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數學題,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
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教學過程:
課前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火柴游戲,層層導入:同學們還想知道知道數學更多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一起玩一個與數學有關的趣味游戲好嗎?
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擺法。
1、下圖是用24根火柴桿排成1大1小兩個正方形,只能移動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變成3個正方形,你會嗎?
2、六角星變菱形用18根火柴擺1個六角星(見圖)。請你移動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變成6個面積相等的`菱形。你知道應該怎么移動嗎?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如下圖。游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的獎勵),并進行分析,然后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結合生活,小組互動。
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tǒng)計,對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謎底是:王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減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謎底是:三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說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學書里,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的方言里,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說“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于是問“分數,幾何?”謎底是兩個數學名詞:分數、幾何.
二、探究拓展題:
現(xiàn)在小明一家過一座橋,過橋時候是黑夜,所以必須有燈,F(xiàn)在小明過橋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媽媽要8秒,小明的爺爺要12秒。每次此橋最多可過兩人,而過橋的速度依過橋最慢者而定,而且燈在點燃后30秒就會熄滅。問小明一家如何過橋?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后: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么驚險!
三、自主創(chuàng)作題:
根據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自主創(chuàng)作一幅與數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課本第9~11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
2、知道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知道其表示的含義。
3、理解速度和時間、路程的關系。
教學重點
1、認識速度的單位,會正確讀、寫,知道其含義
2、理解速度和時間、路程的關系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同桌互相背誦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情境介紹。
小象、小牛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們時常為誰跑得最快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有一天,他們決定進行一場比賽。
。ǔ鍪荆┬∠螅4分鐘252米
小牛:3分鐘252米
小熊:4分鐘216米
2、提問:你們收集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ò鍟盒∠笈芰252米,小牛也跑了252米,小熊跑了216米。
小象跑了4分鐘,小牛跑了3分鐘,小熊也跑了4分鐘。
師:我們把它們跑的距離叫做路程,4分鐘、2分鐘都叫做時間。
(板書):路程、時間
3、師:誰跑得最快?(板書課題)
師:仔細觀察這些數據,用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說說是你是怎么比的。
4、小組討論交流,集體反饋。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ㄒ唬┩评肀容^速度的快慢
1、交流比較方法,學生匯報交流。
。▽W生可能出現(xiàn)2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推理和求每分鐘跑的米數。)
。ò鍟和埔煌
。ò鍟核阋凰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怎么算它們每分鐘跑的路程?你來說一說算式?
。ò鍟252÷4=63
252÷3=84
216÷4=54
師:剛才我們通過計算,算出了它們每分鐘分別跑了63米、84米、54米。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推一推的方法,推算出:小牛跑得最快。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它們每分鐘跑的路程。
。ǘ┱J識速度單位,讀、寫及含義
1、出示速度的定義。
我們把每分(每小時、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書)
2、速度單位及其讀法和寫法
。1)分別說一說小象、小牛和小熊的速度。
(2)自學課本,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①:如何表示在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也就是如何表示速度呢?
問題②:怎樣讀寫速度?
問題③:想一想,速度單位除了課本上介紹的`,還有嗎?怎么寫?
3、學生匯報。
4、結合三者的速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誰跑得快”。
5、小結:速度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用/分隔,/的左面是長度單位,右邊是時間單位,合起來就是速度單位,表示單位時間內行的路程。
(三)跟進練習。
認識不同的速度,先讀一讀,再說一說每個速度的含義。(課本第10頁)
三、解決實際問題(課本第9頁)
1、(出示)雙層火車3小時行了444千米,龐巴迪火車2小時行了332千米,這兩輛火車哪輛的速度快?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反饋。
提問:你們是怎樣來求速度的?
。ò鍟郝烦獭聲r間=速度
小結:我們可以用:路程除以時間,來求速度。
2、完成課本第10頁:算一算。
四、總結歸納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延伸
1、收集不同的速度。(網上、報刊)(讀一讀和書出其表示的含義)
2、師:同學們,下課后請你們到操場上,繞著跑道走一圈,記錄所用的時間,然后估算一下你步行的速度,填在書上第10頁的做一做中。
檢測練習:練習冊P7
板書:
速度、時間、路程(誰跑得快)
怎樣比?
1、推一推
2、算一算:每分鐘(每秒、小時)跑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速度單位:千米/時、千米/天、米/秒、……
小象252 ÷ 4 = 63(米/分)
讀作:六十三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鐘跑63米。
小牛252 ÷ 3 = 84(米/分)
讀作:八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牛每分鐘跑84米。
小熊216 ÷ 4 = 54(米/分)
讀作:五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鐘跑54米。
課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3
1、教材建議及重難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教材展示了礦泉水一周的銷售情況,和根據銷售情況繪成的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教學時應該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如對品牌的分類、對數量的計數等;完成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后,讓學生對形成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后還可以根據數據進行預測和計劃調整。
橫向統(tǒng)計圖與縱向統(tǒng)計圖的繪制是同樣的原理,對學生而言并不會存在困難,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創(chuàng)造。從統(tǒng)計的意義上來說,學生在學會縱向統(tǒng)計圖后還要讓學生學會橫向統(tǒng)計圖,其實際意義并不大,橫向統(tǒng)計圖能體現(xiàn)的縱向統(tǒng)計圖都能體現(xiàn),因此,它的應用要考慮生活的實際需要。如在作統(tǒng)計圖時,在頁面上繪一個長方形的圖比較美觀,我們就可以選擇橫向統(tǒng)計圖[g5]。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學生學會收集、整理數據。
3、教學建議
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與縱向條形統(tǒng)計圖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沒有很大的必要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創(chuàng)造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因此教學時可以直接呈現(xiàn)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把重點放在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上,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預測能力,以及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上。
第二課時
1、教學內容:條形統(tǒng)計圖例[2]、練習十第2---4題[P39]
2、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例[2]展示的統(tǒng)計圖有別于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前學習的統(tǒng)計圖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課中統(tǒng)計圖中的起始格[g6]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與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圖,身高統(tǒng)計圖中起始格表示137,體重統(tǒng)計圖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為什么要在統(tǒng)計圖中這樣表示呢?教學時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從而認識這種“鋸齒形”的統(tǒng)計圖;教學時也可以創(chuàng)設另一種情境,使學生體驗到在某些情況下已有知識無法很好的解決目前的問題,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決方法。如例[2]的數據:
姓名
xx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體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讓學生把它繪制成統(tǒng)計圖,按已有知識學生會采用“以一當多”的辦法,如圖。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間的“差異量”并不明顯,不符合統(tǒng)計圖“簡潔”、“明了”的特點,怎么辦呢?這時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探索或教師幫助,發(fā)現(xiàn)“鋸齒形”統(tǒng)計圖的妙處[g7]。
教學重難點:
理解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tǒng)計圖。
。2)學會數據的簡單分析,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學設計建議
。ㄒ唬┦占畔
通過測量得到學生的身高數據、體重數據,如下表:
姓名
xx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體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ǘ┨剿餍轮
1、根據這組學生的身高情況,制作身高情統(tǒng)計圖。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能力,畫統(tǒng)計圖的方法有兩種:(1)以一當多的統(tǒng)計圖,如以一當十[g8]。(2)每一格都表示1的統(tǒng)計圖[g9]?梢园l(fā)現(xiàn),第一種方法畫出的統(tǒng)計圖中同學的身高差異并不明顯,與畫統(tǒng)計圖的目標不符合;而第二種方法畫出的統(tǒng)計圖則顯得苗條,操作并不方便。怎么辦?
2、討論,探索新方法。
學生在交流探究時教師可以適當點拔:兩種統(tǒng)計圖可否取長補短,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學生可能會想到統(tǒng)計圖的下面部分以一當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統(tǒng)一方法,學習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當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個格子里,由于這個格子與其它格表示的數不一樣,就用“鋸齒”的形狀來表示。請學生畫一畫。
4、小結
說一說新統(tǒng)計圖的意義。
。ㄈ╈柟叹毩
根據這組學生的體重情況,制作體重統(tǒng)計圖。
根據統(tǒng)計圖了解關于這組學生體重的信息。
(四)總結
三年級數學教案4
第二單元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單元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它是在二年級的表內乘、除法及三年級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學生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筆算”的順序進行編排的。因此,本單元分兩個小節(jié):先學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學筆算除法(也含估算)。這樣編排,和三年級上學期“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結構是一致的.,體現(xiàn)本套教材在邏輯結構上的一種對稱美,易于廣大師生從橫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學習方法上的遷移。
教學內容:
1、口算除法
2、筆算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整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習慣。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整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習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會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整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能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習慣。
口算除法
第一課時
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
教學內容:
13-15頁圖示和例1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一位數除法(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除數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3.在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反思。
重點難點:
通過分木棍的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掌握幾十幾除以以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幾個十?500里有幾個百?
。2)25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39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3、教師談話收入課題。
二、教學例1
1、出示第13頁主題圖,教師:問根據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運算?
2、出示例1。
。1)趙大伯3次能運完60箱,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觀察:如用小棒來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樣分?怎樣列式?每份有多少?(學生實踐操作,得出結論。)
3、分好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們又怎樣口算60÷3呢? 結合學生匯報
5、教師板書: 這樣算 6÷3=2 60÷3=20
6、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寫出結果。
(2)說說口算方法。
三、教學例1第二個問題
1、出示第二個(2)問題 60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
這樣算 6÷3=2 600÷3=200
3、試一試。
360÷6 640÷8
四、教學例1第三個問題
1、出示第三個問題 24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 這樣算 24÷3=8 240÷3=80
五、鞏固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并說說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課堂小結
在這堂課上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
17頁1.2
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第34、35頁例1、例2,“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七第1-5題。
教學目標:理解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除幾十幾和幾百幾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和類推等思維能力。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8÷44÷26÷3
1.填空。
60里面有()個十,800里面有()個百。
36里有()個十和()個一。
420里有()個百和()個十。
二、教學新課。
1.教學60÷3。
。1)學生擺出6捆小棒。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
。2)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算式怎么寫?
。3)說一說60÷3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說一說。
。4)除法算式有兩種讀法。再告訴學生另一種讀法。
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齊讀。(學生先讀一讀。再跟著讀一讀。)
(5)小結。
口算幾十除以幾,可以想幾個十除以幾等于幾個十,是幾十。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600÷3。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讀一遍。
學生按照上面一題的方法?梢栽鯓酉氲脭的?
指名口答。
把書上想的過程填寫完整。
同桌互相說一說,600÷3要怎樣想?
。2)出示6000÷3。
想一想6000÷3要怎樣想?
學生算出得數。
指名口答是怎樣想的'?
。3)說一說600÷3要怎樣想?6000÷3呢?
。4)口算,并說一說想的過程。
4.教學例2。
。1)出示24÷2
提問:24÷2表示什么意思?
。2)用小棒把24平均分成2份,先怎樣分,再怎樣分,最后怎樣得出是12?
(3)口算24÷2先怎樣算,再怎樣算,最后怎樣算?
。4)指名說一說想的過程。
(5)學生口算。
5.教學試一試。
240÷2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做“練一練”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七第3、4、5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xiàn)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過程:
活動一:結合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上次我們一起去參觀了鳳凰村,今天我們再去參觀他們的'飲料加工廠,好嗎?[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蹖W生自由交流]
師: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鄢樯涣,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活動二:解決問題
師:它們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演的可真形象。∧隳芨鶕鼈儾煌倪\動方式給它們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交流]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說的大門、傳送帶、升降機......的移動都是平移現(xiàn)象。
活動三:
師:我們接著再來看換氣扇、汽車輪子、吊扇是怎樣運動的,好嗎?你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演的可真不錯。∧隳芨鶕鼈儾煌倪\動方式再給它們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交流]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說的換氣扇、汽車輪子、吊扇......的移動都是旋轉現(xiàn)象。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xiàn)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過程:
第一題:
是區(qū)分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的基本練習。練習時可以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模擬運動,說一說哪些是平移現(xiàn)象,哪些是旋轉現(xiàn)象,并說出理由。還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旋轉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平移現(xiàn)象和旋轉現(xiàn)象的區(qū)別。
第二題:
是按要求平移圖形,并給平移的圖形涂色的練習。練習時可先讓學生觀察圖形,向上平移六格是怎么平移的,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中的題目,完成后進行匯報交流。
第三題:
是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的題目。把三個圖形按不同的要求進行平移,平移后能組成一條魚的圖案。練習時可以讓學生在“玩”中按要求進行,體驗數學帶來的快樂。
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P30~31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找出計算的規(guī)律。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數學問題。
3、情感態(tài)度。
經歷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學習過程,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學會交流,體驗合作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探討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的規(guī)律。
難點:理解整十數乘法的算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位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講故事。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那首兒歌嗎?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你還能接著說下去嗎?
生: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
2、如果我們繼續(xù)說下去,數會越來越大,我們可以用一個字母“N”來表示數量,說成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興趣高漲初步感受到規(guī)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掌握規(guī)律。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算一算”并說說你是如何計算的。
。1)學生口算結果,隨機顯示主題圖片。
。2)強調“50×10、30×20、12×40、120×40”的計算,學生先獨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組內交流算法。
教師:50×10表示50個10相加,看數位表是500、50×10=50×2×5=10 0×5=500。
設計意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都算一算,特別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情況。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3)小組討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分組出示有規(guī)律的算式。
第一組:5×1、3×2、12×4、5×10、3×20、12×40。設計意圖:在理解了上述算理的基礎上,再探索每組中兩個乘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的規(guī)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與同伴交流。
第二組:5×10、3×20、12×40、50×10、30×20、120 ×40。
第三組:5×1、3×2、12×4、50 ×10、30×20、120×40。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嗎?現(xiàn)在讓你來算“150×30”的話,你想怎樣算?
設計意圖:“150×30”主要考查學生能否運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行計算。使學生明確:先計算15×3=45,再添上原來乘數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2、試一試。
問題一:你能根據所給的算式按照規(guī)律寫出幾個算式嗎?6×3=15×4=18×2=
生:生匯報6 0×3=6×30=60×30=。
師:通過寫算式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在第一個因數后面添0,或在第二個因數后面添0,也可以同時在兩個因數的后面添0。
問題二:根據16×3=48,你能直接寫出下面算式的結果嗎?16×30=160×3=160×30=16×300=。
師:你能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嗎?
生1: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一個0。
生2: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一個0。
生3: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兩個0。
生4:先算16乘以3等于4 8,再在48后面填兩個0。
三、初步應用,小結方法。
1、算一算。(教材第31頁“練一練”1題)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同桌交流算法,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及時校正錯誤。
。1)這道題能看懂嗎?請獨立計算后把得數填在表格內,有困難的同學請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2)練習反饋。
2、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的規(guī)律。
先把乘數中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然后再看兩個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上幾個0。
四、鞏固練習,熟練提高。
同學們剛才通過自己的觀察、交流,歸納出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的規(guī)律。接下來我們利用自己的發(fā)現(xiàn),去解決下面的數學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難點:區(qū)別時間與時刻;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教學準備:鐘面、情景圖
3.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鐘面上時針的轉動,使學生認識到1日=24時,會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某一時刻;
。2)使學生進一步熟悉24時計時法,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qū)別。
(3)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培養(yǎng)學生獲取生活中數學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4.教學過程:
一、認識24時記時法
1.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收集時刻信息。
2.組織交流時刻信息,提出問題:8時的時候,你猜老師會在干什么?
3.組織學生猜測。(老師在我們班上課工作;老師可能沒有課在辦公室批改作業(yè);或許有學生也會猜到是晚上8時......)
4.揭示答案:每天的這個時候,老師都在家里備課,為什么你們沒猜到(為什么這么多小朋友沒猜到呢)?
學生可能會說:我們講的是上午8時,而老師指的是晚上8時。
師:是的。晚上8時和上午8時是我們慣用的12計時法,誰還知道別的計時法?
學生可能會說:晚上8時就是20時?
你怎么知道的?(我在電視上看到過;我媽媽教我的;我是在收音機上聽到過......)
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還見過這樣表示時間的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師:小朋友真是生活的有心人,采用這種計時法就不會讓人產生誤解了。這種計時法就是24計時法。
5.組織學生觀察:老師動手操作,理解1天內,鐘表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后學生動手操作,1日(天)里時針正好走兩圈,從夜里12時(0時)開始到中午12時,時針走一圈是12小時;從中午12時再到夜里12時(0時),時針又走1圈也是12小時,一共是24小時,感受一天共有24小時。
6.師生共同得出:1日=24時、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都是12。也就是“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通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7.了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教材54頁的“你知道嗎?”介紹了一日的來歷,證明了24記時法的科學性。)
二、學會24時計時法
1.師出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
說說鐘面內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
2.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有什么關系?
。ㄍ馊Φ臄稻褪菚r針走第二圈時所對應的24時計時法的時刻,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都是12。)
3.讓學生用24時記時法探討一:“上午9時、晚上9時”?
讓學生用24時記時法探討二:“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幾時”?
。▽W生自己思考后交流,有的學生可能根據鐘面上5時所對的外圈的數17得出,下午5時就是17時;有的也可能根據內外圈的數的關系,用5+12=17得出結果。)
4.小結:把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要用原來的時數加上12,即把時針走第二圈時所指的時刻分別加上12。
5.師再撥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用24時計時法的.方法
。ㄏ挛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說說是怎樣想的?
即時互化搶答:
。1)上午7時中午12時下午4時下午6時40分晚上9時12分
。2)19時23時40分
練后想一想: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
6.同桌互動,一個說一種表示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時間與時刻
1.出示情景圖,引導觀察,收集交流信息。
2.說說下午2時40分和17時45分表示什么?
在鐘面上該怎么表示?(讓學生上臺撥出時間?)
3.說說下午2時40分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
4.師畫出線段圖,引導學生在圖上表示出這兩個時刻,并討論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可以在線段圖中應該怎樣表示?
5.師小結:像上面所說的2時40分、17時45分,還像上午7時50分上學,11時35分放學都是指一瞬間的時刻,一般用“幾時”來表示。而從一時刻到另一時刻所經過的時間,一般用“幾小時”來表示,如工作了8小時,在校3小時45分。
6.學生小組討論計算坐火車用了多長時間的方法。
7.組織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說說你喜歡哪種辦法?為什么?
四、鞏固新知、強化區(qū)別
1.你知道媽媽幾時上班,幾時下班?你能算算媽媽一天工作多長時間嗎?
2.你每天幾時上學?幾時放學?你一天呆在學校有多長時間?
(學生交流后獨立解決后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
五、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六、課外小實踐:為全家設計一張雙休日安排表。
[這種設計較為平實,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雖說不夠新異,但是每一個問題都讓人深思。真實的課堂就是這樣,它不一定要有圖文并茂的情景引領;不一定要有妙語連珠的言語講解;也不一定要有引人入勝的跌宕懸念,只要學生能將生活的經驗遷移到數學教學中,就是平常課堂中的平常教學。]
三年級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圓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2)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求兩圓的連心線長;
(3)會用連心線長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
2、過程與方法
設兩圓的連心線長為,則判別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依據有以下幾點:
(1)當時,圓與圓相離;
(2)當時,圓與圓外切;
(3)當時,圓與圓相交;
(4)當時,圓與圓內切;
(5)當時,圓與圓內含;
3、情態(tài)與價值觀
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理解并掌握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培養(yǎng)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與難點:用坐標法判斷圓與圓的`位置關系.
問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有幾類? 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驗,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舉例,并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學生回顧知識點時,可互相交流.
2.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引導學生明確兩圓的位置關系,并發(fā)現(xiàn)判斷和解決兩圓的位置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并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解題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基礎上認識幾分之幾。
2、過程與方法:發(fā)展動手操作,與人合作交流以及表達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體會分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幾份可以用幾分之幾表示。
設計理念:
1、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例舉生活中的和小猴子分桃這個情境導入新課,從而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為本堂課的教學作了鋪墊。
2、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本節(jié)課時提供給學生多次動手操作的機會。通過分桃子、拿小棒的活動,親身經歷分得幾分之幾的過程,這是在教學直觀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并豐富了學生表象,在主動探究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3、練習具有層次性和趣味性。
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所以在練習的設計上采用了“我會說、我會填、我會涂、我會拿、我會猜”等練習方式,一層一層增加難度,以闖關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求勝欲,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類推,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課前準備:
小棒、平板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喚醒經驗
1、回顧。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對這個分數你們能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嗎?
預設:把一張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我班的學生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組,每組的人數是全班人數的。
把一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2份,每一段的長度是總長的。
(隱藏事例圖片,學生例舉時,通過拖動選擇性呈現(xiàn)學生所舉事例)
被平均分的對象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也還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
。ǔ尸F(xiàn)思維導圖,展示一個整體的不同類型)
那么你們能說說各部分的名稱嗎?
2、激疑。
關于分數,猴媽媽想再來考考你們。
猴媽媽盒子里有些桃子,把這些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盒桃子的幾分之幾?讓我們打開盒子,看一看,里面到底有幾只桃子?3只桃子,3只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些桃子的幾分之幾?
如果是6只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這些桃子的幾分之幾?
預設:學生會出現(xiàn)的答案。如果出現(xiàn),讓學生上黑板現(xiàn)場分一分。
。ㄊ褂玫挠补P書寫功能展示分桃過程,從而糾正錯誤答案)
為什么桃的總數不一樣,每只猴子都是分得這些桃子的?
都是把這些桃子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取這樣的一份。
總結:也就是說,不管什么物體,多少物體,只要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的都是總數的。這里的表示的是每1份和總數的關系(板書:表示關系),和總數的多少有沒有關系。
同學想了解更多關于分數的知識嗎?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分數知識。(板書:認識幾分之幾)
。ㄔO計意圖:學生在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習了如何用分數表示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創(chuàng)設“把一盒桃、3只桃、6只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的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關于分數的知識儲備,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二、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
我們知道6只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6只桃子的,那2只小猴能分得幾分之幾呢?有信心幫助猴媽媽嗎?
。2)自主探究。
請大家把學習單上第一題的6個桃,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2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自主操作,老師巡視。
請一位學生上白板分一分,并錄制其操作過程。
。ㄊ褂玫囊苿、拖拽、書寫功能現(xiàn)場進行分桃;使用剪輯師的微課錄制功能錄制學生分桃過程,便于回顧討論)
。ㄔO計意圖:在前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了“把6只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其中1小猴分得總數的”,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直接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其中2小猴分得總數的幾分之幾?”,把準學情,實現(xiàn)知識的正遷移。)
(3)班內交流。
提問:你能結合你分的過程,說說是怎么分的嗎?
生:把這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3只小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只猴子得到的都是這盤桃子的,2只小猴一共分得2個,就是()。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出示: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個,就是。
(使用的觸發(fā)器功能,相機出示答案)
教師再次演示分得的過程。
在分的過程中,我們要把6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個,就是()。
。ㄊ褂玫男螤睢椭乒δ茉僖淮握故痉痔疫^程,加深理解;使用的截圖功能,并存入桌面,便于后續(xù)調用、比較)
如果是9只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呢?
生:把9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這些桃的。
(5)溝通比較,總結升華。
師:剛才我們把6只桃和9只桃分給3只猴,求2只猴子一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過程中,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呢?
。ㄊ褂玫膶牍δ,把剛才的截圖導入課件,便于學生直觀比較)
預設:生:平均分
生:把一個整體平均分。
生:每份都用表示。
生:桃子個數不同
這些桃子的總數不同,為什么2只小猴分得的都是總數的表示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分得的是總數是,2只猴分得的是2個,也就是。這里的表示的也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ㄔO計意圖:這里把兩次分桃的結果進行一次對比,是為了更直接地刺激學生對分數的理解,總數不一樣,這不是關鍵,重點是都是3只小猴平均分桃,那每只小猴應該分得3份中的1份,是;2只小猴應該分得3份中的2份,是。不管每份是4個桃還是6個桃,都是屬于3份中的2份,那就是,強化了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完成知識的'遷移。)
2、教學“試一試”。
(1)問題:猴媽媽現(xiàn)在把10個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是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呢?3份呢?4份呢?
(2)學生在作業(yè)紙上分一分。
。3)學生上白板演示分的過程。
。ㄊ褂玫囊苿、拖拽、書寫功能現(xiàn)場進行分桃便于回顧總結)
追問:這樣的1份是10個桃的幾分之幾?當學生表示出2份之后,進一步追問:這樣的2份,就是幾個1/5,也就是10個桃的幾分之幾?
你還能表示出這些桃的幾分之幾?
生:3份就是3個,也就是這些桃的;4份就是4個,也就是這些桃的。
3、小結:把一些東西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幾分之一,幾份是它的幾分之幾。
。ㄔO計意圖:有了前面“把6只桃和9只桃平均分給3只猴的過程中,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的溝通對比,在這里學生已經能將注意力集中到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上,不再受到每份里個數的干擾,并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取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從而完善分數意義的建構。)
三、分層練習,反饋學情
1、我會說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同學們,我們休息一下做個游戲好嗎?
老師現(xiàn)在要搖動聚光燈了,你能快速的說出搖到的是幾分之幾嗎?依次搖:......
先豎著比較“......”表示的意義。
提問:總數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
提問:都是8只兔子,為什么又用不同的分數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不相同。
。ㄊ褂玫姆糯箸R聚焦功能和移動功能,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
接下來,我們進入智慧島,進行一系列的闖關練習。
2、我會填
做“想想做做”第2題
。1)引導學生看清每幅圖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占這樣的幾份。
。2)各自填寫分數。
3、我會涂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引導學生在圖中表示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把5個燈籠平均分成5份,把9條金魚平均分成3份。
。ㄍㄟ^授課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1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4、我會拿
做“想想做做”第4題
。1)一堆小棒有18根,請拿出這堆小棒的或。
拿出的是多少根?
你們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ㄍㄟ^授課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2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2)對比分析,總結提升。
除了可以表示,還可以表示,這兩個分數合起來是多少呢?
看來同一種擺法可以擺出兩種不同的分數
。ㄍㄟ^授課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4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5、第四關我會猜
看看隱藏了多少個物體。
你們看到的三根小棒是總數的,你們知道隱藏了多少根小棒?
接著來,這4只小兔是總數的,隱藏的小兔是多少只?
這些五角星是總體的,隱藏了多少個五角星?
。ㄟ\用的課堂互動、蒙層和橡皮擦、掛幕功能,現(xiàn)場驗證答案)
。ㄔO計意圖:練習的安排既有層次性,又有趣味性;既有針對性,又有挑戰(zhàn)性。在練習的過程中,突出學習內容的本質,不斷提升學生思維水平。)
四、總結運用,融會貫通
1、回顧與反思:
學到這里,這節(jié)課你們有收獲嗎?那誰來說一說。
(設計意圖:這里的“回顧與反思”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更是優(yōu)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起到了促進作用。)
2、練習與反饋:
同學們收獲可真不少,如果把今天課堂教授的知識,平均分成10份,你收獲的份數是多少?你能用一個分數表示這節(jié)課的收獲嗎?大家自信滿滿,那讓我們來檢測一下吧。請大家打開“一起作業(yè)”客戶端,完成一份隨堂小測驗。
(學生當堂利用平板電腦,登陸“一起作業(yè)”客戶端,完成一份隨堂小測驗,反饋學情。)
讓我們來看看大家完成情況,你們想看哪一題的解題過程。由于時間有限,請大家課后到客戶端查看題目解析,如有看不懂的,課后可以問我也可以問同學。
。ń處煷蜷_網頁,當堂查看學生練習完成情況,并對疑難問題進行講解,鞏固所學。)
。ㄔO計意圖:這里的讓學生用分數表示今天所掌握的知識,既是對今天所學分數知識的運用,也是為接下來完成隨堂小測驗埋下伏筆。)
3、生活與運用:
下課時間到了,讓我們去室外進行游戲,好嗎?
先請班級里的同學走出教室,應該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請班級里剩下人數的離開教室,應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這15人請出去。
現(xiàn)在想班級里剩下的同學全部出去,應該出示師出示什么樣的分數。
生:
剩下的學生都出去吧!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親身體驗分數的應用,才能提高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情感,并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板書設計:
認識幾分之幾
每只小猴
2只小猴
一盒桃子
3只桃子
平均分給3只小猴
6只桃子
9只桃子
10只桃子
5只小猴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0頁的近似數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以及練習五第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理解準確數、近似數的意義,掌握四舍五入法,能應用四舍五入法正確地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準確數、近似數的意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教學難點: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教學關鍵:理解準確數、近似數的意義,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及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新授。
1、揭示課題:求近似數、四舍五入法。
2、近似數的概念。
。1)談話。在實際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數量有時不一定要說出它們的準確數量,只要知道它們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準確數表示。而只用一個與準確數比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數來表示。這樣描述起來比較方便、記憶容易、計算簡單。
。2)準確數與近似數。
第20頁第二自然段實例中的613是準確數。600就是613的近似數;495是準確數,500就是495的近似數。
。3)誰能說出下面每個實例中哪個是準確數,哪個是準確數的近似數,①一頭肥豬重210千克,有時說大約200千克。
、谝恢甏髽涓19米,有時說大約20米。
③一幢樓房高75米,有時說大約80米。
3、教學例9。同學們澆樹,澆了206棵松樹。澆了284棵楊樹。求這兩個數的近似數。
。1)出示例9。
。2)讀題。指名讀題,并說出求什么?
。3)提問:206的近似數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想一想206接近哪個整百數。
。1)再問:如果把206變成216、226、236、246后,怎樣求它們的'近似數呢?
啟發(fā)學生思考后,教師告訴學生,要求這些三位數的近似數,就要看它們的十位上的數(也就是尾數的最高位)是不是滿5,如果不滿5,就把十位和個位上的數舍去。改寫成0,這叫“四舍”。就求出了它們的近似數。
教師板書“206≈200”,并告訴學生“≈”叫約等號。
“206≈200”讀作206約等于200。
(5)教寫約等號“≈”。要求學生跟著老師寫幾遍。(約等號寫法,上坡下坡又上坡。)
。6)再問:284接近哪個整百數?
教師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剛才前面舉的數都是十位上不滿5的數,而284 十位上的數滿5了嗎?284超過了250,更接近300,所以如果十位上的數滿5,就把十位和個位的數改寫成0。同時要向百位進一,這叫“五入”。這樣就求出這個數的近似數。284的近似數是300。教師板書:“284≈300”讀作 284約等于300。
。7)試比較求206和284的近似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啟發(fā)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相同點是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數省略,改寫成0。不同點是尾數最高位上的數不滿5時,舍去尾數、尾數最高位上的數滿5時,把尾數舍去后,還要向它的前一位進1。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題目。
。1)學生獨立做完第1、2兩題。
。2)指名學生報出結果,集體訂正。
2、求下面各數的近似數(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
57 92 88 213 247 450 7600 6399 8990
3、小結。求萬以內數的近似數的方法。求萬以內數的近似數,要根據要求省略這個數的十、百位、或千位后面的尾數。如果尾數的最高位不滿5也就是4或3、2、1,就直接把尾數舍去,改寫成0,如果尾數的最高位滿5也就是5或6、7、8、9,把尾數改寫成0后,還要向它的前一位進1。
這種求近似數的方檢叫做四舍五入法。
三、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0—21頁所學的內容。
四、作業(yè)。做練習五的1—3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1.教材呈現(xiàn)一幅去書店買書的情境圖,并引出“1套12本,每本24元”的信息,讓學生解決“一共要付多少錢?”的問題。并得出乘法算式:24×12,把乘法計算的教學置入具體情境之中。
2.圖下面,呈現(xiàn)給兩個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教材借助小剛的口算法和“小紅這樣算”的豎式,突出筆算乘法的算理,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乘的順序和計算過程。并由小精靈明明詢問:“你喜歡哪種方法”?或許受前面口算的影響,有些學生喜歡用小剛的想法,但卻會出現(xiàn)計算率不高的現(xiàn)象。所以很多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后就會自覺選擇小紅的計算法。這兒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乘法豎式,但卻是第一次出現(xiàn)兩個部分積的形式。所以,在右邊給出了筆算的完整過程,并對每一步計算中各個數(部分積)的含義進行了說明,使學生看到筆算乘法的完整步驟。同時用“虛寫0”的形式提醒學生“個位0不寫”,引導學生在了解了筆算乘法的步驟以后,采用這種簡明的形式。
24
×12
48
240
288
3.例題中只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計算的方法。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對照編排了一些類似的相關的題目,教學時,要有效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全體學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了解筆算的過程和算理。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豎式的計算方法以及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掌握基本的乘法筆算方法,并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2.通過比較各種方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尋找最佳方法,訓練學生掌握優(yōu)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建議和思考:
1.在充分準備中讓學生探索新知。
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礎。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豎式的寫法,實際上是把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整十數的乘法和加法三個豎式合起來的一種簡便寫法。教學時,要注意安排兩項復習內容:第一,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第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通過復習,再現(xiàn)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過程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規(guī)律,為學生探索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順序及理解筆算乘法的算理準備條件。有效的復習,將使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2.在情景交融中學習計算方法。
計算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作用。把計算教學融入現(xiàn)實情境之中,是今天所提倡的“算用結合”。本節(jié)課教材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生活實例和問題情景。媽媽(阿姨)買書的情景......教學時,充分利用這些素材,結合開學初很多家長為孩子買書或老師為學生購書的實際情況,選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創(chuàng)設生動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數學問題“一共要付多少錢”,不用老師說,學生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列出“24×12”,接著探討計算方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
。1)24+24+......+24=288(12個24相加);
。2)12+12+......+12=288(24個12相加);
。3)24×4×3=288;
(4)24×2×6=288;
。5)3×12×8=288;
。6)4×6×12=288;
。7)24×10+24×2=288;
(8)20×12+4×12=288;
(9)30×12-6×12=288;
......
也有可能學生豎式計算:
3.在優(yōu)化組合中尋取最佳方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得的計算方法進行分類和歸納。從而得出:第一類是連加;第二類是連乘;第三類是拆數;第四類是豎式。然后對四類方法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第一類太麻煩,第二類連乘法但是有時候卻不能成型,第三類拆數能湊成整十數較好,但是如:41×23就很難湊成整十數,只有第四類用豎式最能解決問題,也最不受局限。然后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要計算,切實體會計算的意義和作用。進而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最終選擇第四類的第(5)個豎式。
4.在順藤摸瓜中注重算理滲透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比較難掌握,小學生在計算時,往往會產生一些失誤,教師要在學生“理不清”與“理還亂”中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只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積的位置寫錯;或出現(xiàn)相加錯誤。如果不及時糾正,學生就會產生不良的學習習慣。一定的學習行為重復多次,才會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教學中,時時對學生有明確的要求,處處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完成計算,并關注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的情感與興趣,就能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書寫整潔、仔細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fā)展,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5.在合作學習中提升評價內涵
《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惫P算是關于“如何做”的知識,特別應注重讓學生在嘗試、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本節(jié)筆算乘法教學,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怎樣算”的問題,讓學生親歷學習計算方法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運用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并相互評價。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學習,培養(yǎng)合作意識。接著,讓學生結合豎式討論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道理。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解決筆算遇到的新問題,探討運算規(guī)則。這樣的學習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認識,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弄清圖形的組合關系,利用割、補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2、通過實踐操作,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以及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合理地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弄清圖形的組合關系,準確判斷分割后圖形的尺寸。
教學準備:簡單圖形的紙片、剪刀、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課件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這是我們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現(xiàn)在要求它們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
2、標上相應尺寸。
師:求圖形的面積必須要有相應的尺寸,請看!課件出示:
師:現(xiàn)在能算了嗎?左右同學各口算一題。
生匯報: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4×4
=16(dm2)
[復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為求組合圖形的面積作鋪墊,同時讓學生體會求圖形的面積必須知道相應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合二為一
課件出示:
師:這個圖形是由我們學過的圖形組合而成的,這樣的圖形叫組合圖形。(出示部分課題:組合圖形)
2、課件出示一些組合圖形。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的特點后,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說它們是由哪些圖形組合而成的,然后匯報。
圖①
圖②
圖③
學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師根據學生匯報后小結。
3.小結:①組合圖形的組合關系,可以是幾個圖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幾個圖形的“差”(一般用“補”的方法)。②圖形的組合關系,由于觀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組合關系。
[這一層次設計,讓學生弄清圖形的組合關系,學會一般的“割”“補”方法,為后一層次找相應尺寸,計算面積作鋪墊。]
4、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
。1)師:剛才,我們嘗試著弄請組合圖形的組合關系,下面我們來探究求組合
圖形的面積。(將課題補充完整)組合圖形的面積 課件出示:
瞧!這是小胖家小區(qū)游樂場的平面圖,它有多大呢?我們和小胖一起來算一算。你們桌上都有一張按比例縮小的游樂場平面圖,想一想該怎么算,小組里可以討論討論。
(2)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并匯報
師:(學生若出現(xiàn)第三種割法教師應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簡單圖形個數越多,計算時的步驟就越多,反而顯得麻煩。因此在進行分割的時候,分成兩個簡單圖形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分成三個簡單圖形去解決。
*第五種
移:S=長×寬 用移的方法,移過去邊和邊拼合部分必須數據
=(8+2)×3 相等。也就是說通過“移”的方法能將原來的
=10×3 圖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簡單圖形。
=30(m2)
* 第六種
分割成5塊長為3cm,寬為2cm的長方形。
3×2×5
=6×5
=30(m2)
。ǖ谖、第六種可視班級情況進行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3)小結:
、偾蠼M合圖形面積的基本方法是通過“割”、“補”、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來計算,先割后加,先補后減。
、诜指畹膱D形盡量要少。
、畚覀儫o論用“割”或“補”的方法,關鍵必須找到相應的尺寸。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求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此環(huán)節(jié)關鍵引導學生合理進行“割”或“補”,必須找到相應的尺寸,計算各個簡單圖形的面積。]
三、及時練習
1、課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圖:
小胖想在他家客廳鋪木地板,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單位:米)選你喜歡的方法算。
2、課件出示花園放大圖:小胖想把花園布置成一個陽光休閑區(qū),請問需要鋪多少面積的草地?(單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補方法,同時也可引導學生分割成3個同樣的長為6m,寬為2m的小長方形。]
[讓學生體會到雖然3個被挖去的圖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積是相同的,從中滲透“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
四、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五、作業(yè)設計
求下面組合圖形的面積
六、教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課本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會用畫圖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分析、歸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從條件想起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將本課學習的策略內化成自己解決問題解決的策略,會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在上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在解決問題時,可以應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師:大家體會到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那么,這節(jié)課再學習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互動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頁例2,觀察情景圖,讓學生找一找圖中有用的信息。
學生討論情境圖中的條件和問題。
三個已知條件:
(1)綠花有12朵。
(2)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倍。
(3)紅花比黃花多7朵。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你打算怎樣解答?在小組內討論后指名回答。
2.分析問題。
要求紅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據前兩個已知條件求出黃花有多少朵,求出黃花的朵數,就能求出紅花的朵數了。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圖中填一填。
根據線段圖所示,可以很容易解決“紅花有多少朵”這一問題了。
3.解決問題。讓學生列式,想一想怎樣算,指名板演。
(1)黃花朵數:12×2=24(朵)
(2)紅花朵數:24+7=31(朵)
答:紅花有31朵。
4、教學“想一想”。
出示問題:如果“紅花比黃花少7朵”,應該怎樣解答?
談話: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自己是怎樣分析數量關系的,再解答。
學生小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學生的討論結果,集體訂正,說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較、小結。
談話:剛才的兩個問題,都是從條件想起,再解答問題的。這兩題的解答過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小結:
(1)都是根據前兩個已知條件,先求出黃花有多少朵。
。2)有一個已知條件不同,求紅花朵數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頁例2,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線段圖,小組交流,根據已知條件提出不同問題,并說說怎樣解答。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2題。
從條件想起,用的時間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時間多代表跑得慢。
小組交流,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讀題,提問根據條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先求杜鵑花和茶花的總盆數,再求這個總盆數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數。
學生解答,集體訂正。
4、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讀題。
提問:我們可以怎樣分析數量關系?從條件想起,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獨立列式,說說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訂正,教師評價。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用畫圖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黃花朵數:12×2=24(朵)
紅花朵數:24+7=31(朵)
答:紅花有31朵。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也可以用畫圖的策略解決。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畫圖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運用畫圖的策略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例6、練一練和練習八第5-9題。
教學目標:進一步明確倍數關系兩種應用題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兩種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思路,并學會解答,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睌[一擺,說一說。
。1)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擺幾個?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先擺一擺,再說一說。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出示圖形:
○○○○
△△△△△△△△△△△△
2.找朋友。
35是7的幾倍?5個7是多少?
7的5倍是多少?35里面有幾個7?
二、教學新知。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倍數應用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倍數關系應用題。
2.教學例6第1題。
。1)出示第1題。
。2)學生讀題。
。3)指名說“白兔有4只,黑兔的只數是白兔的2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討論:求黑兔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
。5)你會列式計算嗎?
。6)小結:這道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3.教學例6第2題。
(1)把第1題求出的“黑兔8只”改成條件,把第二個條件改成問題,可以成為一道怎樣的應用題?
。2)讀題。
。3)自己解答。
。4)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5)小結:這道題為什么用除法計算?
六、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集體讀題,弄清條件和問題。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練習八第6題。
指名說題意?诖鹚闶健
比較: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3.練習七第7題。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七、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八、課堂作業(yè)。
練習七第6、9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數學教案07-21
有關三年級的數學教案01-20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優(yōu)秀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0
三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30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01-09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教案02-28
三年級數學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