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失敗的邏輯讀后感
失敗的邏輯讀后感(一):思維的困境
趙凱
《失敗的邏輯》作者迪特里希。德爾納,認知行為領域的一位權威,1986年度德國最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已出版《問題解決中的認知結構》等專著。
在電力行業(yè)中,對風險點、危險源都有著明確的預控措施。工程開工前都會提前做好安全措施,工程結束時都要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那為什么還會出現人身、電網或設事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又為什么會發(fā)生。
書中通過一款游戲的數據,來解釋了原因。
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人類思維過程緩慢,特別是對于未知現實所需要的思維活動太慢,不能同時處理許多不同信息。
我認同這個原因,但我解釋的角度與書中不同。從《心理學與生活》中得知,人類有常見的三種判斷模式:
一、可用性啟發(fā)法。(讓判斷基于記憶中易于使用的信息。在兩種場合下會出現麻煩:①記憶過程產生了一種帶有偏向的信息樣本②儲存的記憶中的信息不精確。)
二、代表性啟發(fā)。(法如果一個東西具有一個范疇成員的典型特點,那么,他事實上是那個范疇的成員。)
三、錨定法。(從一個起始值開始做不充分的調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人們的判斷過分穩(wěn)固地"錨定"在最初的猜測上。)
前兩種思維定勢特征,有時候會成為錯誤來源而渾然不知。不考慮副作用、長期影響的規(guī)劃、環(huán)境因素等。
例如《東京本屋》中,作為一名選書師,在一家動漫公司如何布置圖書。按照日常思維肯定是擺放與動漫相關的書籍,比如:最熱門的動漫排名,動漫發(fā)展史,繪畫技巧,攝影技巧等。而事實是,選書師,通過與公司內部員工的溝通,了解到的訊息與這種判斷,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員工常時間的坐在座位上辦公,產生許多職業(yè)病。員工更需要如何維護保護頸椎、腰椎等的書。員工有時會加班,需要周圍的飲食介紹,以便于能找到美食極點五臟六腑的書。第三才是與動漫相關的專業(yè)書。
第二個原因,來自認知過程領域之外。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可控制感",自我保護的成就感。
我感覺可以用如下方法解釋。
而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面對事物的認知,短時間內做出的判斷大部分都采用的是錨定法。這是人類進化,節(jié)省腦部消耗,所采取的保護措施。而這種判斷模式往往不準確。
第三個原因,人類記憶可能有一個很大的容量,但是它的"流入容量"較小。吸收新材料的速度慢。
這個就是腦開發(fā)的事,就不在做討論。
第四個原因,我們不考慮不存在的問題,我們是當前的俘虜。
一樣參考代表性啟發(fā)判斷,人類判斷時,會把某個事物歸于某一類,借鑒以往的處理經驗進行判斷,而現實是會有五花八門的背景或條件,所以你又錯了。
到這,書中已經把原因分析完了,但我認為,在思考日常問題有個因素永遠不可少,那就是人性。書中有提及但沒有展開分析。
舉例來說吧,還是《日本本屋》中,選書師選書。在醫(yī)院你擺放什么書?其中要擺放,美麗的旅游攝影集,讓人心胸開闊,心情放松。理由是,病者家屬,照顧病人已經很累了,再看耗費心力的文字書,明顯不合時宜。
那德爾納又提出了那些解決辦法,可惜的是只是寥寥數語,一帶而過。
一、必須把目標講清楚,都知道應該如此,卻很少能夠做到。
理由前面有講,訂立合理的目標本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考慮到目標中各個因素間的影響關系。
二、不能一次實現所有目標,不同的目標可能彼此相互矛盾,要采取折中方案。
三、必須設定工作的優(yōu)先級,但有時候需要改變優(yōu)先順序。
四、當對待一個已知結構時,應該形成系統(tǒng)的模型,必須預測副作用和長遠影響。
五、收集信息不過分詳細,也不草草了事。學到何時繼續(xù)收集信息而何時停止。
而我還想說的是,不要排斥你不感興趣的課題或書目,只有不斷的增長見識,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不斷的構架正確的思維模式,不斷的奔赴現場調查實際情況,你才會在你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會管中窺豹,人云亦云,夜郎自大。
失敗的邏輯讀后感(二):事情因何出錯,世間有無妙策
劉妍
"本書史無前例的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我們的失敗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不恰當的思維過程的產物。根據德爾納的觀點,避免失敗的關鍵在于要用系統(tǒng),而不要用分量;要以整體而不要以局部的方式進行思維。真是一部迷人的讀物!"
——科維
真是一部迷人的讀物!陡咝说钠叻N習慣》的作者科維如是評價《失敗的邏輯》。
的確,德國人迪特里希。德爾納在《失敗的邏輯》中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向人們指出種種失敗的原因,這些原因是人們在日常行為中少有注意到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書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物理學家笑著講他的故事:‘對提出的計劃,人人贊同。市長得到市民和市政議會的一致擁護。因為城里擁擠的交通及其所造成的噪聲和空氣污染,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人們把車速閑置降低到每小時20英里,而且為了防止超速,又在多處設置了水泥的限速顛簸路障!"
這樣一個提議,讀者很容易看出它的破綻——不可實施性。也就是說雖然提議對于解決問題非常有用,但是這是一個沒有可行性的提議,因為車速限制過低對于市民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于是大家往往把這樣一個模型定義為理想模型。
然而,德爾納的見解并非如此。模型的不可行是一致認定的,但他并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想模型。所謂理想模型,應該是在該模型得以實施的時候問題能得以圓滿解決。對于這樣一個解決污染的方法,作者看到的不僅是其可行性的缺失,更是該方法造成的后果。
"但是,結果并不像規(guī)劃者所期望的那樣。車速較低,迫使車輛總掛著二檔而不是三檔行進,以致噪聲更大,產生的廢氣更多。去商店買東西,過去只花20分鐘,可現在得花30分鐘。這樣,市區(qū)汽車的數量,無論何時都比過去明顯增加。這是一場災難嗎?"看到這里,大多數人或許都會點頭,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并深深感嘆作者思考的深刻和縝密。
然而德爾納的思維也并不止于此。"不——由于進城買東西如此麻煩,結果進城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少。如此說來,總算達到了預期結果?"隨著他的文字,讀者的思維又體驗了一次轉折,接下來,又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思維旅行:"不盡然。因為即使交通量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噪聲和空氣污染依然相當嚴重。在交通量增加的時段情況還會更糟。到處傳言說,臨近的城郊有一個購物大商城,每周一次去那里遠足購物,既實惠又省時。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便開始采納這種購物方式。這給市長造成的困擾是,市區(qū)一向繁榮的商業(yè),現在紛紛開始搖搖欲墜,瀕臨破產,政府的稅收也銳減直下。原先的周到計劃演變成一個大失誤,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將給該社區(qū)造成沉重負擔。"
就這樣,在作者假設的一個個情景中,讀者在思維的不斷跳躍中享受著讀書的奇妙樂趣,并從中學習到正確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有能力更明智地開始,中途及時進行修正,最重要的是,從未能避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到這里,很多讀者已無法自拔地沉迷。
失敗的邏輯讀后感(三)
失敗的邏輯還是實踐的智慧?
文:頑童小逗豆
原創(chuàng)首發(fā)
1.
2016年春, 在<心理, 體驗與社會: 日常生活的人類學視角>課上, 我和學生一起讀<失敗的邏輯>.
作者開篇就抓住了我的注意:為什么鐵路信號系統(tǒng)工作正常,列車仍會出事故?為什么所有操作人員都警覺地堅守工作崗位,核反應堆依然會發(fā)生災難性熔化?為什么我們設計精良的人生規(guī)劃頻繁出岔子?
想當然地,我們認為錯誤源于疏忽或粗心,但作者認為這只是表面,背后是"失敗的邏輯", 即思維模式中的某些傾向 —— 如一次只做一件事,線性因果關系等。 這些傾向適合過去的簡單世界,卻對現在的復雜世界有災難性影響。復雜社會有長期動態(tài)關系, 隨指數變化, 甚至無規(guī)律可循;內部含多變量間的多重互動模式, 并受制于大量的不確定因素。
現實生活中,人只有有限的資源、時間和精力,不可盡知邏輯上的一切可能,自然就只關注一個目標, 把復雜問題單一化, 用一個因素來關聯并衡量所有其他因素, 如成績之于學生, 論文之于大學老師, 工資之于工作。我們都掛在嘴上,"這是一個‘…’的時代/社會。"
于是,每個人都按作者說的"修理服務"方式做事:不去面對系統(tǒng)的整體性, 而去看哪里可能出問題, 然后修理。我們總能找到問題,進而被無限情境產生的無限目標和瑣事徹底拖住。
作者給出治病良方 – 計算模擬。模擬讓決策和規(guī)劃的后果可見。 如作者所言, "現實世界里, 危機(幸運地!)不常見,一個人很少有機會把他在一次危機中得到的經驗帶到另一次同樣的危機中。 結果, 在對待十分復雜情況時所犯的錯誤往往不教給我們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相反, 模擬可以一次又一次把人置于同一種危機中, 提高他們對這種情況下特殊性質的敏感性。" (186頁)
有道理!
我讀來興味盎然, 期待學生的反映。
2.
出乎意料, 學生對這本書很無感。 開課之初就沒人選它。 我鼓動說, 這本書雖寫計算模擬, 實際關乎日常生活 -- 你在生活中忽視或丟掉的東西遲早都會找上你, 你會在書里看到自己。 于是, 書被認讀了。
選書預示了討論。 發(fā)言的人努力但無奈——作者所說似乎都有道理, 但觸動不了自己。 聽眾有點昏。
讓人郁悶的是, 按作者思路,一切做法都有問題。 不精心設計會出問題,精心設計并搜集一切可能信息, 會輸給時間和隨機因素。 信息太大也讓人裹足不前 …
那天, 大家說得最多一句就是 "好復雜! "
廣州的回南天, 空氣似乎凝出水來, 一如課堂討論的氣氛。
學生說, 復雜, 是因為作者完全排斥了人的主體性,以"一種完全抽離的視角, 像上帝一樣做決定,而我們無法成為上帝" .說得很形象。
生活中,我們面對時間壓力和有限資源, 精力被分割到各處, 沒法在計算模擬中抽離出來, 帶著上帝的完美視角, 無所不見,無所不思。 我們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情,或以單個因素來衡量系統(tǒng)的所有其他因素。愿意與否, 我們已接納生活的不完美, 然后設計策略, 應對情境要求, 接受行動的代價和后果, 前進。
學生更傾向于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完美, 而在獲得實踐智慧——靈活自由地處理自己和世界的關系, 一切理論與原則都只是可用可變的工具。 失敗沒什么,也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
我也覺得大家說的有道理, 鬼使神差, 也加了一條: 作者討論非線性,實際他整個思維都是線性的。 單從章節(jié)目錄看,線性步驟一個接一個, 既不指數,也不變異。
3.
本來,選這書想討論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復雜糾纏狀態(tài),至少不能線性地看,應避開書中提到的"失敗的邏輯".
沒人理我。
這門課始于人類學在上世紀末的本體論轉向。 之前, 人類學家在田野中遭遇鮮活個體, 觀察儀式,聽口述史, 訪談, 參與當地生活。 回來寫作卻把個體和情境的因素抹掉,把人面孔化, 得到一個社會或文化的整體認識。 所以,他們關注社會的構成,如宗教、親屬、政治,經濟等。
進入新世紀我們看到人不只是社會人, 有不可化約為社會的存在, 不可剝離的生命質感。我們在社會的結構和體系中看到個體的鮮活,情境的轉瞬即逝,和當下的完滿。 于是, 我們關注生活的屬性, 如言語、感覺、體驗、情感、夢與記憶等。
日常生活因此成了一個糾纏態(tài), 個體在其中整合其所有資源、所處結構和制度的限制、個體的興趣和目標,設計生存的策略,讓個體成為獨特個體,延續(xù)和創(chuàng)造自己。
我就是我的日常糾纏態(tài)。
學習人類學多年,我的感覺是,迄今為止, 人類學在處理糾纏態(tài)時都犯了德爾納說的錯誤: 用一個概念 (如結構, 功能, 意義, 政治經濟等)來關聯并衡量一個復雜事件的所有其他因素, 把糾纏態(tài)線性因果化。
矛盾的是,一直以來, 人類學都試圖理解人的整體。 人, 只有自己是完整的, 對所有其他人和事物的認知都是碎片化的。 為達到整體, 我們需要整合碎片。 而我們看到的整合方式卻把復雜問題單一化。
更普遍地,如德爾納所說, 今天多數學科都開始觸摸到復雜系統(tǒng),但都限于發(fā)現以前思維的各種問題,無從理解大系統(tǒng)。物理和數學開始提出秩序與混亂循環(huán)生衍的機制,哲學走出理性和科學,借鑒世界其他文化傳統(tǒng)。 可惜, 這些在根本上都是空間性的,去發(fā)現存在什么, 目前如何, 無力回答當下之外可能是什么,除非簡單地以過去現在的已知來決定未來。時間性的理論要處理不確定和偶然,而后者不可馴化。
文學家艾略特曾斷言, 自由在偶然與必然之間。
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就想在空間思維中納入時間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
4.
學生偏實踐的智慧, 我強調失敗的邏輯, 我們都有點偏執(zhí)。
為什么?
人類學理解人的整體, 這整體到底是什么, 眾說紛紜。 其中一個是人作為自然界一個物種, 受制于生態(tài)-自然的進化規(guī)則,但也創(chuàng)造出社會和文化,適應甚至改變進化規(guī)則。
問題在于, 我們已經被社會控制, 忘了社會原來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 社會學大師涂爾干的集體表象理論說: 人崇拜自己,但不能直接崇拜,于是制造出超越個體的社會存在(集體表象), 人崇拜集體表象而崇拜自己。為固定集體表象, 人們制造出符號、標簽,將之物化為制度和結構。
希臘寡頭派政治家克里蒂婭在《西敘福斯》中說, 最初, 人類無序野蠻,為報復惡人而制定法律。法律管不了人私下作惡,人又發(fā)明對神的崇拜,于是, 恐懼和神圣控制了思想和行為。慢慢地, 我們活在文字世界已如活在真實世界, 忘了符號、象征、文字、思想、觀念、制度、和結構只是現實的地圖, 并非真正領土。 水解渴, 但水這個符號和概念不能。
社會原本是人造出來用以應對生態(tài)進化機制的工具, 如今也變成一個實體, 像自然一樣。 人擠在自然和社會中間,身上多了一重枷鎖。
所以, 馬克思說, 人帶著枷鎖創(chuàng)造歷史。
這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實踐的智慧,意味著要適當地接受枷鎖,接受時間、資源和精力的有限性。并非全然摒棄失敗的邏輯,接受它,不讓失敗和成功成為生活的唯一衡量標準。
似乎,德爾納就以失敗和成功作為衡量復雜系統(tǒng)設計的單一標準!
失敗的邏輯是個圈套,我們知道,但不得不鉆進去。德爾納知道,也不自覺鉆進去了。他清楚這個悖論。他是計算模擬專家,宣稱專家的困難在于專長于一以至于自動化的思維模式, 拋棄了專長之外的無限可能性。
數學家和量子物理學家?guī)资昵熬托Q,邏輯無法避免悖論(物理的測不準原理和數學的哥德爾定理)。 實踐的智慧首先要接納失敗的邏輯。
德爾納也知道這一點,他總結得很好: 做游戲要一本正經嗎? 以為做游戲就是做游戲, 一本正經就是一本正經, 說明他對兩者都不開竅。 (187頁)
【失敗的邏輯讀后感】相關文章:
邏輯的盡頭作文04-26
失敗08-24
集體行動的邏輯讀后感08-24
學會邏輯思考,提升寫作技巧08-25
論文開題報告的邏輯結構怎么確定?08-24
失敗的味道03-18
成功與失敗02-19
失敗的作文11-20
失敗的句子02-04
簡單的邏輯學讀后感2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