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改論文]走出三大“傾聽”誤區(qū)
走出三大“傾聽”誤區(qū)——課堂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
美國語文教學研究會主張用一個更大的社會概念“傾聽”來代替簡單的“聽課”一詞。會長丹尼斯認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shù)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的,語文教師首先教給學生的學習技巧應該是課堂傾聽”。即“如何聽課”。
誤區(qū)1.傾聽=聽課
我們平常所說的聽課是指簡單的用耳朵聽。聽課時,學生如果不融入興趣、思維、感情等主動性因素,即使認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也只是被動聽課,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還會出現(xiàn)“左耳聽右耳冒,老師說啥不知道”的現(xiàn)象。傾聽則不然。丹尼斯在《美國教學創(chuàng)意手冊》中指出:“傾聽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師口語表達的信息和能在頭腦中將語言轉換成意義兩部分。”課堂傾聽是一種含有聽課技巧和聽課藝術的積極高效的聽課,它還包含鑒賞性思考、主動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聽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語文能力應首先把這種基本要素作為強調(diào)和培養(yǎng)的目標。教師授課時,不能滿足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的“認真狀”,要對授課內(nèi)容和授課方式等進行大膽創(chuàng)意,引導學生最大程度的處于積極的傾聽狀態(tài),以提高授課和聽課效率。
誤區(qū)2.能聽=會聽
在這個問題上,傳統(tǒng)教學存在三大失誤。其一,從來沒有認真界定“能聽”與“會聽”兩個概念,或混為一談,或避而不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其二,一般來說,傾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當學生進入學校時,他們幾乎都是能傾聽的。許多教師便想當然地認為學生都會聽課。因而,學生還沒學會如何聽課,老師的講課早已開始了。其三,師范院校在培養(yǎng)師資力量時,疏忽了讓未來的教師們學習如何教學生進行正確聽課的方法。教師本身不懂如何傾聽,更沒有具體可行的經(jīng)驗。正是這些失誤,從根本上阻礙了教師授課過程的順利進行和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誤區(qū)3.甲聽=乙聽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很快的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自身資質(zhì)的參差不齊,他們的傾聽能力和傾聽狀態(tài)也會有很大差異。據(jù)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傾聽效果是由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其傾聽目的來決定的。聽課過程中,學生往往以自身具備的傾聽能力和自身養(yǎng)成的傾聽習慣來決定聽什么,什么時候聽。有時候因為能力問題(如聽不懂)或心理問題(如對老師反感),他們會自動關閉接收口語信息的通道,故意聽不見老師的講解,這樣便產(chǎn)生了心理學所講的“選擇性失聰”現(xiàn)象。傾聽能力的不同,傾聽狀態(tài)的不同,學生的“選擇性失聰”產(chǎn)生的頻率也就不同。所以對同一堂課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別。老師必須摒棄陳舊古板的教學模式,克服千篇一律的填鴨式課堂說教,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層次性,用不同的味道滿足不同的胃口,讓吃少的吃飽,吃飽的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