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及其特色

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及其特色

時間:2023-02-27 10:51:11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及其特色

   
    戰(zhàn)后初期,日本根據美國占領軍對日方針的基本精神和廣大國民關于實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廢除了戰(zhàn)前 以軍國主義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進行了繼明治維新以后兩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稱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 戰(zhàn)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歷史時 期。
    一、1947年新設社會科,排除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是德育課程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統(tǒng)一全國的學制,《學制》中規(guī)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現(xiàn)的 道德教育課程。雖然修身科的內容隨著歷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它作為一門德育課程 一直沿襲下來。
    1947年,日本先后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為目標的新的中小學教 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小學設國語、社會、數 學、理科、音樂、圖畫手工、家政、體育等八個學科和自由研究。這個課程設置同戰(zhàn)前相比,一個顯著的變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歷史三個學科,新設社會科。社會科不是隨意把戰(zhàn)前的歷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為中心,為求擴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會經驗,涉及到學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對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動。社會科雖然不是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學科,但實際上它承擔了戰(zhàn)后初期日本有計 劃地系統(tǒng)地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
    1949年,由文部省編寫的《民主主義》一書(初三和高一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過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從于中央政府的命令!绕涫,通過錯誤的歷史教育,迫使學生相信日本是‘神國’,甚至迫使 學校導入軍事訓練!ㄟ^由政府歪曲的歷史的教育,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太平洋戰(zhàn)爭為頂峰的一大悲劇”。 這清楚地表明了二戰(zhàn)前日本教育的軍國主義性質。戰(zhàn)后初期新設的社會科取消了戰(zhàn)前充斥在有關學科課程中的 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方面的思想和內容,注入了民主主義的教育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科的設置 可以說是戰(zhàn)后初期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項積極成果。
    二、1958年設置專門的道德課,是戰(zhàn)后日本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一個轉折點。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于改善社會科特別是地理、歷史、道德教育的咨詢報告,提出了 “要明確社會對道德教育應負的責任”,要求在初中重點講授地理、歷史(特別是日本史),在高中考慮設置 倫理、哲學科目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訂教學大綱,特別設置了道德教 育的時間。1960年,高中的社會科進一步分化為“倫理、社會”這樣的科目,是初中、小學的道德課在高中的 翻版。
    特設道德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創(chuàng)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對國際社會做貢 獻的日本人。這門課程把關心個性的完善等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擺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沒離開儒家的倫理 道德以及宣揚日本民族優(yōu)越的神道教理論。盡管在當時對專門的道德課的設置頗有爭議,但這次課程改革確立 了道德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作為獨立課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從屬某一學科,從“教學以外的活動 ”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的領域,從而使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活動課程 三大板塊所構成,一直沿襲至今。
    三、1977年頒發(fā)《中(。⿲W德育課教學大綱》,標志著德育課程設置的規(guī)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繼頒布了《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學習指導要 領》,這是日本規(guī)范中小學教育內容的法規(guī)性文件,從法規(guī)上確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別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還頒布了《日本小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和《日本中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它根據《教育基 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確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和中小學道德課教學內容。其中小學的德 育內容由三個方面28個德目構成。即:
    1.關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包括3項: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禮貌與遵守時間,錢物的使用;
    2.關于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包括12項:自主自律,自由與責任,明朗與誠實,正義與勇氣,克服困難,反省 、節(jié)制,愛護自然,虔敬,重視個性,進取心,合理的態(tài)度、追求真理,創(chuàng)新精神;
    3.關于在社會生活中的態(tài)度,包括13項:熱情、同情,尊敬、感謝,信賴、合作,公正、公平,寬容,遵 守紀律,權利與義務,勤勞,社會公德,家庭生活,熱愛學校,愛國心與鄉(xiāng)土愛,國際理解與人類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學道德課教育大綱還對教育計劃的制定和內容的處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計劃時,要 考慮與各年級、各學科以及各種課外活動的道德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須加強與家庭、社會 之間的一些理解,謀求相互間的聯(lián)系與合作。
    這次課程改革特別是《中(。⿲W德育課教學大綱》的頒發(fā),使中小學德育課程向規(guī)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進一步確立了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概念非常明確、 具體,并且貼近于現(xiàn)實生活,與日本價值觀念相符合的態(tài)度、習慣和行為可以通過學校德育課得到灌輸。
    四、1989年中小學課程改革中加強道德教育成為改革的重點。
    1987年12月,日本臨教審和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于改善教育課程標準”的咨詢報告,對加強道德教 育提出五點建議:①明確不同學校階段道德教育的重點;②通過整個學;顒舆M行道德教育;③為充實中小學 的道德教育,獎勵使用適當的補充教材;④從加強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加強校長、教導主任對道德教育的指 導,加強有經驗的教師對其他教師的指導,以加強校內指導體制;⑤為提高教師的道德教育指導能力,在師資 培養(yǎng)階段,設法改善道德教育授業(yè)科目的內容。據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學大綱中,加強道 德教育、個性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尊重文化傳統(tǒng)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成為這次課程改 革的指導方針。為了加強幼兒教育和中小學的銜接,第一次對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高中的教學大綱一起修訂 ,由重視智育轉向重視德育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
    這次課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變化有:廢止了小學低年級的理科和社會科,新設生活科;為使高中教育 多樣化,高中把社會科重組為地理、歷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更重 要的是,這次德育課程的改革考慮到中小學生道德發(fā)展階段的差異性,德育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關于 自身;關于與他人的關系;關于與自然的關系;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等四個方面重新組合道德教育內 容。小學分低、中、高三個年級分別指導學習14項、18項、22項德育內容。初中由以前的16項調整為22項,內 容如下:
    1.關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習慣,②堅強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責任感,④探索真理,⑤發(fā)展個性;
    2.關于與他人的關系,包括①禮節(jié)與言行舉止,②體貼別人,③相互依賴,④健康的異性觀,⑤寬容與謙 虛;
    3.關于與自然的關系,包括①熱愛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類愛;
    4.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包括①熱愛集體與履行職責,②義務與公德,③正義,④勤勞與奉獻, ⑤熱愛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師愛校,⑦鄉(xiāng)土愛,⑧愛國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設道德課,其道德教育是通過學校所有教育活動進行,尤其是通過“特別活動”的課外學習 室活動”和“公民”教學科目的“現(xiàn)代社會”、“倫理”科目進行。高中生的服務性體驗學習,主要通過“特 別活動”的學校例行活動和俱樂部活動進行。
   
    縱觀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幾次改革,自1947年頒發(fā)新的教學大綱以后,幾乎是每隔10年修訂一次, 其間也不乏一些小的變化,但其重視學校德育的趨向是一致的。戰(zhàn)后日本學校德育課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梢哉f,日本不斷改革德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也是他們不 斷強化道德教育的過程。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幾個基本特色。
    一、學校德育課程中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tǒng)。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學校德育及其課程的改革經歷了一個曲折發(fā) 展的過程,它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和發(fā)展基礎。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社會的意 識形態(tài),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學校教育有著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貫穿于日本整個道德教育的歷 史進程,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響到近代和現(xiàn)代。
    明治維新以后,為實現(xiàn)富國強兵和推進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目標服務,“和魂洋才”成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 所謂“和魂洋才”,簡言之就是東洋精神(道德),西洋技術(藝術),或者說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學技術相結合,其宗旨是在堅持日本固有的傳統(tǒng)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近代以來先進的文化、科 學技術并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重申日本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天皇忠順的臣民和父輩的孝 子,重視富國強兵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強調以患孝、慈悲、忠實、守法等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義思想和博愛、遵法等近代資產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倫理結合起來,充分體現(xiàn)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戰(zhàn)后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tǒng)融為一 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說得更為明確:“ 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在對待外來民族文化中始終堅持本民族的文化 傳統(tǒng)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國的因素來為我所用,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對“和魂”中極端的國家主義、 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我們應持分析、批判的態(tài)度。
    二、特別活動課程中的德育滲透。
    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是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特別活動課程三方面所構成。特別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 領域,其目的、內容的形式類似我國的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是日本中小學校教育課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是學校德育課程的深化和補充。
    特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①培養(yǎng)豐富的人性,②通過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③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社會 性,④培養(yǎng)自主的、實踐的態(tài)度和熱情,⑤發(fā)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實踐的能力。特別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活 動(如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傳統(tǒng)活動(如儀式、文藝節(jié)、運動會、遠足旅 行、參觀活動、生產勞動等);班級指導(如生活常識指導、學習指導、升學就業(yè)指導等)。特別活動的課時 安排一般是,小學1-3年級每周1學時,4-6年級和中學每周均為2-3學時。特別活動中的德育滲透是把德育內容 加以具體化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德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著 獨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咨詢,指出“由于特別活動對兒童、學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視特別活動的充實!卑耸甏螅谄毡橄鳒p各科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的情況下, 特別活動課的課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特別活動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現(xiàn)代德育內容的拓展。
    日本學校德育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又廣泛,從與德育有關的課程來說,它還包括公民科、倫理科、社會科、 修身科、生活指導課和勞動課等方面。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fā)展,學校德育內容除了傳統(tǒng)的生活教 育、倫理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勞動紀律、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個性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等。
    個性教育是日本戰(zhàn)后民主主義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戰(zhàn)后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1947年日本《教育基 本法》,明文規(guī)定“教育必須以完成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yǎng)尊重個人的價值,培養(yǎng)獨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國 民”。1985年,日本臨教審的咨詢報告更是詳細論述了個性教育的問題,他們所說的個性,不僅僅是指個人的 個性,而且也意味著家庭、學校、企業(yè)、國家以及時代的個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劃一性、僵化性、封閉性等弊 端,樹立尊重個人、尊重個性、自由、紀律、自我責任或意識,也就是確立重視個性的原則,尤其是個性教育 中包含有自由自律、盡職盡責的教育內容,使它有別于西方國家倡導的個人中心主義和個人自由主義。
    為了培養(yǎng)國際社會中可以信賴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從1953年起實施推進國際理解教育實驗學校計劃,并 且通過修訂中小學教學大綱,把高中的“社會”科目重組為“地理、歷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 界史由選修改為必修,改善充實小學、初中的外語和有關科目,積極推進中小學的國際理解教育。日本《中( 。⿲W道德學習指導綱要》對此也有明確規(guī)定,如小學要求“尊重并正確地理解外國人,做一個對人類幸福有 用的人”。在他們看來,“只有做一個真正的國際人,才是一個出色的日本人”,為了迎接國際化時代的到來 ,他們要求中小學生在深入了解本國文化的同時,也要了解他國的

[1] [2] 下一頁


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各個方面,學會與 外國人密切往來與友好相處,樹立日本人的形象,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以取得國際信任。
    四、強調德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文部省規(guī)定,中小學校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必須根據德目制訂學校的總體計劃、學年年度計劃和道德課的教 學計劃。其目的,一是使德育與整個教育目標和學校全部活動聯(lián)系起來,二是使學校德育重點與學生、學校、 地區(qū)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三是使德育課與各科教學和特別活動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德育成為學校教育中一個不可或 缺的組成部分。
    學校的總體計劃,是按照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根據學校和地區(qū)社會的實際情況 制定,包括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學校各部門的作用和任務等方面的內容。而年度教學計劃則包括本年度的德 育目標和教學方針、各學年學生的道德情況、各學年的重點設想等方面的內容。道德課的教學計劃是每個班級 根據年度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的主題和資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學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制定。日 本強調了中小學抓好德育總體計劃和年度教學計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有 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五、重視德育鄉(xiāng)土教材的建設。
    日本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詞句上,必須是具體的、切近于現(xiàn)實生活 的,為此,文部省從1984年開始,組織部分地方開展德育鄉(xiāng)土教材的實驗研究,編輯出版了84-85年度的《道德 教育的鄉(xiāng)土資料》一書作為教材使用。鄉(xiāng)土教材包括的內容有:①在鄉(xiāng)土出生、成長的對社會發(fā)展有貢獻的人 物傳記、軼事等;②對提高本鄉(xiāng)土的文化、生活、福利而忘我勞動的先進事跡;③在鄉(xiāng)土中流傳著的傳記和民 間故事;④通過描寫鄉(xiāng)土美好的景物、文化、習慣等,表現(xiàn)對鄉(xiāng)土的贊美和熱愛。試圖通過這些鄉(xiāng)土教材促進 少年兒童對自己鄉(xiāng)土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從而培養(yǎng)他們熱愛鄉(xiāng)土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的德性。
    德育作為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不是偶然的 ,它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方面的原因。美國占領軍的方針政策的外在壓力和國民教育民主化的內在要求 是戰(zhàn)后初期日本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直接原因。之后,隨著日本政治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本 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發(fā)展的時期,社會對國民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既是日本學校 德育課程改革的社會基礎,也是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社會動因。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并未使社會各方面均衡 發(fā)展,激烈的社會競爭、極端的個性自由、人際關系的失調等引發(fā)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諸如青 少年犯罪、吸毒、性罪錯、暴力、輟學等常有發(fā)生。為了解決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物質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 思想的泛濫,為了克服教育中的荒廢現(xiàn)象,迫使他們把加強道德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重視,這是中小學德 育課程改革的教育動因。
    日本是一個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政治上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經濟上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 個人自由和社會民主成為日本社會的一種價值追求,這種社會特點制約著學校德育課程的改革,也滲透到學校 德育課程之中。因此,從本質上說,日本學校德育課程的設置及其改革是為培養(yǎng)資產階級需要的人才、確立資 產階級價值思想體系、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服務的。這是德育的社會性、歷史性和階級性所決定的 。對學校德育課程中的具體內容我們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日本標榜的所謂“民主、自由、博愛”作為學校 德育課程的重要內容,我們既要看到它相對封建主義具有歷史進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它虛偽性、欺騙性和危害 性的一面。再如,日本學校德育提出了“國際理解”、“世界和平”的教育,但至今仍不對學校進行反侵略教 育。戰(zhàn)后,日本始終對戰(zhàn)前的歷史缺乏深刻的反省,對侵略史實態(tài)度曖昧,特別是篡改教科書改“侵略”為“ 進入”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問題,其實質是為軍國主義招魂。在今年紀念中國 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歷史的教訓,警惕日本軍國主 義的復活。
    (作者單位:廣東省教育廳、華南師范大學)

上一頁  [1] [2] 


【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及其特色】相關文章:

美國占領與日本戰(zhàn)后的民主改革初析08-17

中國中小學課程改革概覽08-08

基于素質教育的中小學課程改革08-17

市場經濟與中小學德育管理的改革08-08

市場經濟與中小學德育管理的改革08-17

日本小學數學教材的改革08-17

凸顯中職德育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專業(yè)特色08-24

關于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思考08-17

對課程與課程改革的理解和體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