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兼論走進生活的新課程
兼論走進生活的新課程說老實話,我對于新課程的認識比較膚淺,沒有長篇大論,只有自己的一點感悟。今天,我就拿自己的歷史課堂來簡單說明一下吧。雖然,在初中,歷史課還是無法與所謂的主課相提并論的。畢竟,歷史是什么東西,也許不是東西。但李大釗先生說得更實際些:“歷史是這樣的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續(xù),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fā)展的東西,是周流變動的東西;他不是些陳編,不是些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不是印成呆板的東西。我們所研究的,應該是活的歷史,不是死的歷史。”看來,按照李先生的觀點,歷史確實還是東西,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東西。既然,歷史源于生活,我們就無法割裂它與生活的聯系,那么,學習歷史就應該從現實生活開始了,特別是在教育第一線的執(zhí)行者,更要關注這一點。至于如何實現它,根據在教學中的體會,筆者總結一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
1、分析情況
白居易曾經強調寫詩是“功夫在詩外”。筆者認為學習歷史知識也是這樣的,可以在課外獲得。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歷史知識畢竟是相當有限的,應該適當的補充,但該選取什么樣的時間,什么樣的內容,怎樣補充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因為,我畢竟是個初出茅廬的行者,又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到底喜歡上,還有初中的歷史充其量僅僅是個“副課”,總不能去擠占所謂的“主課”的時間吧。況且,在應試教育還是主流的情況下,如果我做得太過分了,學生的家長、學校的領導也不會容忍的。經過深思熟慮,筆者決定放手發(fā)動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起來。
2、把學生拉進來
在課堂上,講完內容之后,我總留下一部分時間,我不會具體要求學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們有什么可忙的。筆者發(fā)現許多同學就會各行其是:有的預習未學到的內容,有的問到一些課外的問題,還有的在翻閱報刊、雜志。這給我的啟發(fā)很大:特別是那些報刊、雜志上有許多歷史知識,很值得關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于是,經過充分的醞釀,我推行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發(fā)一小本子給每一位學生,要求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歷史圖片,并且,每半個月交上來一次。但是,我又補充了一句,“同學們,我不勉強你們,你們可以自愿參加”。即便如此,許多學生還是唉聲嘆氣,因為其他科目的作業(yè)已經足夠多了。這我明白。
半個月后,歷史課代表收集上來的作業(yè)充其量只有25%,這更加說明自愿是有原則的。我并沒有批評未交作業(yè)的同學,而是認真的審閱了交上來的,精心挑選出完成較好的同學。當我把這些的作業(yè),不,應該是“作品”展現在全班同學的眼前時,無論他們是故意的,還是誠心誠意的,都發(fā)出了贊嘆聲。從他們的眼神當中,我可以看出:同學們在驚嘆、羨慕,感悟到歷史原來是這么的豐富與多彩,這么的貼近生活……
等到下一次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交了作業(yè),說明他們的參與熱情明顯地增強了。再來一次,這項活動已經得到絕大部分同學的認可,他們剛開始的觀望、抵觸的情緒已經蕩然無存。我認為該實施第二階段了。
二、指導階段
雖然,初二的學生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他們對歷史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膚淺的,這就需要有人來指引他們。當然,這個歷史任務是歷史老師的分內的事情了。資料是收集到了,可還需要條理化、系統化。筆者給學生詳細地上了一課:資料是資料,而沒有編排,那是不行的,我們也不能“大魚、小魚一線穿”,就得有輕、重之分,我列舉出例子,可以像鄔麗鵑同學那樣,來給資料分類,這樣才會條理清晰。我們身邊不是有許多的課本嗎,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fā)現這些書本編排都有一定規(guī)律,如書名、說明、目錄、正文、甚至還有尾聲。當然,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詳細,但最起碼要有名字,目錄和正文,以及出處唄。其中,最重要的是目錄。目錄要詳細分類。這一點已經有許多同學已經做的相當好了,有的從一開始就給資料分類:人物、動物、植物……還有的是按照區(qū)域來分的:國外的、國內的、地方的,還有的按時間來分的: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這都可以。所以,同學們應該根據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的具體情況來分類。至于,名稱嗎,也可以酌情考慮的。例如,舒蕾鈺的題名為“點心集”,就很別致,而且有新意和創(chuàng)意。這樣,在我給出具體的意見后,學生們重新設計了自己的作業(yè),使之面貌煥然一新。
三、升華階段
學生們對歷史的看法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而且能真正參與進來,這從他們收集上來的資料的全面性、詳細性、欣賞性、審美性可以體現出來,F在,我的歷史課已經不能“滿堂灌”了,每一節(jié)課至少留下三分之一的時間給學生自己支配。他們把收集到的資料堆放在課桌上,而忙碌了起來:剪裁、張貼是那么的一絲不茍。這個時候,歷史對于他們來說,已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項愛好,就像愛好集郵的人一樣,他們運用自己的辨別能力,鑒賞水平,審美觀念,給生活中的歷史貼上標簽,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這要比歷史老師在課堂講千遍、萬遍還管用。他們從自己的動手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感受到人類歷史的菁華,從而不斷地根據自己的性情參與到歷史中去,使歷史人性化。并且,他們的個性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塑造。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歷史不在是為學校的榮譽、班級的榮譽,個人的職業(yè)問題而學習,而是成為一種內在的行為,化作高尚的情操。他們獲得知識也是極其深刻的,而且會終身收益。
這樣,歷史從生活中來,學生又從生活中走進了歷史,從而實現了歷史的回歸。我也終于發(fā)現自己的課堂似乎與新課程掛起鉤來,新課程不是突出強調學生的發(fā)展嗎?!我想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應用、驗證、擴展、深化了所學的知識,一定會體會到這一點的,從而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兼論走進生活的新課程】相關文章:
走進新課程,挑戰(zhàn)新課程論文06-02
走進生活作文03-06
走進生活,學會觀察08-15
《論可能生活》讀書感受08-23
唐前期的太子問題及其政治后果——兼論安史叛亂之因果08-17
讓地理教學走進真實生活08-20
《論可能生活》讀書筆記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