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審美性
[作者] 肖北方
[內(nèi)容]
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之所以有別于其它學科,取決于它內(nèi)在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即該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它不僅在理論上制約著該學科的研究對象、目的和任務,而且在實踐中也制約著該學科的教學原則、方法,以及最終的評估標準和評估結果。因此,任何一門學科的性質(zhì)問題都是對該學科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首要問題。中小學語文學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國文”、“國語”改稱“語文”而獨立設科以來,人們對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研究就隨之展開,但一直存有爭議。由此語文教學也走了一條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擬就語文學科性質(zhì)作進一步探究。
首先,看一看語文的內(nèi)涵:最早在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擬訂的《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中明確地解釋為:“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系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焙髞,有人從“語文”字面來解釋:“語”即語言;“文”則為“文字”、或“文章”、或“文學”幾說,對此,葉圣陶先生曾做過淺顯易懂的解釋:“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由此可見,這一解釋與最早界定的語文內(nèi)涵是吻合的,也與我們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相一致,語文學科的主要內(nèi)容是字、詞、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學,如語文課內(nèi)選編的記敘文、詩歌、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節(jié)選等。語文教學過程即以這些內(nèi)容為媒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這里,聽說訓練落實了口頭語言的運用,讀寫訓練落實了書面語言的運用,聽說讀寫并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則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語文教學中,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不可割裂或偏廢,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據(jù),后者帶動前者,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學科的內(nèi)涵決定了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而如何完成任務,完成質(zhì)量如何,則首先取決于對學科性質(zhì)的認識。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tǒng)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此后,仍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工具性、知識性、科學性、基礎性、技能性、實踐性、社會性、社會實踐性、社會應用性、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移情性、統(tǒng)一性、螺旋性、直線性等等。另外有人又進一步從本質(zhì)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qū)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tǒng)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zhì)”上與其它學科區(qū)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tǒng)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并列用于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并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于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nèi)質(zhì)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nèi)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nèi)部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內(nèi)容編排的前后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zhì)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我們以上探討的語文的內(nèi)涵,主要是指中小學的語文,它是區(qū)別于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其他學科的,同時也區(qū)別于高等學校教育中各類有關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系列專業(yè)課程;另外,它還是區(qū)別于社會大范圍內(nèi)應用的“大語文”的“小語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為基礎,而中小學教育本身總體上為基礎教育,那么,中小學語文就是基礎的基礎,這一地位決定了中小學語文必定是為人的各方面的發(fā)展打基礎。按照教育總目標的要求,結合語文學科的內(nèi)涵,概括前人的語文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審美性。
(一)工具性
關于工具性,絕大多數(shù)人一直持肯定意見。建國以來多次制定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從未否定過工具性。直到1992年審定的《中(。⿲W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中,仍然堅持語文的工具性,肯定“語文是一種工具,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載體!
其實,語文的工具性首先取決于語言的工具性,正如導師列寧所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斯大林也說:“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相互了解”,這表明語言是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工具性還表現(xiàn)在,它是思維的主要工具。因為人的思維活動,即形成概念、進行判斷與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詞來完成,而且人的語言清晰度與其思維清晰度是密切相關的。概括來說,就外部語言而言,主要是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內(nèi)部語言而言,主要是思維的工具。
當然,語文教學并不等于語言活動,作為一門學科,它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和從事社會工作的工具。因為語文學科內(nèi)容,包含了自然、社會、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礎知識,是我們從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始終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們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歸結為現(xiàn)行《新大綱》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語文是日常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是學習各門功課、獲取新知識和將來從事各種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然而,在歷史上曾有過忽略工具性的教訓,曾一度把語文課教成政治課。因此,語文教學專家劉國盈在談語文教學的性質(zhì)時說:“語文是工具,這一口號在糾正語文教學的偏向上曾起過積極的作用!蓖瑫r,劉先生提醒我們要防止另一 傾向的產(chǎn)生,即將語文純工具化。他說,語文是工具,因為語言文字是裝載思想的工具,但是語文畢竟不同于火車,火車是裝載旅客的工具,火車和旅客可分為二物,二者分開其本質(zhì)不變,且能獨立存在,但語文這一工具卻不可能與所裝載的思想分開,“有誰見過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思想內(nèi)容的語文呢”?這說明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的特殊性在于內(nèi)容與形式的密不可分。而且,不同的語言形式,孕含著不同的思想內(nèi)容,不同的思想內(nèi)容,給學習者以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堅持語文的工具性的同時,必須認識到語文的另一屬性,那就是教育性。
【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審美性】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08-17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注重教育性和實效性08-17
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審美性08-17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08-15
互文性論文06-08
討論語文教學的觀賞性08-17
突出語文的工具性,加強語言文字教學08-17
中層管理的貓性和狗性08-17
恢復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08-17
論審計的防護性和建設性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