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于永正老師暗示教學的藝術
暗示教學,是指教師有意識地、自覺地運用暗示原理,以多種多樣含蓄間接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正如洛扎諾夫所說:“創(chuàng)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fā)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fā),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暗示組織起來!卑凳窘虒W,目的就在于給學生施加各種影響,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以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個人的潛力,使之達到充分的自我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于老師善于最大限度地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圍繞教學目標,給學生施以暗示。一、語言暗示:讓學生體會話中之話。語言暗示,是指通過語言形式給對方以暗示,言語者通過說話時語氣的變更、語速的變化、語音的高低等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讓聽者去體悟。聽過于老師課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于老師教學語言蘊含豐富,但學生大多知道他的潛臺詞。請看《關懷》的教學片斷:
師:小朋友,我們就是山村小學的那個班。我們正在上課。這時(扮周總理的男生腳步輕輕地走進教室。走到講臺前,一邊和老師握手,一邊說:“老師好,小朋友好!”)
師:(問扮演總理的小朋友)你的腳步為什么那么輕。
生:我怕影響大家上課。(笑聲)
師:是這樣。但是,問“老師好”和“小朋友好”能用一樣高的聲音嗎?想一想。(面向全班學生)大家都想一想。
生:不能。問“老師好”聲音低一點,問“小朋友好”聲音應當高一點。
師:是呀!因為小朋友多,而且離得遠一點,所以聲音應當高一點。再來一遍好嗎?
(該生又重新表演了一遍。)
師:演得真好,不亞于王鐵成。(眾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朋友一定會讀好。誰來讀?(指名讀,齊讀,讀得聲情并茂。)
師:誰接著讀第三節(jié)?
。ㄖ该x。當讀到:“他在我身邊坐下來,拿起我的語文課本,輕輕地問:‘是講這一課嗎?’我連忙回答說:‘是的!崩蠋熓疽馔O聛。)
師:如果周總理聽了你讀的這一句,一定會給你提個小小的意見。(對大家)小朋友,周總理會給他提個什么意見?
生:這位小朋友讀對話時聲音太大,總理聽了一定會說:“小聲點,別影響大家上課!”(眾笑)
師:對呀!讀這里的對話,聲音千萬別大,悄悄地說。請你(剛才讀的那位小朋友)重讀這一節(jié)。
(該生這次讀得特別有感情,對話讀得既輕又親切。)
師:大家都像這位小朋友一樣,把第三節(jié)讀一遍。
。ㄈ嘧杂勺x第三節(jié)。接著又指名讀了第四節(jié),齊讀了最后一節(jié)——第五節(jié)。)
上述教學片斷中,當學生朗讀總理問話時聲音大了一些,于老師沒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如果周總理聽了你讀的這一句,一定會給你提個小小的意見,小朋友,周總理會給他提個什么意見?”暗示這個同學讀得不準確,暗示其他同學,他讀得不夠好,想想看為什么,從而讓學生在“該怎樣讀,為什么”的探究中,加深語言內(nèi)容、語言情境、語言情感的理解。為了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老師范讀,從中領悟讀書要求,于老師以“小朋友,學語文,首先要讀,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要把課文讀好,還真不容易”的提示,從反面暗示學生要認真讀,并暗示在老師朗讀時要全神貫注地聽。正因為如此,課堂出現(xiàn)了“老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全文,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讀”的意境。
二、形象暗示:使學生了解形中之意。在課堂教學中,于老師善于借助自己的體態(tài)給學生傳遞各種信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種表情,都寄托著自己“豐富的心理話”,以使學生心領神會。
如一次于老師按照“基礎訓練”里關于寫一個人的要求,打算上課時請一位會拉手風琴的同學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然后將她的動作外貌寫下來。可他進教室發(fā)現(xiàn)黑板沒擦,一黑板數(shù)學題。他略一沉吟,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于是,他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地擦起來,嘴里說:“也許是上節(jié)課老師拖堂了,值日生沒來得及擦;也許是個別同學的題沒做完,不能擦……”話音未落,幾個學生快步走上講臺,奪過于老師手中的黑板擦兒。于老師忙說:“咱們合作,優(yōu)劣互補,我擦高的,你擦低的!彼麑ζ渲械闹等战M長說,“正好有兩個黑板擦兒。其余同學請回座!边@一切不過三分鐘。學生們表情很復雜,有內(nèi)疚,有自責,也有抱歉。于老師又忙說:“同學們多懂事兒!紛紛爭著擦! 老師一邊指著手上的粉筆末兒,一邊說:“咱們這節(jié)作文課有東西寫了。把剛剛發(fā)生的事兒寫下來怎么樣?題目就叫《擦黑板》!痹谏鲜龅恼n前插曲中,暗示的運用令人折服。當他看到滿黑板的數(shù)學題時,當機立斷,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以自己擦黑板的行動給學生暗示:老師心里焦急,課不能按時開始了;接著以兩個“也許”的原因推測給學生暗示:老師并不知道事實真相,以使學生轉(zhuǎn)移視線;在學生出現(xiàn)“內(nèi)疚”“自責”“抱怨”的心理后,又以“拍粉筆末”的動作暗示:老師并沒有責怪之意,以使學生放松心理。這樣,課堂的意外事情竟然成了教學的意外情境。
三、活動暗示:使學生理解動中之蘊。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內(nèi)容與形式的教學活動,把教學意圖滲透其中,也可使學生受到教育。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往往處于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各種思想及個性特征都能在老師面前暴露無余。因此,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暗示教學,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如教學《小貓種魚》,于老師就將引導理解童話所說明的道理寓于活動之中。課文結(jié)束后,他這樣引導:“小朋友,小貓一看種的魚全爛了,肯定會跑回家去問媽媽:這是怎么回事?我把小魚種到地里,怎么不長小魚呢?貓媽媽會怎么說?”討論以后,他請一位學生戴上頭飾扮小貓,一位學生戴上大貓頭飾扮演貓媽媽,由貓媽媽把道理講出來。雖然“貓媽媽”不能講出“生搬硬套”的話,但是魚不能種在地里,做事要動腦筋之類的話還是說出來了。這樣把情理的教育寓于自我感受、自我體會的表演之中,比直接讓學生說出受到什么教育,要有趣、有效得多,而且這樣的表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目標,又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