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時間:2024-08-03 22:54:43 賽賽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選2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選20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緯線、經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xiàn)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緯度及經緯網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緯網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生了疑問,很多現(xiàn)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

  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發(fā)言,教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huán)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wèi)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xiàn)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wèi)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擅總學習小組發(fā)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么是地球儀?

  2.畫略圖,并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根據(jù)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并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為北,指向南極方向為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并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實體的不同表現(xiàn)在:

 、俚厍騼x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

 、诘厍騼x上的能使之繞著轉動的地軸,以及繪制的經緯網和經緯度,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

 、鄣厍騼x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第一節(jié)課,同學們不僅明確了人類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對它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認識了“地球儀”這樣一位“新朋友”,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學習地理。

  根據(jù)板書設計師生共同復述本節(jié)知識要點,并概括為“一球三數(shù)”“一軸二極”。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活動與探究

  1.隨著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利用生活體驗、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等渠道,找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證據(jù)。

  3.美國的孟席斯經過14年悉心考證,得出一個驚世結論: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環(huán)球航行的也不是麥哲倫,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的壯舉,將世界環(huán)球航行的歷史又往前推進100多年。請收集這一新觀點的有關資料。

  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同學們,生活離不開地理。比如我們要了解某個國家的首都在哪里?某兩個風景區(qū)的位置是什么關系?某個地區(qū)的范圍有多大?如何才能從地球儀或地圖上查找表述這些地理信息呢?這就離不開經緯線、經緯度的知識。因此,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方法2出示地球儀,讓學生指出一軸兩極。然后設問:地球儀表面還有這些弧線及其標注的度數(shù),它們分別叫什么名稱呢?作用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們。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學或研討表格(見板書設計)。能保證每4~5名學生有一個地球儀,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學校,可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對于多數(shù)學生沒有地球儀做保證的班級,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利用地球儀、經緯儀,結合多媒體畫面,組織學生邊提問啟發(fā),邊引導觀察,邊討論填表,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多媒體畫面11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緯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1“地球儀上的緯線”,課本P6圖1.9“基多赤道紀念碑”)

  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啟發(fā)研討

  1.什么叫緯線?緯線是圓還是半圓?

  2.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最長的緯線是哪一條?(說明基多赤道紀念碑)緯線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儀上能畫多少條緯線?

  5.什么叫緯度?

  6.零度緯線是哪一條?

  7.緯度從赤道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律?(指導學生做填圖練習)

  8.緯度相同的緯線有幾條?怎樣區(qū)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緯線?

  9.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最大值出現(xiàn)在哪個地區(qū)?(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南北極點和緯度值)

  10.請按圖說出低、中、高緯度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并根據(jù)自己學校所在地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帶。(也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qū)域的國家各一個)

  多媒體畫面12圖略(課本P7圖1.12“南北半球的劃分”)

  讀圖分析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思考下列問題:

  1.赤道把地球分為哪兩半球?(學生觀察回答后,并指導學生描畫此緯線,填寫南北半球的名稱)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3.在地球儀上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纯催@幾條緯線所經之處,有沒有自己聽說過的地名。(強調這是幾條重要緯線,讓學生記住)

  承轉過渡通過研討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還需要學習經線和經度的知識。

  多媒體畫面13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經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0“地球儀上的經線”,課本P6圖1.8“格林尼治0°經線”)

  讀圖思考,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經線?

  2.經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3.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為主,并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志)

  4.經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shù)的經線有幾條?如何區(qū)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經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線圈,比較哪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shù)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畫面14圖略(課本P7圖1.13“東西半球的劃分”)

  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強調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后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畫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后能回到出發(fā)地嗎?為什么?(能,緯線成圓)沿經線呢?(不能,經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

  3.根據(jù)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緯度數(shù)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

  評價點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問答交流,教師評價后重點點撥第3題,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為便于學生記住其變化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矍楦、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壑R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xiàn)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tài)。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壑v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shù)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fā),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雖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guī)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huán)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yè)區(qū)或工業(yè)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yè)中心分布圖、政區(qū)圖、軍事地圖等。

 、诟鶕(jù)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jù)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xiàn)象的地圖。

 、垭S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xiàn),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xiàn)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芨鶕(jù)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yǎng)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谧x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巯牒驼f——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yōu)椤盎顖D”。

 、茏兒彤嫛兪侵冈诘貓D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xiàn)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xiàn)象)、繁化簡、圖配文、創(chuàng)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jù)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yǎng)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作業(yè)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xiàn)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2)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2、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及積極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學難點

  1、認識七大洲輪廓及位置的確定。

  2、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究問題的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教學方法

  活動探索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從海陸分布的角度來看,這一稱呼是否正確呢?

  活動一:

  下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半球,平分幾次之后,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過渡并提出問題:所以,從海陸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們生活的星球應叫什么?(水球),我們的先人為何叫地球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后,小組內討論。

  小結:

  由于古人缺少對地球面貌的整體認識,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所以才稱作“地球”,既然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地球了,也沒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對于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所把握,絕不能習慣成自然。

  活動二:

  通過上述活動,我們已經了解了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它們所占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按自轉方向撥轉地球儀,閉上眼睛,用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我們看看每次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復幾次取平均值)

  小結并提出問題:

  通過上圖,我們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結論,它們是均勻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地球儀,思考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有何不同?(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5,在該圖上隨意找出幾組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上述地理名稱的概念應該是什么?除了這些名稱以外,我們還經常聽說大洲一詞,它的含義是什么?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6及其閱讀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動。

  活動三:

  1、出示各大洲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布圖。

  2、請每小組同學選派代表逐一介紹其名稱、由來,面積排序,并用磁釘釘在底圖相應的位置上,同時說出相應位置的四大洋名稱及面積排序。

  訓練:

  通過觀察地球儀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相連的大洲及其分界線(亞-非)

  2、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北冰洋)

  3、被三個大洋圍繞的大洲?(北美、亞洲)

  4、被赤道穿過大陸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個洲圍繞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熱帶,又有溫帶,還有寒帶的大洲是?(亞洲、北美洲)

  7、練習一筆畫世界

  8、在世界簡圖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稱

  9、《同步訓練》練習題

  總結: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它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請同學們舉例說明陸地和海洋對我們人類的生存有何意義?作為地球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你覺得應該怎樣去做呢?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4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xiàn)實體驗出發(fā),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及分布規(guī)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jié)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xù)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jié)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xiàn)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xiàn)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fā)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shù)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 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W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guī)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 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shù)匾龑、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guī)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ú黄街,等溫線會發(fā)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qū)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jù)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shù)臍鉁貞撌?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guī)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jù)“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guī)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jié)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概況。

  2、區(qū)分大陸、島嶼、大洲三個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稱、面積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線。

  3、區(qū)分海、洋、海峽三個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稱、面積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標

  1、要求學生將復雜的地圖用幾何簡圖勾勒出來,培養(yǎng)學生處理知識化難易的能力。

  2、通過展開“大洋自述的演講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豐富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認識地球的海陸分布,體驗到人類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從中領悟愛護地球的思想。

  2、通過繪制簡圖、拼圖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七大洲與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況。

  教學難點

  1、查找各洲之間的分界線。

  2、理解赤道穿過的大洲與大陸。

  教學準備

  地球儀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地球儀)同學們看到一個什么物體在轉動?(地球)你發(fā)現(xiàn)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顏色?(藍色的海洋)本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分布。

  二、課前熱身

  師:原蘇聯(lián)宇航員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嘆地說:“人類把地球的名字取錯了,應該叫‘水球’!蹦隳芙忉屵@個說法嗎?

  生: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自學本節(jié)內容。

  (2)出示地球外貌圖后講述:我們通過觀察地球外貌圖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我們能用一個形容海洋與陸地的面積比嗎?(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陸面積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陸地占29%)

  2、四邊互動

  互動1:

  (1)地球上的陸地被系分割成六個大塊和無數(shù)小塊,其中面積較大的塊叫什么?(大陸)

  (2)面積較小的地塊叫什么?(島嶼)

  (3)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為幾個大洲?(七個大洲)

  互動2: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哪兩個大放的大陸連成一塊?把它們合稱什么?(亞、歐兩洲大陸連成一整塊,合稱為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魘一塊大陸。)

  互動3:

  誰能上前來拿著大陸的輪廓模型按面積大小排隊?(通過排隊活動讓學生掌握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

  互動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圖,每四個人為一小組,講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導:呈南北對稱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北美洲與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洲與大陸分別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極洲)

  明確:使學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準確識記各洲的位置。

  互動5:

  提示:要求學生四個人為一小組,全作繪制七大洲的幾何簡圖,然后選幾名代表將自己繪制的簡圖展示給其他同學看,檢查是否正確。再要求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然后要求學生將七大洲名稱填入簡圖中,最后教師提示正確的填法。

  明確:讓學生學會將復雜地圖化難為易,準確識記大洲的分布。

  互動6:

  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圖2-23,圖2-45,圖2-25,查閱各洲的分界線。

  明確: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接爾河、大高加索山脈;亞非: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互動7:

  師:你們發(fā)現(xiàn)大洲與大洲之間除了以運河、山脈等作為分界線外,還以什么為分界線?(海洋) 師: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峽?地球上有幾大洋?

  明確:洋又稱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一般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的面積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峽是溝通兩海域之間寬度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為四大洋。

  互動8:

  提示:學生說出四大洋的名稱,并在地圖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將全班同學生分成四大組,鈄每大組的學生分別改名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組合作進行“自述”的演講活動。

  點撥:太平洋最大最深,島嶼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屬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淺,緯度也最高。

  互動9:

  提示:每大組選一名代表領走自己所屬的輪廓模型,并按面積大小排隊。學生排隊后再按順序將自己的名稱寫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把大洋名稱填入勾勒的幾何圖中。

  明確:讓學生掌握大洋的面積大小順序并準確訓記相應的位置。

  四、達標反饋

  選十一名同學分別拿一張模型,拼成七大洲與四大洋的分布圖

  五、歸納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七大洲與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6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fā)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學習重點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區(qū)。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jù)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qū):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jù)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jù)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shù)取J澜绺鲊鵁o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

  發(fā)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fā)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fā)達國家,南表示發(fā)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fā)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fā)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lián)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fā)展的知識,重點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奧林匹克等。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7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fā)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漸發(fā)展。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水平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也有了一定基礎。另外,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再加上對生活的體驗,對天氣知識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認識。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難。

  【教學理念】

  1、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

  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2、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貼近生活實際的天氣現(xiàn)象實例為切入點,以科學探究學習活動為主線,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及團體合作意識,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學好地理大有用處,增強學習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3、構建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

  在教學手段上,借助比較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教學設備,為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chuàng)造適度的環(huán)境。

  【課程標準】

  1、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天氣的含義,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術語。

 。2)學會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初步了解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

 。3)學會運用形象記憶及應用記憶的方法識記地理知識。

 。4)在收看、分析天氣預報的活動中,培養(yǎng)地理思維能力。

 。5)通過活動,體會天氣變化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yǎng)實踐能力。

 。6)在小組游戲及學做播報員的活動中,培養(yǎng)分工協(xié)作、團體意識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借助多媒體設備,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認識天氣的特點,學會描述天氣;通過組織游戲、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熟悉常用天氣符號,認識衛(wèi)星云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認同地理學習在實際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2)學習對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以致用;通過對天氣預報制作過程的了解,感受科學精神的教育。

  2、重點和難點

  重點:

  ①學會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學會對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谕ㄟ^活動,了解天氣變化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技能。

  難點:

  ①分析天氣特征。

 、诶斫馓鞖庖,如風向風力符號的表示等。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用具】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啟發(fā)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xiàn)了“渾天說”。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guī)則的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書:

  大小:半徑: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作業(yè)設置】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shù)據(jù)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jù)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jù)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fā)

  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

  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

  巴西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

  巴西的位置

  導入新課:

  出示七年級上冊的“面積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請學生運用地圖回答:

  a各個國家分別位于那個大洲?

  b南美洲人口和面積居第一位的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播放亞馬孫河的錄象材料。

  1、亞馬孫河

  在圖8-51上找到亞馬孫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fā)源于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qū)

  在8-5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并觀察他的范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圖說出他的范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8-5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么氣候?此中氣候條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里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么類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僖龑W生觀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圍,并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趶木暥任恢煤偷匦蔚慕嵌确治霭臀鞲咴臍夂蛱攸c

 、坌〗Y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0

  知識點:

  (1)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

  (2)分清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

 。3)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4)能簡單地說出大洋與海的區(qū)別,記住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點

  能力目標:

  (1)能看懂簡單的地理統(tǒng)計圖,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統(tǒng)計圖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學會繪制簡單幾何圖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

  (2)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征和空間分布特征,能夠在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報告的撰寫能力的`培養(yǎng)。

  重點:

  海陸分布情況,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識記和相對位置的空間關系

  難點:

  學生空間感的建立

  關鍵點:

  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系及海陸分布。

  注意利用:

  地球儀、地圖冊、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知識點:

  1、了解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理解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

  3、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

  能力目標:培養(yǎng)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學習重點:

  1、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通過讀圖掌握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2、進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學習目標:逐步養(yǎng)成閱讀地圖的習慣。

  學習重點:

  1、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3、閱讀地圖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學難點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學情分析: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節(jié)課正是在此基礎上加強讀圖練習,強調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系。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看懂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天氣與人類活動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qū)別;識別常有的天氣符號,熟悉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難點:

  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元旦我沒一起去北京旅游,該怎樣穿著呢?(學生討論)

  你得出結論的依據(jù)是什么?(關注天氣和天氣預報)

  (教師板書課題:天氣和天氣預報)

  二、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活動”,閱讀教材上例舉的天氣預報,完成書上練習,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總結:陰晴、冷熱、風雨等。

  2、學生閱讀教材:比較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差異

  總結:天氣—時間短、變化快

  氣候—時間長、較穩(wěn)定

  練習:完成教材上活動,判斷四句唐詩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qū)別。

  3、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

  學生自讀教材相關部分,看誰最先總結出來。

  總結:探測信息——信息處理——預報系統(tǒng)——氣象服務

  同學們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氣預報員嗎?首先必須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4、引導學生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常見天氣符號圖,識記各種符號代表的意義。教師簡單指導學生:各種雨的`符號、雪的符號,特別講解風的符號、風向的識別、風力的識別

  5、識讀天氣預報圖

  學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動練習,教師抽查學生完成情況。

  教師示范:用語言敘述圖中北京市的天氣預報內容,學生敘述上海、重慶兩地的天氣預報內容,鼓勵學生爭當合格的天氣預報員。

  三、總結:

  1、天氣、氣候的區(qū)別

  2、熟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四、作業(yè)

  1、堅持看中央臺一套節(jié)目晚間天氣預報

  2、識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五、教學反思

  1、教學內容的反思: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過于簡單。

  2、教學方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調動不夠,特別是常見天氣符號部分,沒能引導學生當堂記憶。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2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各地區(qū)的氣候差異地;

  2、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地區(qū);

  3、了解影響氣候的幾個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學習重難點:

  1、世界主要氣候的類型及分布。

  2、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個別指導重點點拔。

  導學過程:

  1、請同學們結合前兩節(jié)學習的知識,能說出來“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2、天氣的特點是什么?氣候的特點是什么?

  3、課本p57的A、B、C三幅圖是描述哪些地區(qū)的氣候的?

  4、其中A、B兩幅圖中,都有“一年到頭”這幾個字,同學們想一想,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還是一般而言呢?

  5、人們描述天氣,關注的時間是一天,常用到氣溫、降水、風、云、霧等要素。從圖3.22的談論中看,人們描述氣候,關注的`時間是多長?一般只注意哪兩個要素?你們能用一句話概括當?shù)氐臍夂蛱攸c嗎?

  6、在前兩節(jié)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世界上氣溫和降水的地區(qū)差異很大,同學們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區(qū)溫度高,哪些地區(qū)溫度低?哪些地區(qū)降水量多,哪些地區(qū)降水量少?

  7、課本p58,看圖3.23能說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氣候類型。

  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對氣候有哪些影響?

  達標檢測:

  1、課本p58活動題2。

  2、課本p59—60活動題1、2、3、4。

  3、課本p61—62活動題2、3、4。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我采用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方法,得出影響氣侯的主要因素,由淺入深,易化難點。

  2、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來有困難,通過小組間的互助學習加深理解。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工業(yè)中心多;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qū)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3、教育目標:

  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工業(yè)中心多;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qū)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工業(yè)中心多;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yè)。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tǒng)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

  3、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fā)達的農牧業(yè)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yè)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yè)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書二、繁榮的旅游業(yè)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jié)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jié)

  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作業(yè):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4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是七年級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起首章,而本節(jié)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課設想通過多媒體和充分利用章首頁、設計動手探究活動來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計討論地球形狀的活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案例

  [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進入地理知識殿堂!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屏幕文字動畫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xiàn)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能用數(shù)據(jù)說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嗎?

  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的

  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石圓的,引申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同,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同學說的出,有的同學說不出來也沒關系,以后我們是要討論的;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只是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問題3:球體,這一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得的來源不同,盡情敘述,重在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jù)你觀察的現(xiàn)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jù)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再談談感想,引導他們明白下列道理: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確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認為是錯的,要相信科學;追求真理有時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4、地球衛(wèi)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shù)據(jù)說明,就要用到數(shù)學知識,根據(jù)同樣的計算方法可以計算地球的大小。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老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shù)據(jù),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

  板書設計

 。ㄒ唬┑厍虻男螤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大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5

  學習目標

  1.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guī)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了解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重、難點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guī)律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和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討論法、假設法、提問法。

  導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我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地球在運動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變慢或變快,即周期變長或變短,將會發(fā)生上面變化?

  2、完成地圖冊6頁第二題

  3、中秋節(jié),當我們在杭州西湖欣賞三潭印月的夜景時,美國紐約卻是艷陽高照。你能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

  三、解疑釋疑,拓展升華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參數(shù):

  赤道半徑:ae=6378136.49米

  極半徑: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徑: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轉時間:T=365.2422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溫度:t=-30~+45

  自轉周期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周期1恒星年

  黃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積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3482.525公里

  表面積510067866平方公里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6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偈箤W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

 、谑箤W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劾脠D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特點。

  能力目標:

 、偈箤W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

  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xiàn)象都同地球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地球上的季節(jié)變化。

  教具: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小型地球儀(學生可自帶)、手電筒(學生可自帶)、自制課件等。

  教學方法:

  自學法、講授法、演示法、讀圖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閱讀:學生一起朗讀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引入本課內容。

  演示: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自學:學生自學本課數(shù)分鐘。

  二、講授新課

  投影:地球自轉動畫

  提問: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

  投影: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

  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上,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演示:要求學生利用自帶地球儀、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并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提問: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并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講述: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出晝夜兩半球的范圍,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使地球不同地區(qū)產生了時刻差異。

  提問: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周期。

  投影:從地球公轉姿態(tài)動畫得出地球公轉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過動畫和圖片講解地軸和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過地球公轉動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陽直射動畫及太陽直射點移動動畫,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移動,利用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填寫二分二至日

  太陽直射點緯度

  南北半球獲得光熱狀況

  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問:第12頁活動2(通過動畫講解)。

  歸納由于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變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帶圖

  提問:

 、傥鍘У拿Q和范圍;

 、诟鲙冉邮芴栒丈淝闆r和氣候最明顯特征;

  ③我國大部分陸地位于五帶中哪一帶。

  [小結]學生小結本課所學內容。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點評:該教案項目齊全,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過程清楚,板書整潔,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楚,提問恰當,教師示范性強。教學過程略顯簡單。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7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圖表,使學生了解中東地區(qū)的戰(zhàn)略性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和出口情況。

  2.通過對中東地區(qū)戰(zhàn)爭頻繁的主要原因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圖片和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中東地區(qū)石油資源的未來趨勢展望,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通過對位置和石油資源給中東地區(qū)帶來的利和弊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客觀看待現(xiàn)實問題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1.中東的戰(zhàn)略性地理位置。

  2.中東地區(qū)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和出口,以及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學準備

  1.截取有關中東的影視材料。

  2.制作多媒體課件。

  3.將查找的相關資料打印,準備發(fā)給學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教師: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一個地區(qū)常常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這里是近一段時期關于這個地區(qū)的一些報道的標題,我們來看看都提到了哪些國家。

  展示課件:利用幻燈片列出幾個關于中東局勢報道的標題,并將相關的國家在地圖上一一顯示。

  教師:看來這個地區(qū)成為了世界的熱點,這個地區(qū)有一個專有的名字,你們知道人們通常把它稱為什么地區(qū)嗎?

  學生:中東地區(qū)。

  講授新課

  課件展示:顯示中東地區(qū)的地圖。

  教師: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中東”所包括的國家和地區(qū),請大家對照教材P3的“亞洲地理分區(qū)”圖,看看它和亞洲的哪個分區(qū)的范圍有類似之處?具體的區(qū)別是什么?□教學設計

  學生讀圖:中東和西亞的范圍類似。但它不包括西亞的阿富汗,同時多了一個非洲的埃及。中東包括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等國家和地區(qū)。

  教師解釋:為什么把這個地區(qū)叫做中東呢?“中東”這個名稱的來源是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教師提問:請注意看圖,圖上哪些國家是跨洲的?(土耳其、埃及)分別跨了哪兩個大洲?(土耳其跨亞洲和歐洲,埃及跨亞洲和非洲)

  教師轉承: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關于中東地區(qū)的錄像,在看的過程中請大家注意其中的細節(jié),過一會兒我會對其中的細節(jié)提問。

  播放錄像:“戰(zhàn)爭綜述”。

  教師提問:這段錄像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說明由于這里戰(zhàn)爭頻繁,所以成為了世界的焦點,并且受到美國等大國的關注。

  教師追問:錄像中提到了哪些戰(zhàn)爭?

  學生回答:兩伊戰(zhàn)爭、五次中東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巴以沖突等。

  教師轉承: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中東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

  播放錄像:關于兩次中東戰(zhàn)爭的介紹。

  教師提問:為什么中東的戰(zhàn)爭會有英國和法國插手?他們在爭奪什么?

  學生回答:蘇伊士運河。

  教師追問:為什么要爭奪蘇伊士運河?

  學生回答:因為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顯示圖片:中東地區(qū)圖,請學生讀圖。

  教師提問:你怎樣來描述中東地區(qū)的海陸位置。

  學生回答:位于亞洲西部、歐洲的東南、非洲的東北。(地跨三大洲)

  教師提問:這一地區(qū)有哪些主要水域?(“五!薄耙粸场)

  追問:這些水域當中,哪些是相通的?通過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過土耳其海峽相連,地中海和紅海通過蘇伊士運河相連,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相連)

  追問:除了內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還和外面的大洋相連?(地中海與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連)

  活動:請學生做教材P52“活動1”。

  教師轉承:看來,中東地區(qū)地跨三大洲,又通過“五海一灣”連接了兩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確很重要。其實,它在歷史上就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活動:請學生閱讀教師發(fā)的“材料一”(包括“絲綢之路”“阿拉伯數(shù)字的傳播”和“阿拉伯帝國的建立”),思考并討論:中東這樣的地理位置,曾經發(fā)揮過怎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略。(從經濟、文化、藝術以及軍事上都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小結:看來重要的地理位置確實給中東地區(qū)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轉折:剛才的錄像當中還提到了海灣戰(zhàn)爭,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場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

  播放錄像:關于海灣戰(zhàn)爭的介紹。

  教師提問:結合所發(fā)的“材料二”和錄像,想一想,美國插手中東問題的關鍵性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石油問題。

  活動:1.讀圖8.4,明確中東的石油分布狀況以及五個主要產油國。

  2.讀圖8.5,了解中東的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讀圖8.6,做教材P53“活動3”,通過活動復習前面所學的主要海洋、海峽和運河,同時了解石油運往的國家,并可以找到美國干涉海灣問題的主要原因。

  教師提問:航線A和航線B到達的目的地相同,為什么還要分兩條線?(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因為蘇伊士運河是人工開鑿的,它的吞吐量有限,一般只能通過20萬噸的油輪,而現(xiàn)在世界上的油輪大多在30萬噸以上,最大可達150萬噸,所以巨大的油輪只好繞道好望角。從圖上箭頭的粗細也可以看出兩條航線運量的大小。

  追問:那么走蘇伊士運河有什么好處?(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可以大大縮短航程,航線A比航線B短了9 000多千米的航程,時間縮短半個月。從波斯灣運石油到西歐,經過蘇伊士運河一年可往返9次,繞道好望角只能往返5次。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這些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中東的石油資源,以美國為首的這些國家在中東有著很大的利益可圖,因此它們要干涉中東的事務。

  教師提問:中東輸出的石油中,大部分是沿著這三條航線通過油輪運出的,讀圖8.4,想一想,其他的石油應該怎么輸出?(先利用石油管道將石油運送到地中海沿岸,再利用油輪來運)

  教師提問:中東因為石油而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qū)之一,但我們不能忽視:石油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也就是說,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據(jù)估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其他地區(qū)的石油儲量只夠開采15年,中東的石油儲量可采80年,中東地區(qū)必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問題。請同學們設想一下:中東沒有了石油,它的經濟該如何發(fā)展,人民的生活將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呢?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分析了中東地區(qū)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請大家注意,從我用的形容詞來看,這兩點都是這個地區(qū)發(fā)展經濟的優(yōu)勢條件,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這些優(yōu)勢條件在給它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麻煩,比如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由于這些優(yōu)勢而不斷在這個地區(qū)挑起一些爭端。因此,大家今后一定要客觀地看待一個地區(qū)的自然條件。

  教師結課:中東地區(qū)除了具有地區(qū)優(yōu)勢以外,也有阻礙其經濟發(fā)展的不利方面。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討論。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搜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jié)目、報刊雜志、圖書館的藏書,互聯(lián)網站等都傳遞著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并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后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搜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后提問:

  (1)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xù)發(fā)生地震?

  (2)為什么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qū)常發(fā)生水、旱災害?

  (3)為什么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么吐魯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為什么南極洲蘊藏著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guī)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lián)想等方法將有助于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里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huán)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游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閑、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后,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匯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制作等技能。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qū)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fā)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yè)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法國的地理位置,法國的氣候類型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狀況。過程與方法: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建立我國與法國的對比,從法國找到我國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重點難點

  重點:法國的自然條件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難點: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教學方法

  1、利用教學掛圖、投影片、CAI課件等,建立空間概念。

  2、設置恰當?shù)膶W生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

  3、設計適度的啟發(fā)性問題,讓新知識構建于已有知識之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明確目標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聞名于世的是哪個國家嗎?該國還有許多著名的藝術景觀,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更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發(fā)達的'經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進一步探討!

  二、小組學習,體驗目標

  學習任務(一)西歐大國

  1、法國的地理位置、輪廓。

  2、法國的地形地勢特征。

  3、法國的氣候。

  4、法國的工農業(yè)。

  學習任務(二)便利的交通

  1、法國交通便利,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習任務(三)文化與旅游

  1、法國有哪些旅游景點?

  五、基礎測試,檢測目標

  1.法國境內主要的地形是()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是()

  A.法國B.俄羅斯C.德國D.英國

  3.法國發(fā)電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A.水電B.火電C.核電D.地熱發(fā)電

  4.讀法國圖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法國地勢高低。

  (2)法國小麥生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地區(qū),這

  里屬于氣候。葡萄主要產區(qū)是,

  這里主要屬于氣候。

  (3)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是海峽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為什么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各地?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法國

  一、歐洲經濟大國

  1.概況:

  面積、人口、首都、地勢地形

  2.氣候與農業(yè)

  ①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谄咸丫茣充N世界

  3.工業(yè)發(fā)達,核電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國游客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

  2.旅游業(yè)成為經濟支柱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圍繞法國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展開,通過多媒體圖片的展示,使學生對法國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有比較直觀的了解。講述法國經濟時,重點突出了其工農業(yè)都很發(fā)達這一特點,并強調了農業(yè)與自然條件關系、工業(yè)發(fā)展特點和自然資源的關系。在講述首都巴黎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講講對巴黎有哪些認識,然后再通過圖片和影片的展示,來全面了解它在法國和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整個教學過程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原則,把研究性學習運用于地理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創(chuàng)造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潛能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通過學習也激發(fā)了對地理的興趣,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地理是真正的“學有所用”。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20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美國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yè)生產的布局和特點。

  3、美國的工業(yè)布局和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ǘ┠芰δ繕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yè)帶的分布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yè)分布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yè)區(qū)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ㄈ┣楦心繕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對環(huán)境的破壞,培養(yǎng)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發(fā)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ㄒ唬┙虒W重點

  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yè)生產特點、工業(yè)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ǘ╇y點

  1、揭示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ㄈ┙虒W突破

  1、利用地圖說明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說明美國的工、農業(yè)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

  、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4、利用數(shù)字等資料,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shù)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ㄒ唬┙處煖蕚

  世界政區(qū)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yè)帶(區(qū))圖、美國的工業(yè)區(qū)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ǘ⿲W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yè)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過程

 。ㄒ唬┮泼駠

  1.導人新課。

  導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通過美國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創(chuàng)設情景: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像(播放美國街頭游行隊伍錄像片段),看看在美國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ò追N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板書:移民國家

  2.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3.閱讀教材81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么種族的人口最多?

 。ò追N人占84%,最多;其次黑種人占13%;其他占3%。)

  4.閱讀教材81頁2題中印第安人、黑人和華人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對話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什么問題?對此談談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印第安人和華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國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政府總是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而自己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板書:種族歧視

  5.情景教學。

 。1)展示唐人街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展示華人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資料。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

 。ㄎ鞑块_發(fā),修筑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板書:華人的貢獻

  6.過渡:有眾多的中國人生活在美國,那么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其他自然環(huán)境與中國相比有哪些異同?

 。ǘ┺r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

  1.導語:要了解美國的農業(yè)狀況,首先來了解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其中決定氣候條件的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鄰國位置。(美國位于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p>

  3.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于什么位置?屬什么溫度帶?(阿拉斯加,位于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qū),屬熱帶。)

  4.展示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qū)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qū)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5.展示美國的氣候圖。

  引導:美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三面環(huán)海,對氣候影響非常大。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有哪些氣候類型?最主要的是哪種?(溫帶大陸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溫帶海洋氣候、高山氣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帶大陸氣候。)

  6.展示美國的地形圖。

  同學們,從圖上找出阿巴拉契亞山脈、洛杉磯、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勞倫斯河和五大湖。

  提問:美國的地形有什么特點?哪種地形面積最大?(美國的地形東西高,中間低,即西部為山地,中間為平原,東部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積最大,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

  7.引導。

  由緯度位置可以推測到光熱資源。

  由平原面積可以推測到耕地資源。

  由海陸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測出水資源。

  試按以上思路,分析、歸納美國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美國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緯30°~50°之間,光熱資源豐富。美國平原面積廣大,占全國總面積的—半;耕地面積廣大,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美國主體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水汽可以深達內陸,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為灌溉和航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8.過渡。

  美國作為農業(yè)大國,除了具有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以外,還有現(xiàn)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國現(xiàn)代化農業(yè)生產的圖片。

  展示材料2:美國從事農業(yè)的人口不到全國總人口的3%,卻耕種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國,一個農業(yè)勞動力可以養(yǎng)活76個人,比世界每個勞動力供養(yǎng)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問:以上資料說明了什么問題?(美國農業(yè)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實現(xiàn)了機械化,效率高,產量大。)

  板書:生產過程的機械化。

  9.美國農業(yè)在地區(qū)分布上具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地區(qū)生產專業(yè)化,形成了一些農業(yè)帶(區(qū))。好處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便于推廣農業(yè)技術。)

  板書:地區(qū)生產的專業(yè)化。

  10.展示“美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圖表。

  提問:美國有哪些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

  11.小結:美國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為農業(yè)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ㄈ┬〗Y

  通過閱讀圖表,查閱資料,合作討論,我們理解了美國的移民國情,了解了美國的位置范圍、農業(yè)生產中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專業(yè)、高效的生產特點,值得我們借鑒。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5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2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03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15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yōu))07-17

【實用】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6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yōu)]06-09

(通用)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8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