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輔導策略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據(jù)某教育科學研究所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方面問題。某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學生進行調(diào)查,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上述調(diào)查情況說明,解決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重大課題。
一、中學生健康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疾,而且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中學生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
1、在學習方面,能夠把求知增長才干看成一種人生的樂趣,興趣愛好廣泛,努力學習,刻苦鉆研,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善于正常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勝不驕,敗不餒,有滿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靜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待考試既重視又無焦慮感。
2、在個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相符,能自尊自愛,有較清醒的自我意識,既能悅納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學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處理與同學、朋友及師長的關系,在集體中受歡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發(fā)展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情緒愉快而穩(wěn)定,善于自我調(diào)節(jié),有適應各種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在生活心理方面,關心家庭,熱愛生活,尊敬父母,尊老愛幼,真誠友愛,禮貌待人,惜時守信,不過分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當前,中學生的心理中存在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和個性障礙,而心理障礙居首位的是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不適、考試焦慮,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據(jù)環(huán)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產(chǎn)生嫉妒、神經(jīng)質(zhì)、偏激、狹隘、自卑等。形成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涉及遺傳因素,生理條件,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簡單地分析幾種因素:
1、家庭因素。俗語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對其心理發(fā)展關系重大。家庭的經(jīng)濟地位、文化教養(yǎng)、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氣氛等,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長遠作用。如父母狹隘的心胸,為人處世的方法,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過于溺愛的教育方法,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會使其子女形成狹窄的心理,不承認或貶低別人的成績和進步,對比自己強的人懷恨在心,常常造謠中傷。如果父母用專橫武斷,動不動就訓斥或打罵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其子女容易產(chǎn)生神經(jīng)質(zhì)傾向。父母嗜好多、情緒急躁或不良行為等是引發(fā)子女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位學生家庭不和,父母經(jīng)常吵架。有一次母親出差時,父親竟帶了一個女人回來過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個家里了,恨死了父親,不愿再見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煩悶極了。覺得人活著真沒意思,產(chǎn)生了厭世的念頭?梢,父母行為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是厭惡、鄙視,更是深深的內(nèi)心創(chuàng)傷。
2、學校因素。素質(zhì)教育雖然實施了多時,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仍以"應試教育"為教學的核心,把考試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把學生考試分數(shù)或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yè)績的唯一標志,致使教師布置作業(yè)過多,使學生有做不完的習題,過不完的考關,再加上學習成績名次的公開,壓迫學生喘不過氣來。還有,一些學校的教學工作只面向少數(shù)學習成績好或有特殊背景關系的學生,挫傷了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心理因素。進入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已初步具備了自理能力,不必事事依賴父母了,這時,他們厭煩大人的管束,力圖擺脫對成人的依附,渴望獲得獨立。然而,由于學生閱歷、經(jīng)驗少,容易把問題想得過于困難,或者不能客觀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以致當事與愿違時就感到無能為力,造成緊張焦慮。又或者由于辯證思維發(fā)展尚不成熟,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情緒容易波動,出現(xiàn)偏激認識或沖動行為,害人害己。據(jù)報道,有幾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因為小小摩擦發(fā)生廝打,致使其中一人身中數(shù)刀,不治而死。有一名16歲男生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用刀捅死了自己15歲的同宿舍同學。一些教育工作者沉痛地指出,青少年正處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極易扭曲的危險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時矯治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形成各種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這些病態(tài)心理輕者影響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長了青少年犯罪。
4、情感因素。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jié),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發(fā)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xiàn)許多情感的困感。如,與同齡人的感情糾葛、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甚至是與成年人的畸戀問題等等。有位高三的女生,學習很好,人也很聰明,學校還想保送她上大學,可她卻與一個比她大10歲,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她說這么做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感情"。這個女同學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斷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影響了他人的家庭幸福。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不容忽視,它已向我們發(fā)出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而且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層次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的意義。
三、輔導策略
對待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輔導策略可采。
1、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讓學生學會并掌握維持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預防。世界衛(wèi)生組織心理衛(wèi)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梢越探o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1994年,國家教委明文規(guī)定:"中小學在活動課、科教文化活動中每周要有0.5課時用于健康教育。"因此,我們要針對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進行釋難解惑,提供調(diào)適方法,使他們?nèi)〉眯睦砥胶猓乐巩a(chǎn)生偏差心理。比如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或者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體育手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強理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闊視野、拓寬心胸,樹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義有價值的大事上,使眼光從狹隘的個人圈子里解放出來。讓學生明確要擺脫依賴性,真正走向獨立,準備承擔成年人角色,就必須從培養(yǎng)自身的責任感開始,即從生活自理開始,從對自己的學習負有責任開始,做好某項家務,安排好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做好功課等等,善于利用各種場合,把握各種機會,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鍛煉。同時,善于吸取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成年人的意見,不要盲目地反叛、拒絕善意的批評和幫助,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尊重、真誠、理解的關系。關注和接納學生,專心聆聽學生發(fā)表意見,不輕率地對學生的觀點橫加評判,同時,應胸懷坦白,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會、認識學生的觀念和行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集體氛圍,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行為養(yǎng)成活動等,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品行。注意榜樣人物對學生的親切性、可學性與感染性,增強其對榜樣的理解、認同與效仿。因此,作為教師,同時又是學生的心理咨詢者,一是要增強個人修養(yǎng),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學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要真誠關注,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并以此為基礎共同尋找解決的策略。同時,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克服為分數(shù)而學習的消極思想,培養(yǎng)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而學習的主動學習態(tài)度。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以增強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與生活中出現(xiàn)的煩惱,學會消除煩惱的各種方法。
總而言之,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復雜,其教育對策亦很多,這有待我們做教師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