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八年級語文教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3-03-09 11:07:04 八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嘩、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脫殼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弄清課文是如何將內(nèi)容表達具體的,學會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難點:

  學習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嘩、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一肚子沒學問,

  開口閉口知道,

  瞧瞧這小家伙,

  實在真是驕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小動物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蟬的一篇課文。

  二、初讀

  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些什么,并邊讀邊圈生字,讀完課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復多讀幾遍直到熟練。

  檢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課文再讀課文,想想讀完課文后,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可提出來。

  三、精讀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2、生交流:(這一部分主要寫了蟬是我的鄰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蟬的天下。)

  3、那么蟬還有些怎樣的特點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四、學習生字

  1、本課有三個多音字,殼,嘩,調。注意字音!跋s、弱、震”是翹舌音,操是平舌音,騰是后鼻音。

  教學時,重點指導學生讀準這些字音。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歸類學習。

  3、全班交流。

  4、重點指導生字書寫:疊騰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具體學習蟬的特點,知道蟬是如何脫殼的,了解雄蟬喜歡唱歌的特點。

  2、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脫殼的過程。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生字。抽讀生字卡片。

  2、上節(jié)課同學們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蟬的天下,那么蟬又是如何脫殼,雄蟬喜愛演奏、蟬的視覺,聽覺分別有什么特點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

  二、精讀課文2—4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2—4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蟬是怎樣脫殼的?勾畫重點詞句,特別是動作的詞語。

  2、同桌討論交流蟬脫殼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蟬是怎樣脫殼的?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如:描寫蟬脫殼的動作的詞語“騰起、翻、倒掛、打開、伸直、翻、勾住、蛻”。

 。2)理解課文是如何將“蟬脫殼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種奇怪的體操!睂懢唧w的。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精讀課文5—10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5—10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描寫出了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勾畫重點詞句。

  2、同桌討論交流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

  3、全班交流。

 。1)蟬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

  (2)抓住蟬喜愛演奏,視覺靈敏,聽覺特殊這幾個特點,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語理解。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四、聯(lián)系實際

  1、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點

  1、文學常識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文學界的“維吉爾”。寫作背景本文選自《昆蟲的故事》。

  2、重點字詞

  喧囂(xiāo)蚋(ruì)臃腫(yōnɡ)鰭(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無動于衷(zhōnɡ)尋覓(mì跳蚤(zǎo)鈸(bó)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囂,吵鬧、喧嘩。

  罅隙:縫隙。騰躍:跳躍。

  開合自如:分開收攏不受阻礙。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3、文章主旨

  本文兩個部分主要介紹了蟬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蟬蛻皮的過程,描述了蟬產(chǎn)卵狀況以及蟬孵化成幼蟲時的生物習性,揭示了蟬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抒發(fā)對蟬經(jīng)過艱苦勞動才換來短暫歡樂的由衷贊嘆和同情。

  教學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爾《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癡,癡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yè)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脫殼這一節(jié),老師們之中都產(chǎn)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幾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xiàn)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爾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著學生去關注蟬脫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于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chǎn)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但蟬脫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像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么再現(xiàn)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設備,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在讀懂文章、理解情節(jié)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專制暴君的斗爭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間傳說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中俠客的人物形象

  難點:正確理解文章情節(jié)中的怪異成分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由《大鐵錘傳》導入新課

  2、新授《干將莫邪》

  (1)介紹作者、出處

  (2)讀課文,理清情節(jié)

  用兩個字概括文章情節(jié)――復仇

  思考問題:“仇”緣何而來?

  赤有沒有能夠親手復仇?為什么?

  最終赤復仇有沒有成功?如何成功?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

  思考問題:你最欣賞文中哪一個人物?為什么?

  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明確:主人公是文中最能夠凸現(xiàn)文章主題的人物。

  3、延伸閱讀《李寄斬蛇》

  (1)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jié)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問題:這篇文章里有沒有“俠”?如果有的話,是誰?為什么?

  4、總結

  兩篇文章中有些情節(ji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為什么這樣的故事能代代相傳?(明確:故事寄托著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5、課外作業(yè)

  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的《鑄劍》

  教后記:《干將莫邪》是一篇文言小說,我的設想是引導學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上下來,應該說基本完成了課前的教學設想。只是由于聽課的老師比較多,我和學生都有些緊張,使得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流暢,學生反應不如平時活躍,這也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經(jīng)驗的欠缺。就教學步驟而言,我的這節(jié)課仍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物作出一些鑒賞評價,那就更充分的體現(xiàn)了閱讀的三個層次

  《干將莫邪》復習資料

  一、文學常識

 、北疚墓(jié)選自《搜神記》,作者干寶,東晉(朝代)史學家,文學家(評價)。字令升,新蔡人。

 、病端焉裼洝废抵竟中≌f集,志怪小說是記述神奇怪異故事的文學體裁。

  ⒊魯迅的《鑄劍》是根據(jù)本文中的故事編寫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將(ɡānjiànɡ)莫邪(yé)重(chóng)身夫語(yù)妻曰使相(xiànɡ)之亡(wánɡ)去

  自刎(wěn)前仆(pū)后繼(倒下)湯鑊(huò)踔(chuō)躓(zhì)墮(duò)

  三、一詞多義

 、笔侨耆羯邮悄(是,判斷動詞)⒉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爛也(這,代詞)將子頭與劍來(你的)

  ⒊大王大怒(非常)⒋即于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長大)王怒,即殺之(立刻)

 、的巳昴顺(才)⒍當其妻重身當產(chǎn)(將)

  乃問其母(于是,就)當于湯鑊煮之(應當)

  此乃勇士頭也(上)

  四、古今異義

  ⒈于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即將古義:即,就;將,帶著今義:將要

  ⒉王即購之千金購古義:重賞捉拿今義:買

 、钞斢跍Z煮之湯古義:熱水,開水(赴湯蹈火,固若金湯)

  今義:煮東西的汁水(米湯,雞湯)

  五、閱讀理解

 、敝行乃枷

  本文記敘巧匠干將給楚王鑄成雌雄二劍后被楚王殺死,其子赤為父報仇的故事。不僅揭露了封建暴君殘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英雄行為。山中俠客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為他人復仇的豪俠氣概,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在反抗壓迫的斗爭中的團結友愛。書中情節(jié)雖似離奇荒誕,卻深刻地表現(xiàn)了暴君統(tǒng)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決心。

  ⒉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剛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的復仇精神,是個反抗壓迫的典型形象。

  俠客:具有俠肝義膽、見義勇為、重諾守信、沉著勇敢、以身殉義、自我犧牲的豪俠氣概。

  楚王:脾氣暴躁、兇殘野蠻、多疑之君。

 、臣毠(jié)描寫:如“踔出湯中、躓目大怒”這一細節(jié),突出赤對楚王的刻骨仇恨

  《干將莫邪》教學反思

  1、備課時,教師要明確本文是自讀課文,引導學生自讀為主。精心準備導學案,放手給學生自讀,他們就會天馬行空的想象問題,就有可能不在老師的課堂設計之內(nèi),所以教師備課,準備的內(nèi)容要相對的'寬一些,比如,關于俠客的故事,自己盡可能多準備,不要等到學生說了一個故事之后,自己反而如第一次聽一樣,這樣就會讓學生覺得老師知識面狹窄,有輕視老師,輕視課堂,打消學習積極性的可能;教師對文章字、詞的理解也需和重點講讀課文一樣透徹,比如這節(jié)課,學生就問道“南山”是不是“終南山”,“使相知”的“相”是不是“看中”的意思;

  2、課堂上,指導學生自讀之前,一定要和學生復習關于小說的學習要點:故事情節(jié)如何確定、分析人物形象從哪里下手、揣摩詞句的方法如何等,這樣就能引導學生利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新的課文。

  3、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品析過于淺顯,不夠深入,只停留在對表面表達的討論上,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沒有細細地感受到。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物作出一些鑒賞評價,就能讓學生理解得更詳盡,還能更快的悟出文章的語言內(nèi)涵。

  4、本節(jié)課拓展的內(nèi)容不夠。要將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拓展,老師可以用電腦給學生呈現(xiàn)2—3個文言志異故事,讓3—5個學生簡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5、課后練習,因沒有時間檢查,致使學生課后完成有敷衍的行為。以后再上此課,要把握好時間,難點練習題當堂解答。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fā)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并記憶。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yōu)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jīng)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xiàn)、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jīng)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fā)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fā)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shù)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布置課內(nèi)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nèi)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jù),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guī)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fā)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云”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云”;另外,斷句跟句法關系密切相聯(lián),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chǎn)生歧義或謬誤。最后,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guī)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nèi)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nèi)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后提出,容同學課后查閱有關文章資料,并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nèi)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huán)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qū)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于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qū)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tài)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了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系或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guī)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nèi)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復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nèi)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討論,才不會流于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xù)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后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nèi)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jié)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么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jié)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jié)的首句,結尾一節(jié)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貽余核舟一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tài)。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及其發(fā)展和意義;

  2、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探求科學的興趣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現(xiàn)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tǒng)一。

  教學重點:

  1、了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tài);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科學性。

  教學難點:

  1、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后"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2、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3、對克隆問題引發(fā)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西游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jīng)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二、感知課文,展開競賽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囊

  胚胎

  蟾蜍

  脊椎

  兩棲2.解釋下列詞語,并用詞造句。繁衍相安無事

  3.克隆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分別為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5.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計時閱讀,然后小組組長代表本組發(fā)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作總結發(fā)言,以歷時最短、概括較準確的小組為優(yōu)勝組。

  明確:1.náng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漸增多或增廣。相安無事:相處沒有沖突。

  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是它標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zhí)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tài)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边@一突破意味著它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能危害于人類。

  5.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四、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和科學性學生精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閱讀。多媒體顯示:

  1.文章四個部分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調換順序嗎?

  2.文章第一部分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4.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介紹多利的誕生過程,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學生思考,自主作答,明確:

  1.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fā)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逐層深入,步步推進。

  2.作者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作解釋和引用。舉例子:列舉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作解釋: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并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一根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說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時間順序。小標題“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顯示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便于勾勒克隆技術發(fā)展的脈絡。

  2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標志性詞語可供分析,如“‘多利’綿羊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先給……與此同時……手術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換核卵’一步一步發(fā)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師對學生交流的情況作評價,對不當之處應予以糾正。

  教師提示:關于第二部分的說明順序,應考慮如下一些內(nèi)容:第一節(jié)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一條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以此來看,關于“時間順序”的判斷是不準確的。

  那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呢?第一條線索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第二條線索體現(xiàn)了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體現(xiàn)了科學家們的追求精神,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四、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tài)度

  生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yǎng),經(jīng)過385天59代連續(xù)傳代培養(yǎng)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yǎng)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生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jīng)過80多天培養(yǎng)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

  生3:“經(jīng)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經(jīng)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

  選兩位同學談體會。

  五、學生自由問答、質疑、釋疑

  學生爭論的焦點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萍荚桨l(fā)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這段話該如何理解呢?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

  2.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

  3 3.科學發(fā)展也會引發(fā)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并完善現(xiàn)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又能適應科技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這將是現(xiàn)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面對的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完善自己的觀點看法。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后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wǎng)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

  2.完成同步練習。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夠準確、流暢生動地朗讀課文。

  2.理解文章大意,體會詩中感情。

  3. 寫作訓練,片斷練習。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

  教學媒體:

  錄音機

  教與學的方法:

  誦讀品味,點撥指導

  教學過程:

  一、新知導入,明確目標。

  今天我們學習《觀刈麥》,“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麥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書課題,作者)

  簡介作者:白居易——字樂天…… (見板書)

  明確目標。(見課前教學目標)

  二、學生自學,初步感知。

  1.請二至三名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正音。

  刈荷簞童稚餉田灼秉穗吏祿

  2.出示思考題,學生讀書。

  ?作者怎樣描繪割麥人勞動的情景?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們“不知熱”?并且還“惜”夏日長?

  ?拾麥者為什么去拾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請用一個字概括。

  ?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是怎樣想的?體現(xiàn)了什么情感

  三、學什探究,教師講解。

  1.教師明確: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勞動和農(nóng)民卻不知熱,他們珍惜這勞動的時光。作者真實的寫出了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這種特定環(huán)境中的變態(tài)心理。

  2.教師明確:一個“稅”道出了勞動人民的辛苦勞作卻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麥人即昨日的割麥人,今日的割麥人也有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人。強烈的諷刺意味盡在不言之中。

  教師明確:作者在深深的自責,暗自慚愧。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適生活。強烈的諷刺意味盡在不言之中。

  四、學生再讀課文,當堂訓練。

  以“你看:”描述割麥者或拾麥者勞動的場景。(一百字以內(nèi))

  五、總結擴展。

  這首詩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農(nóng)民的生活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做了對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謂用心良苦。想想我們伸張在新中國,紅旗下,黨中央國務院,在三減輕農(nóng)們的負擔,我們這些農(nóng)家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去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時光,好好學習。

  六、布置作業(yè)

  《觀刈麥》詩歌鑒賞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nóng)忙季節(jié)。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jīng)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nóng)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nèi)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nóng)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tài)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顿u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chǎn)生的變態(tài)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nóng)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lián)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nóng)!保墒菂s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nóng)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fā)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觀刈麥》賞析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為《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h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huán)境氣氛!稗r(nóng)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fā)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nóng)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边@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里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里即指水壺。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惜:珍惜.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跋А弊衷谶@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chǎn),現(xiàn)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辦法呢?現(xiàn)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chǎn),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想象:現(xiàn)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秉:拿著。田家:這里指一個莊稼戶的產(chǎn)業(yè)。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xiàn)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xiàn)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chǎn)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xiàn)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是發(fā)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一、說教材

  《云海》是北師大版語文八年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比較·探究中的課文。本單元的課文以散文為主,寫的都是作家、詩人仰望蒼穹的所見所聞所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在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體會散文的典型寫法,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來體悟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操。

  《云!芬晃氖腔貞浶陨⑽,這是不同于前幾篇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突出特點是抓住景物進行形象而細致的描寫,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值得學生借鑒。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中,對散文的寫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夠初步把握鑒賞散文的基本著眼點,學習本文是,學生不難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但是對于作者對青年時代生活的懷念之情把握不準確,尤其難以理解作者于艱苦的歲月中獲得的寧靜心態(tài),抒發(fā)的寧靜難得的人生感悟。

  三、說教學目標

  在考慮散文的特點,尊重學生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我將本文的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課文,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

  2、學習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點進行形象而細致描繪的手法,品味其藝術魅力。(重點)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jù)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采取自讀圈畫法、合作探究法、適時點撥法,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根據(jù)以上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xiàn)以下的學法:

  (一)預習清障法,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利于提高聽課的效率,使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讀法,通過學生自己的個性閱讀和感悟,加深其對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學生不同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優(yōu)勢互補,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求。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及優(yōu)美的描寫日出的句子。

  2、積累古代詩人留下的描寫“日”的詩句。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靶蕾p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yōu)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義。

  3、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fā)自我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閱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板書課題)

  《云!吠骄毩

  【語言基礎知識】

  1、漂亮的書寫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請把下面這句話正確、規(guī)范、美觀地抄寫在方格內(nèi)。

  落日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纖纖( )醞釀( )( )顫抖( )模糊( )自省( )

  3、選字填空。

  驚___(賅駭) (震振)___撼(弧孤)___線

  懊___(誨悔)輝___(皇煌)山___(顛巔)

  4、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獨處自。

  適逢其時:

  回光返照:

  5、讀下面這段文字,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bì( )日,浩瀚無yín( )。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dǔ( )堅固的墻。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類,卻已經(jīng)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驕傲的代表。

  【語言表達訓練】

  6、《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文章寫了哪兩個地點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別有怎樣的反應?

  7、“偶爾有走錯路的一團云,慌慌張張一頭撞到山上!稗Z”地一下,胖乎乎的云變成暈頭暈腦的絲縷狀,隨后拖長了身體,又瘦又薄地從山頭上漫過。好不容易脫身出來,巨大的身軀已經(jīng)損失了許多,萬分懊悔地向遠方溜走!奔狱c的詞語什么表達作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重要詞匯。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3、把握文章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前準備:

  電子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 白板呈現(xiàn)父親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時播放崔京浩的《父親》,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說說歌曲和照片的主題。

  2、白板呈現(xiàn)油畫家羅立中的作品《父親》。

  3、白板呈現(xiàn)兒子坐在父親肩上放風箏的照片。

  4、導語:歌唱家用聲音演繹父愛; 畫家用色彩和線條描繪父愛;攝影師用鏡頭記錄父愛;文學家會用什么來表達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親的背影里去體驗父愛、觸摸父愛! 1、 欣賞油畫《父親》、父愛照片。

  2、 聽歌曲《父親》,進入情境。

  3、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體會情感。 通過欣賞油畫,播放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課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學習目標

  出示學習目標 了解學習目標。 做到有的放矢。

  三、檢查預習

  1、你了解朱自清嗎?

  2、這些字詞你會讀嗎?

  3、根據(jù)意思說出是哪個詞。

  4、指名學生說說他們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學生補充。

  5、學生讀,其他人幫助正音。

  6、學生說出對應的詞。 檢查預習并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文中幾次出現(xiàn)“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 “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

  2、 同學們有感情(舒緩、深沉)的'朗讀第六段,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并熟讀成誦。再讀課文,討論,明確答案。

  (1)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 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4、 有感情的朗讀。

  5、 熟讀成誦,互相試背。 讓學生理清全文的脈絡,幫助理解課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親讀《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揚州東關街仁峰豐里一所記錄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手不住的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發(fā)射出光彩。

  是兒子的文章感動了父親。請根據(jù)你對父愛的理解,仿寫下列句式,表達你對自己父親的敬意。

  1、 父愛如傘,為你遮風擋雨;父愛如雨,為你濯洗心靈;

  2、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學生練習寫作。 通過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課堂小結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抒情散文。文章追憶了八年前( )的情景,刻畫了一個( )形象,表達出真摯深沉的父子之情,抒發(fā)了作者對父親的( )之情。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 。 學生課后背誦。 讓學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一、單元內(nèi)容

  本單元所選用的課文全部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古往今來,人類有著許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鄉(xiāng)愛國是人類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蕭乾的《棗核》以“棗核”為線索,采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xiāng)的棗核試種,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課》通過最后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后所表現(xiàn)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閱讀這篇作品對我們學好祖國語言不無啟迪。

  劉敬智的《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一文,通過錢學森情愿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生活待遇,歷盡艱險回國的經(jīng)歷,寫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

  《古代詩歌四首》收錄了杜甫、杜牧、陸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體現(xiàn)了老杜憂國憂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抒寫了陸游的郁悶和理想,《過零丁洋》體現(xiàn)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過對晏子言行的刻畫,塑造了一位熱愛自己祖國的賢相的形象。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傾聽他們抒發(fā)的愛國主義心聲。

  2、感受作品中富有個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發(fā)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3、能根據(jù)文章中心選取材料,分清主次,寫作中做到詳略得當;

  4、記誦、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語句。

  5、能根據(jù)文意,使用正確的標點符號修改作文,養(yǎng)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6、能就本單元感興趣的問題確立主題進行專題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開展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活動,從中汲取愛國主義養(yǎng)分。

  三、教學課時安排(共14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課文《棗核》 (2課時)

  課文《最后一課》 (2課時)

  課文《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 (1課時)

  課文《古詩四首》 (1課時)

  課文《晏子使楚》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語文實踐活動 (1課時)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一、導入

  ( “伯樂相馬”的成語,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 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 ”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 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tǒng)治者,而且應 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 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 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 ”(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指馬)

 、趫(zhí)策臨之 (馬鞭子)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謂之間)

  3.其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它。馬)

 、谄湔鏌o馬邪? (句中語氣詞 )

 、燮湔娌恢R也。 (其實)

  4.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 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 者懷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壯 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nèi)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ò涯愕奶骄拷Y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資料鏈接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二、關于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一、班情分析

  本班現(xiàn)有在籍學生23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0人。在實施新課改中,教師熱心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綜合實踐能力,對推進新一輪教學改革積累了成功的經(jīng)驗。但是,部分學生對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適應。受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教師在實施教學中,仍然有重知識輕能力的現(xiàn)象,沒有進入課改規(guī)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xiàn)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于構建新的教材系統(tǒ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思想品德目標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識目標:

  了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了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nèi)容和的思路,了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yǎng)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nèi)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4、人文素質目標

  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tài),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四、教學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編輯者的意圖及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說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后勁,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網(wǎng)上學習的探索,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yǎng),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開發(fā)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nèi)外,溝通平行學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終身受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課時安排

  1課時

  《半截蠟燭》教案 A案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揭題,了解故事內(nèi)容

  1、導語:同學們,晏子的能言善辯,使我們體會到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板書:半截蠟燭),從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語言的機智巧妙。(學生齊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講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內(nèi)容。

 。1)學生默讀,了解故事內(nèi)容。

 。2)指名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1、過渡:同學們,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們一家與德軍的巧妙周旋中,你認為誰的貢獻最大?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

  2、學生自讀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間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貢獻的過程中引導感悟人物語言。

 。1)預設一:認為伯諾德大人貢獻最大。(因為當她看到德軍點燃蠟燭時,急忙取出油燈,還說這燈亮些,準備把蠟燭換下來,從這里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師: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說話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輕松自然、鎮(zhèn)定、不露馬腳)。誰來試著讀一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師:讀到這里,我們不禁感到伯諾德夫人多么機智勇敢,想演一演嗎?那你可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了,仔細揣摩一下她的動作、心理和表情。(學生準備──指名演。)

  老師做旁白,一名學生演。

  表演得怎么樣?同學們評價一下。(“急忙”取油燈,吹蠟燭,但是在德軍面前卻是非常從容的。)

  再演一次。學生讀伯諾德夫人的心理活動,教師旁白,學生演。評價。

 。2)預設二:杰克也有貢獻。(因為他想出了抱柴火這個辦法,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一定是他這種勇敢的做法感染、帶動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會勇敢地和德軍戰(zhàn)斗。)

  師:杰克的表現(xiàn)怎么樣,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交流:(從他說的話“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聰明,他這么說德軍不會懷疑他。從“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臺”看出他十分鎮(zhèn)定。)

  師:讓我們帶著鎮(zhèn)定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學生讀)

 。3)預設三:認為杰奎琳的貢獻最大。(因為是她將蠟燭拿走,保住了情報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聰明。她說“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還打了個懶懶的哈欠,讓人覺得她真的很困的樣子。杰奎琳選擇了司令官,而沒有選擇中尉,因為從上文看出兩個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說明她很聰明。她說“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這樣的話可以得到德軍司令的喜愛,就不會刁難她。說明她很機智。)

  師:你們覺得杰奎琳的話該怎樣讀呢?

  學生交流看法。(天真、純潔。)

  師:大家試著讀一讀。(自讀、指名讀、評讀、再讀。)

  師小結:保住情報站是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的結果,小女兒杰奎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師小結:是啊,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家庭,拯救一個國家。(電腦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局。)

  師:學完了課文,你想說什么?

  三、初步體會劇本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

  1、導語:跟你讀過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比較比較,這篇課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學生默讀思考。

  同桌同學交流著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內(nèi)容。對話之前一般有個括號,提示這個人說話時的動作或神情,或者說明他們當時正在干什么或當時的情景。)

  師:是啊,劇本就是通過人物對話和提示語來推進情節(jié),刻畫人物的。這樣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而且領略到人物語言的獨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劇本來讀一讀。(為學生推薦《日出》《雷雨》等經(jīng)典之作。)

  四、作業(yè)

  1、講述《半截蠟燭》的故事。

  2、小組合作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3、閱讀其他劇本,感悟人物語言。

  《半截蠟燭》教案 B案

  課前準備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的基本情況。

  2、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寫法上很特殊的課文──《半截蠟燭》,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說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于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并能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jīng)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說說讀劇本和讀課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從劇本里讀懂這個故事的?

  學生可能會有各種回答,教學重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覺和體驗,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不一定能明確的說出)讀劇本更要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具體的情景。

  三、深入閱讀,感受形象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保護半截蠟燭的?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2、想象體驗:半截蠟燭被點燃了,正在一點一點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國鬼子發(fā)現(xiàn),那會怎樣呢?

  想象的空間很大,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德國鬼子對伯諾德一家的迫害;

  (2)德國鬼子對地下活動的破壞等。

  對學生的想象要有引導,要求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4、在這樣的情況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嘗試朗讀“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

  5、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嘗試朗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

  6、自由組合成小組,嘗試表演這段故事。

  四、內(nèi)化形象,感悟語言

  1、閉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誰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腦中的這個人物形象,寫一寫。

  2、交流每個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說一說,你的印象來自于課文中的那些詞句,有感情的朗讀。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說說課文和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各有什么特點。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zhàn)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zhàn)爭中三大戰(zhàn)役的資料。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zhàn)爭中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戰(zhàn)況。這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fā),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zhàn)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zhàn)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nèi)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nèi)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nèi)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yǎng)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nèi)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nèi)外最新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nèi)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nèi)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zhàn)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相關作業(y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線索,把握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形象特征。

  2.理解文章中父親的四次“背影”,品味樸實無華卻飽含感情的語言 。

  3.感受父愛的偉大,學會關愛父母。

  教學重難點

  學習從平凡生活中擷取細節(jié)展現(xiàn)人物。體會平實的語句中蘊含的感情。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ㄒ唬⿲胄抡n

  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xiàn)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xiàn)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ǘ┏鍪灸繕

  1.反復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線索,把握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形象特征。

  2.理解文章中父親的四次“背影”,品味樸實無華卻飽含感情的語言 。

  3.感受父愛的偉大,學會關愛父母。

  過渡語:同學們,讓我們正確朗讀課文,勾畫文中重點的字詞,打好學習的基礎,然后根據(jù)自學指導,完成自學任務。

  二、先學

 。ㄒ唬┳詫W指導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jié)奏和感情)并思考以下問題:

  1.緊扣“四”字,解讀《背影》,試一下請找出:四次背影、四次流淚、四句父親的話。

  點撥:“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現(xiàn)四次,開頭設疑——點出背影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結尾思念——照應背影 。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反復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串一氣,渾然一體。

  四次淚,徐州見父——難過的淚 ;望父買橘——感動的淚 ;父子分手——惜別的淚 ;北京思父——傷心的淚!案腥诵恼撸群跚椤,從四次流淚中,讓我們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對父親深深的摯愛和他那顆水晶般透明的.心。

  父親對我的關愛的話主要也是四句。第一處: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這路!”這是父親在禍不單行,家境十分慘淡的處境下,強抑悲苦,反過來勸慰兒子,可見父親的體貼。第二處:“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父親當時急于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兒子有什么閃失,所以最后決定親自送兒子。第三處:“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备赣H把兒子送上了車,已經(jīng)照顧得無微不至了,可是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到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為兒子去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自己很明白,可是為了兒子,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去買橘子。第四處“我走了,里邊沒人”。父親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后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四句話中蘊涵父親多少對兒子的憐惜、體貼與依依不舍,樸實的語言中充滿著溢于言表的深摯感情,父親的那顆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2。分清段落層次,疏通文意。

  點撥:回家奔喪一喪事畢,赴南京,父子同行事雖忙,不放心,親自送行

  南京送別 看行李,揀座位,再三叮嚀

  穿鐵道,見背影,幾度落淚

  北京思父——持父信,見背影,淚光晶瑩

 。ǘ┳詫W檢測

  要求:在學案上完成自學檢測題目,書寫認真、規(guī)范,不能亂涂亂畫,一對一檢查并用紅筆糾錯。

  1.《背影》的作者是——,字——,江蘇揚州人!、詩人、學者、—— 。散文代表作品有《 》《 》《 》《 》等。

  2.初讀課文,詞暢句通 ,試著給下面劃橫線的字注音。

  交卸 奔喪 差使 狼藉 躊躇 迂腐

  頹唐 瑣屑 蹣跚 簌簌 擦拭 舉箸

 。ㄈ┪业囊苫

  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剛才的學習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來請大家?guī)椭鉀Q:

  三、后教

  過渡語: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初步理解文意了,那么接下來讓我們根據(jù)學案提示,再次速讀課文,10分鐘完成下列學習任務,先獨立思考,再組內(nèi)交流,準備展示。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請用波浪線劃出具體描寫“背影”的語句,思考: 第六段描寫父親背影時有哪些精彩之處?

  點撥:段落中的“定格描寫”;“連續(xù)動詞”描寫;“淚”的表“情”作用; 黑色與紅色; 父親的話語欣賞; 動詞的表現(xiàn)力;父親的外貌;兩次寫“背影”;父親買橘等。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xiàn)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tài),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xiàn)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xiàn)著作者內(nèi)心非常復雜的情意。

  2、請用著重點標出父親過鐵道買桔子的動詞,以“我認為--用的好,因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詞的妙處。

  點撥:言之成理即可。

  3。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從正面著筆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選取了對兒子來說再平常、再熟悉不過的“背影”為表現(xiàn)角度,為什么車站送行父親的背影竟使兒子感動得流淚?

  點撥:“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起到點題的作用。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令普天之下所有華夏兒女都感動的“背影”,摧人淚下,感人至深。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動外,還會有一絲的后悔或遺憾;因為二十歲的他當年并沒有很好地理解父愛,還有“暗笑他的迂”等不應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會有自責之意。 這是他平生以來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愛的真諦,第一次頓悟到了父愛的存在。 這是惜別的“背影”。朱自清在頓悟到父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理解父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即將分別格外依戀。

  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勞碌,謀事艱難,在他們心頭籠罩著一層不散的愁云。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所以更喚起人們的同情、嘆惋和共鳴。

  課后小結

  教師寄語:青春年少,我們也曾對摯愛我們的父親任性過,誤解過。請以 “爸爸,我想對您說” 為開頭給你的父親寫一篇短文,來表達你對他們的愛。課下整理成書信,寫給父親。

  課后習題

  請迅速完成下列題目,一對一檢查后迅速用紅筆糾錯。(兩個題目任選其一)

  1。有人說:“父愛象一張弓,折彎身軀蓄一生之勢把孩子射向遠方”。父愛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廣闊,如郁金香般含蓄。在你的人生經(jīng)歷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想一想,你有過哪些被父母感動的記憶?(150字左右)

  2。讀下面兩段歌詞,請寫一寫你對父親的理解。

 、傧胂肽谋秤,我感受了堅韌,撫摸您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不知不覺您鬢角露了白發(fā),不聲不響您眼角上添了皺紋。聽聽您的叮矚 ,我接過了自信 ;凝望您的目光 ,我看到了愛心 。有老有小您手里捧著笑聲 ,再苦再累您臉上掛著溫馨 。

 、谀鞘俏倚r侯,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yǎng)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shù)星斗。都說養(yǎng)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xiāng)流;都說養(yǎng)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輕歌一曲和淚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板書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學習鑒賞律詩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提高鑒賞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格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反復誦讀古詩,培養(yǎng)閱讀興趣,理解每首古詩的內(nèi)容及蘊含的情感。

  難點

  積蓄文化沉淀,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

  1、錄音機、范讀帶。(正字正音,感受詩詞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儀、膠片。(顯示內(nèi)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紹、背景資料、文體知識、精美插圖、相關詩詞等。)

  3、課件。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唐詩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代表性的象征,唐詩精神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擷取唐詩中的幾顆明珠,一睹唐詩的風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性簡傲,嗜酒,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shù),字數(shù),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

  1、律詩每首限定四聯(lián)八句,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五律規(guī)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guī)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

  3、每首中間兩聯(lián)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4、律詩還講究聲韻美,講究押韻,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韻,押平聲韻。還講究平仄。

  王績《野望》

  1、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朗讀節(jié)奏。

  東皋(gāo)。╞ó)暮徙(xǐ)倚犢(d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3、品析詩句。

 。1)試分析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

 、俚谝痪涞摹皷|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诒憩F(xiàn)了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它們寫景分別有什么特點?

  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

  (3)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lián)。

  頷聯(lián)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lián)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4)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

  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5)結合全詩內(nèi)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

  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

  (6)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美麗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卻讓詩人發(fā)出了“相顧無相識”的感慨,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1、用白描的手法寫景。頷聯(lián)頸聯(lián)中,詩人用白描手法,由遠到近,靜動相映,描繪出一幅山家秋晚圖。

  2、借景抒情。用美麗的秋景和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反襯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

  野望秋野圖蕭瑟衰敗正襯暮歸圖寧靜安詳反襯孤獨無依

  背誦王績《野望》,由律詩引出《黃鶴樓》的學習。

  崔顥《黃鶴樓》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度圃姟肥珍浽娝氖住

  1、聽讀,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再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讀邊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學生討論發(fā)言,老師引導,理解詩句含義。

  品讀,體味詩中的情感。

 。1)前兩聯(lián)由傳說寫起,有什么作用?

  從傳說寫到現(xiàn)實,由傳說的美好與現(xiàn)實的“空余”尋常江樓構成強烈的反差,詩人的悵然若失的情緒表露出來。

  (2)詩的頷聯(lián)寫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黃鶴一去”把讀者的視野引向茫茫遠方;“白云千載”又讓人聯(lián)想到上下幾千年的風云變幻。只兩句詩,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創(chuàng)設出一種蒼茫開闊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xiāng)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

 。3)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詩句描繪出站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的景象,蔥蘢茂盛而富有生機:晴空萬里,遠望漢陽,一棵棵樹木清晰可數(shù);鸚鵡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蔥綠。這段寫景,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fā)詩人的鄉(xiāng)愁設置了鋪墊。

 。4)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xiāng),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xiāng)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xiāng)愁,問鄉(xiāng)鄉(xiāng)不語,思鄉(xiāng)不見鄉(xiāng)。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xiāng)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xiàn)纏綿的鄉(xiāng)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nèi)展畫,畫外余音。

  1、意境開闊、氣魄宏大。詩的開頭從黃鶴樓美麗的傳說寫起,仙人、黃鶴引發(fā)人們美好的聯(lián)想。寫到“黃鶴一去”,寫到“白云千載”,意境開闊,引人遐思。

  2、風景如畫,情真意切。詩的頸聯(lián)描繪了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處所見到的空明悠遠的畫面,融情于景,眼前景雖美,何處是鄉(xiāng)關?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xiāng)愁。

  黃鶴樓首聯(lián)引傳說頷聯(lián)發(fā)感慨以景襯情思鄉(xiāng)思親頸聯(lián)繪美景情景交融尾聯(lián)抒鄉(xiāng)情

  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fā)兵攻打唐朝附屬小國小勃律。737年,節(jié)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軍。王維奉命出塞犒賞三軍,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初讀,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感知詩的內(nèi)容。

  (1)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

  首聯(lián):以簡練的筆墨敘寫此次出使的經(jīng)歷。

  頷聯(lián):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作者幽微難言的內(nèi)心情感。

  頸聯(lián):千古名句,描繪塞外蒼涼壯觀的景象。

  尾聯(lián):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保衛(wèi)家國的決心,表達詩人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2)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首聯(lián)的“單”字可見其孤獨寂寞,頷聯(lián)兩個比喻,表達詩人的激憤和抑郁,頸聯(lián)描寫塞外壯觀美景,贊嘆之情溢于言表,尾聯(lián)借典故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贊美之情。

 。1)頷聯(lián)中“征蓬”“歸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飛的大雁。詩人雖然是奉使出塞,卻有漂泊無依之感,暗寫詩人被排擠出京的激憤和抑郁之情。

  (2)品讀詩的頸聯(liá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繪了塞外雄偉壯觀的景象。詩人選取“大漠”“烽煙”“長河”“夕陽”這些意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色彩鮮明。且“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雖景物不多,但層次豐富。這兩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wèi)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chǎn)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詩中有畫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畫中有情贊嘆贊美

  1、背誦學過的三首唐詩。

  2、說說每首詩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李白《渡荊門送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詩豪邁奔放、飄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學生聽讀,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寫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的景色及感受。

 。2)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故鄉(xiāng)的依依不舍,出蜀游歷的滿腔豪情。

  品讀詩句,體味內(nèi)涵。

  (1)首聯(lián)寫了什么內(nèi)容?

  首聯(lián)敘事,交代行蹤。作者從蜀地出來,經(jīng)過荊門來到楚地。

 。2)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泵枥L了船過荊門后長江兩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漸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長江沖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一個“隨”字生動的將山與平原的位置的變化展現(xiàn)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表現(xiàn)出長江奔騰洶涌的氣勢。這聯(lián)詩,景中蘊藏著詩人初出四川時的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

  (3)詩的頸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景?蘊含詩人怎樣的心情?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詩句借助瑰麗的想象,生動的比喻,描繪出船行出三峽后江面平靜,寬廣無邊的綺麗景象。詩人借天鏡“飛”、海樓“結”,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

 。1)全詩意境高遠,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詩的頸聯(lián)寫到“飛天鏡”“結海樓”,借助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江面上平靜無波,云霧彌漫的景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2)用詞精煉傳神!半S”“入”等動詞的運用,都很凝練傳神,富有表現(xiàn)力。

 。3)襯托手法。頸聯(lián)中,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之平靜無波;云彩變換構成海市蜃樓反襯江岸之遼闊。

  這首詩描繪了出蜀經(jīng)荊門至楚地過程中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時的喜悅之情。

  渡荊門送別動景隨入渡荊門之景靜景飛天鏡結海樓送別之情依依不舍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朗讀

 、侔盐赵姼韫(jié)奏自讀—范讀(配樂朗誦)—試讀—齊讀

 、诎盐赵姼韪星榉蹲x(配樂朗誦)—學讀—齊讀—賽讀

  品味詩句,把握內(nèi)容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里看出來的?

  早春。從春潮、早鶯爭暖樹、新燕筑窩、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致?通過哪句話看出?

  騎馬。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

  (3)詩人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后湖東的白堤。

  (4)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聯(lián)?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著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著銜泥筑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tài)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5)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呢?(品讀末兩句)

  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里綠柳成蔭,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6)全詩描寫了西湖早春清新優(yōu)美、生機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間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西湖的喜愛,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詩人描寫了西湖早春鶯飛燕舞、花亂草淺、柳樹成蔭的美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1)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全詩以游蹤為線索描寫西湖美景。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最后到湖東的白堤,使整首詩結構嚴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詩中描寫了西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在寫景中寄寓作者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錢塘湖春行(早)鶯(新)燕(亂)花(淺)草初春之景贊賞西湖、熱愛自然

  本課的五首詩都是唐代律詩,格律工整,情感真摯,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梢赃@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出發(fā),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fā)展。”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每首詩題眼設問,初步感知詩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找、畫、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詩人的情懷。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并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nèi)部,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25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2-07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8-27

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教案12-29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16

八年級上冊語文優(yōu)秀教案09-25

語文上冊教案01-17

語文上冊教案03-05

【熱】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2-01

中學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