一路跌跌撞撞手足無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寫童年、故鄉(xiāng)、親人,有人說她的選題范圍太過狹隘,但是她說:“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xiāng),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不再寫!

  獨孤的時候,難過失意的時候,如果腦海里沒有那些美好的過去,會不會更加心灰意冷,覺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經(jīng)過光反射后到達眼睛的,也就是在零點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過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談起自己的故鄉(xiāng)、童年,用一種高高在上事不關己的語氣,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讀著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對家鄉(xiāng)親人深沉的愛。她用自己幾十年的心血將這些眷戀精心雕琢,使其成為一件藝術品,隨著時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種獨特的美。她的童年,溫馨而美好!洞壕啤分心莻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親,每每想起總是讓人會心一笑。

  在這里,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愛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近在咫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親情,友情,這些都是我們伸出手就能觸摸到的,也正是因為對它們捻熟于心,開始司空見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后置之不理。當周圍的人都在為金錢、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時,琦君捧著茶,坐在搖椅上,回憶著過去的一點一滴,領悟著身邊的一草一木,內(nèi)心如一汪平靜的湖,風起卻不見半點波紋。她的語言精致而優(yōu)美,描寫細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卻如涓涓溪流從不枯竭。這和我喜愛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讀時并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回想起來,仿佛被電流擊中,驚嘆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對方完完整整地述說出來,仿佛前世有緣。有時也會疑惑,為什么她總是放不下過去,一味地沉浸在回憶里,現(xiàn)在恍然大悟,承載這一切的,都是愛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胭脂,是一種洗凈鉛華的美。讀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好不舒暢。她沒有刻意去描寫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而是從字字句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此波瀾不驚的平靜敘述下是洶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窺見這么高超的寫作技巧。她得心應手地駕馭著文字,一個個人物在她筆下紛紛鮮活起來。也許在她心中,他們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書,我沉沉睡去。夢里有一個女人,她眺望著遠方,繼而低頭,撫摸著相片上家人的笑臉,眼角沁出大顆的淚。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8

  我自幼因先父與塾師管教至嚴,從啟蒙開始,讀書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觀鼻,鼻觀心,苦讀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讀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邊。讀完十遍就捧著書到老師面前背。有的只讀三五遍就瑯瑯地會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顛八倒。老師生氣,我越發(fā)心不在焉。肚子又餓,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寧可跪在蒲團上受罰。眼看著留戀南閶蹋鬧蟹⑹模松蛔齠潦槿耍慰齔すぐ⑷儼倒“女子無才便是德!彼粋大男人,只認得幾個白眼字(家鄉(xiāng)話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嗎?

  但后來眼看五叔婆不會記賬,連存折上的數(shù)目字也不認得,一點辛辛苦苦的錢都被她侄子冒領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兒。又看母親顫抖的手給父親寫信,總埋怨辭不達意,十分辛苦。父親的來信,潦潦草草,都請老師或我念給她聽,母親勸我一定要用功。我才發(fā)憤讀書,要做個“才女”,替母親爭一口氣。

  古書讀來有的鏗鏘有味,有的拗口又嚴肅,字既認多了,就想看小說。小說是老師不許看的“閑書”,當然只能偷著看。偷看小說的滋味,不用說比讀正經(jīng)書好千萬倍。我就把書櫥中所有的小說,一部部偷出來,躲在遠離正屋的谷倉后面去看。此處人跡罕到,又有陽光又有風。天氣冷了,我發(fā)現(xiàn)廂房樓上走馬廊的一角更隱蔽。阿榮伯為我用舊木板就墻角隔出一間小屋,屋內(nèi)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臨欄桿,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藍天白云,綠野平疇。晚上點上菜油燈,看《西游記》入迷時忘了睡覺。母親怕我眼睛受損,我說欄桿外碧綠稻田,比坐在書房里面對墻壁熏爐煙好多了。我沒有變成四眼田雞,就幸得有此綠色調(diào)劑。

  小書房被父親發(fā)現(xiàn),勒令阿榮伯拆除后,我卻發(fā)現(xiàn)一個更隱蔽安全處所。那是花廳背面廊下長年擺著的一頂轎子。三面是綠呢遮蓋,前面是可卷放的綠竹簾。我捧著書靜靜地坐在里面看,絕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萬一聽到腳步聲,就把竹簾放下,格外有一份與世隔絕的安全感。

  我也常帶左鄰右舍的小游伴,輪流地兩三人擠在轎子里,聽我說書講古。轎子原是父親進城時坐的,后來有了小火輪,轎子就沒用了,一直放在花廳走廊角落里,成了我們的世外桃源。游伴們想聽我說大書,只要說一聲:“我們進城去。”就是鉆進轎子的暗號。

  在那頂轎子書房里,我還真看了不少小說呢。直到現(xiàn)在,我對于自己讀書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寬敞講究,任是多么簡陋狹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許是童年時代的心理影響吧。

  進了中學以后,高中的國文老師王善業(yè)先生,對我閱讀的指導,心智的發(fā)現(xiàn)至多。他知道我已經(jīng)看了好幾遍《紅樓夢》,就教我讀王國維①〔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都t樓夢評論》。由小說探討人生問題、心性問題。知道我在家曾讀過《左傳》《孟子》《史記》等書,就介紹我看朱自清先生古書的精讀與略讀,指導我如何吸取消化。那時中學生的課外書刊有限,而汗牛充棟〔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汗牛,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充棟,堆滿了屋子。的舊文學書籍,又不知如何取舍。他勸我讀書不必貪多,貪多嚼不爛,徒費光陰。讀一本必要有一本的心得,讀書感想可寫在紙上,他都仔細批閱。他說:“如是圖書館借來的書,自己喜愛的章句當抄錄下來。如果是自己的書,盡管在書上加圈點批評。所以會讀書的人,不但人受書的益處,書也受人的益處。這就叫做‘我自注書書注我’了!彼琅紣郾吃娫~,他說詩詞是文學的,哲學的,也是藝術音樂的,多讀對人生當另有體認。他看我們有時受哀傷的詩詞感染,弄得癡癡呆呆的,就叫我們放下書本,帶大家去湖濱散步,在照眼的湖光山色中講歷史掌故、名人軼事,笑語瑯瑯,頓使人心胸開朗。他說讀書與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應該是最輕松愉快的。

  高中三年,得王老師指導至多,也培養(yǎng)起我閱讀的興趣,與精讀的習慣。后來抗戰(zhàn)期間,避寇山中,頗能專心讀書,勤作筆記。也曾手抄喜愛的詩詞數(shù)冊,可惜于渡海來臺時,行囊簡單,匆遽①〔匆遽(jù)〕急忙,匆促。中都未能帶出,使我一生遺憾不盡,F(xiàn)在年事日長,許多讀過的書,都不能記憶,頓覺腹笥〔腹笥(sì)〕原指學識豐富,這里指肚子里的學問。笥,藏書的器具?萁,悔恨無已。

  大學中文系夏瞿禪老師對學生讀書的指點,與中學時王老師不謀而合。他也主張讀書不必貪多,而要能選擇,能吸收。以飲茶為喻,要每一口水里有茶香,而不是爛嚼茶葉。人生年壽有限,總要有幾部最心愛的書,可以一生受用不盡。有如一個人總要有一二知己,可以托生死共患難。經(jīng)他啟發(fā)以后,常感讀一本心愛之書,書中人會伸手與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真有上接古人,遠交海外的快樂。

  最記得他引古人之言云:“案頭書要少,心頭書要多。”此話對我警惕最多。年來總覺案頭書愈來愈多,心頭書愈來愈少。這也許是忙碌的'現(xiàn)代人同樣有的感慨。愛書人總是貪多地買書,加上每日涌來的報刊,總覺時間精力不足,許多好文章錯過,心中悵惘不已。

  回想當年初離學校,投入社會,越發(fā)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而碌碌大半生,直忙到退休,雖已還我自由閑身,但十余年來,也未曾真正“補讀生來未讀書”。如今已感歲月無多,面對爆發(fā)的出版物,浩瀚的書海,只有就著自己的興趣,與有限的精力時間,嚴加選擇了。

  我倒是想起袁子才①〔袁子才〕指清代詩人、詩論家袁枚(1716—1797),子才是他的字。的兩句詩:“雙目時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蔽蚁雽⒌诙涞摹肮拧弊指臑椤笆馈弊。因他那時只有古書,今日出版物如此豐富,真得有一雙秋水洗過的慧眼來選擇了。

  所謂慧眼,也非天賦,而是由于閱讀經(jīng)驗的累積。分辨何者是不可不讀之書,何者是可供瀏覽之書,何者是糟粕,棄之可也。如此則可以集中心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灼見,拓展胸襟,培養(yǎng)氣質(zhì),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清代名士張心齋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賞月。老年讀書,如臺上望月!卑讶N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窺月,充滿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領略月下世界的整體景象。庭中賞月,則胸中自有尺度,與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臺上望月,則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觀的心懷,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無論是贊嘆,是欣賞,都是一份安詳?shù)南硎芰恕?/p>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9

  手中一接到這本《琦君散文》,我就不禁被它的美麗所吸引。這種美來自于它的封面。翻開書頁,我再次被它的美吸引,這種美來自琦君筆下的文字。

  輕輕撫過它的封面,只覺這封面有一種素雅的美。輕柔的粉色與淺淡的藍色相互映襯著,幾朵不知名的花正開放,幾只小鳥在花叢中跳躍鳴叫。樸素而優(yōu)雅,這是我給他的評價。翻開書,細嚼文字中的韻味。琦君用了最質(zhì)樸的文字,來描述她幼時純樸的生活,或許這便是為什么她的文章看起來那么真誠動人!剁⑽摹返拿溃粌H美在外表,更美在它質(zhì)樸的字里行間。

  《琦君散文》擁有著一種動人的美,那就是它暗含在文字之中溫暖的'親情。一支久久未上發(fā)條的母親金手表,它柔和的嘀嗒聲,在已失去母親的琦君耳里,仿佛是母親一聲聲的叮嚀。琦君對母親的思念,藏在了手表的齒輪里,藏在了文章的字詞里;一個小小的盒子里,沉封的卻是琦君與她哥哥兒時互相陪伴的美好記憶。弟弟補好了琦君破損的金盒子,但上天卻又奪去了弟弟的生命,只把琦君痛悼哥哥與幼弟的心,鎖在了這只金盒子中,鎖在了文章的語句中。一個春節(jié),勾起的不是琦君的愉悅之情,而是一股濃稠的思鄉(xiāng)之情。于是琦君把她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封在了記憶中,封在了文章的段落里。琦君把她的情揉碎了,注入到了文字之中。正因如此,《琦君散文》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勾起他們的回憶。這種感動人的美,是我從未見過的。

  《琦君散文》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封美麗的給親人與故鄉(xiāng)的告白信。它里面記錄著琦君太多美好的回憶,它向我們拼命訴說她對親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讓人們也順著思念的小船,漂入夢中,漂回家鄉(xiāng)。這本能勾起人思念之情的《琦君散文》,是一本好書,一本美書。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10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diào)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xiāng),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xiāng)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xiāng)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xiāng)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后的余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鄉(xiāng)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zhí)的“但我寧愿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善于從中發(fā)掘并表現(xiàn)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11

  《琦君散文集》主要寫作者對兒時的回憶。文章寫了哥哥和我短暫而快樂的時光;寫了做錯事被媽媽罰跪的經(jīng)歷;寫了鄰居家的弟弟心靈受傷害后那敏感的童心;還寫了媽媽那秀氣的“三寸金蓮”小腳。

  但讓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寫的《秋花遠比春花凈》。文中寫到:作者自幼遠離家鄉(xiāng)在上海完成了大學教育。他鄉(xiāng)游子,十分想念母親,但回去后才知道母親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慟之余回憶起了與母親的`點點滴滴;回憶起母親最愛的花——桂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聞到了桂花香,想起母親常讀了詩句:秋花遠比春花凈,春月何如秋月明。于是寫下了《故鄉(xiāng)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對母親的思念。

  看了這本書,讓我想到寫作的題材選擇,我平時寫作時都要用半天時間想題材,要么覺得太簡單,沒什么可以寫;要么覺得太平凡,沒什么亮點。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發(fā)現(xiàn),她的文章題材都很簡單,比如聞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親一起的點點滴滴。雖然有時我們會覺得生活平淡、無趣,但是生活處處是題材、處處都精彩。

  就如媽媽常對我說的:寫作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寫出好文章。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觀察生活、多積累材料。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12

  第一次讀琦君的散文,有種沒看夠的感覺,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好的散文了。對琦君其實很陌生,當初之所以買她的書,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選到初中教材里,二是這本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想來應該不錯就買了。現(xiàn)在看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讀,我還打算再買她的書來讀,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細流,能滋潤人的心田。

  《母親的金手表》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關于母親、親人、老師、家鄉(xiāng)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寫的質(zhì)樸、真摯,尤其是她寫自己的母親,勤勞善良,總為別人著想,就連自己離開人世也不愿打擾外出求學的女兒,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沒見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時候要不是多多長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輩子,勤勞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姥爺去世后,就在三個兒女家輪著住,沒有自己固定的窩,工資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沒什么心可操,也沒什么人說話,于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癡呆,再加上前兩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癱瘓在床,所以現(xiàn)在生活得一點兒質(zhì)量都沒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讓我特別心疼。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沒糊涂,沒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中午睡覺前媽媽把我罵哭了,我心里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著,是姥姥陪在我身邊一邊安慰我,一邊給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記煩惱很快就睡著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諒我這么長時間沒去看您,我愛您,永遠愛您,在我的心里您比媽媽還重,希望能早日見到您。

  琦君散文讀后感 篇13

  當我教完《春酒》時,恰逢讀到《楊梅》一文。竟忍不住拾起《琦君散文精選》,拜讀一番,被那剪不斷的故土之情,理還亂的親友之思、童心童趣深深地打動。那放射出的真摯、深沉、執(zhí)著、熱烈的情感,激起我無限的感慨。

  讀琦君的散文,猶如與一位老鄰居看著相冊,看著他那濃濃的鄉(xiāng)愁、溫情的母愛、憶苦思甜的童年。任憑歲月變遷,不管時過境遷,琦君對故鄉(xiāng)的人、事、物的深情記憶、敏銳感受,一一展現(xiàn)在她的筆下。

  濃郁的故土色彩呈現(xiàn)一種樸素的情感!蹲x書瑣憶》中的谷倉、菜油燈、稻田;《春酒》中的春酒、分歲酒;《楊梅》中的茶山楊梅、嘗新。這些極具故土色彩的字眼,猶如一股淡淡的輕煙泛著淺淺的愁,展現(xiàn)出一幅幅極具民族特色的家鄉(xiāng)風俗圖景,并流露出琦君濃濃的鄉(xiāng)土之情。她的鄉(xiāng)愁是具象化的:搗年糕、迎新?lián)蹓m、送灶神、點風水燭、分壓歲包、趕社戲、滾龍燈、吃湯圓等故鄉(xiāng)的風俗風情,有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憶,從鄉(xiāng)愁中探尋人們精神原鄉(xiāng)的高度,同時也給琦君散文添上了一份瑰麗的文化色彩。再如《桂花雨》,文中開頭寫道:“中秋節(jié)前后,就是故鄉(xiāng)的桂花季節(jié)!苯Y尾又寫道:“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xiāng)情懷和對故鄉(xiāng)美好生活的懷念。琦君曾經(jīng)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xiāng),忘掉童年,我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她忘不掉,也不能忘。

  忘不了的還有母親,在散文中,最多出現(xiàn)的一人便是母親。這是一位充滿母心、佛心的賢妻良母!遏兆永锏泥l(xiāng)愁》中的心靈手巧、勤勞能干、心地善良;《春酒》中的溫婉低調(diào);《楊梅》中的慈悲平和;《素心齋——髻》質(zhì)樸、自甘淡泊;《金盒子》、《媽媽的手》吃苦耐勞、體貼他人……她對母親的描寫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過許多篇章,一篇一兩個重點,將許多重點串聯(lián)起來,多側面多角度地寫出母親有著中華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在她眼中,母親是世間苦難的象征,更是她力量的源泉。她的性格和生活態(tài)度,更多地源于母親。正是這樣一位母親,才造就了今日的琦君。

  她用“情眼”看故土,看母親。處處顯真情,處處表真愛。她還用“情眼”記憶著童年的世界,這世界有歡樂也有淚水!洞壕啤分小拔夷,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楊梅》中“母親看我那副猴相,笑罵我:‘這樣吃楊梅,給你找個茶山女婿吧!’”《金盒子》中收齊了《封神榜》的香煙片。讓我看到一個充滿柔和色彩、溫馨氣氛的童年,一個活潑可愛、富有童心童趣的小琦君。也勾起我童年的種種樂趣:打四角板、推鐵環(huán),偷番茄。作為同鄉(xiāng)人,也許有許多趣事有相同之處吧。她那美好的童年,也常透著哀愁。如《金盒子》悲切地傾訴對哥哥、弟弟的思念!案绺缗c弟弟,就這樣離開了我,留下的這一只金盒子,給與我的慘痛該是多么深?他正為他給與我如許慘痛的回憶,使我可以捧著它盡情一哭,總覺得要比什么都不留好得多吧!”讓人看到了心酸的一面。但她沒有回避悲痛,而是直面悲痛,用達觀的心懷念那真實的童年。

  讀琦君的散文,猶如與一位老鄰居看著相冊,聽她講著那照片中的.故事。她平靜的敘述,帶著口語式的絮話:“可是說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連北平寄來的金絲蜜棗、巧克力糖都吃過,對于花生、桂圓、松糖等等,已經(jīng)不稀罕了!睍須獾脑娫挘骸懊髁陵柟庀碌奈骱,宜于高歌;而煙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動態(tài)化的敘述話:“桂花搖落以后,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里,曬上好幾天太陽,曬干了,收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睗鉂獾臏刂蒉r(nóng)村方言:“有一次,父親要出發(fā)打仗了!薄霸谕宓男∨笥衙媲,我是個有肚才的讀書人!边喜用語氣助詞、俚語、俗語。話語中籍蘊著豐富的甌越文化、民俗、風情、物產(chǎn)諸方面地域特色,并以此作為物化審美,生態(tài)倫理,情感寄托,這是溫州家鄉(xiāng)留給琦君的文化烙印,我們溫州人讀來倍感親切。

  讀琦君的散文,猶如與一位老鄰居看著相冊。照片中我們見不到大場面,也許是一盞菜油燈,也許是一個香煙片,卻能感受依戀、甜蜜;我們見不到撕心裂肺的情愛,也許是母親會心的笑靨,也許是親人師友的教導,蘊含著的是一份慈愛、懷念;我們見不到華麗的辭藻,也許是平淡之景,也許是暖心話語,流露著思念、親昵。猶如茅草根,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清香和甜味。你或許認為她不深刻、不內(nèi)涵,但總有一根線在牽引著她的散文,一條不能割舍的線,那便是“愛”。

  白先勇先生曾說過: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diào)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

  這便是我與一位老鄰居看相冊。

【琦君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琦君散文》讀后感11-03

外號大王-王琦_小學作文09-06

何日君再來作文11-24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作文09-08

劉雅琦語文科代表工作總結11-09

謎語:欲訂城下盟,請君當說客08-11

散文讀后感07-13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2-14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