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第一課時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懂得有哪些因素對化學平衡有影響。理解濃度、壓強、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2)理解化學平衡移動原理。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從濃度、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總結(jié)出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培養(yǎng)和訓練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有關(guān)化學實驗的觀察和分析,提高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能力。
3.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是化學平衡移動原理。
[教學過程]
見ppt文件。
[課堂補充練習]
1.氙和氟單質(zhì)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條件下反應達到如下平衡:
Xe(氣)+2F2(氣)
下列措施中既能加快反應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
(A)升溫 (B)加壓 (C)減壓 (D)降溫
2.乙酸蒸氣能形成二聚分子:2CH3COOH(氣)
現(xiàn)欲測定乙酸的分子量,應采用的條件為( )。
(A)高溫 、低壓 (B)低溫、高壓 (C)低溫、低壓 (D)高溫、高壓
3.已知真空煉銣的原理如下:2RbCl+Mg = MgCl2+2Rb(氣)。
對于此反應的進行能給予正確解釋的是( )。
(A)銣的金屬活動性不如鎂強,鎂可置換出銣
(B)銣的沸點比鎂低,把銣蒸氣抽出時,平衡向右移
(C)銣的單質(zhì)狀態(tài)較化合態(tài)更穩(wěn)定
(D)MgCl2的熱穩(wěn)定性不如RbCl強
4.在可逆反應:A2(氣)+B(氣)
5.當下列反應達到平衡時保持溫度不變,向容器中通入Ar,化學平衡一定不移動的是( )
(A)PCl5(氣)
(C)2HI(氣)
6.下列事實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來解釋的是( )。
(A)向氫硫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S2-離子濃度會降低
(B)溫度不變時,敞口置于空氣中的飽和硝酸鉀溶液會有硝酸鉀晶體析出
(C)合成氨工業(yè)中使用較高的反應溫度有利于提高氨的產(chǎn)量
(D)酯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的程度較為完全
7.在碳酸鈣懸濁液中存在著如下平衡:CaCO3(固)
(A)加碳酸鈉溶液 (B)通入二氧化碳氣體
(C)加碳酸氫鈣溶液 (D)加氯水
8.二氧化碳與赤熱的焦炭的反應是吸熱反應。在密閉容器中當上述反應達到平衡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降低壓強,升高溫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動
(B)增加二氧化碳或者增加焦炭都能使平衡向右移動
(C)增大壓強,降低溫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動
(D)壓強變化對平衡沒有影響
9.我國某地生產(chǎn)的磷塊巖中有兩種形態(tài)的磷酸鈣:a態(tài)和b態(tài),前者在高溫時穩(wěn)定,且較易被植物根系的分泌物所分解和吸收,后者則相反。在下列幾種處理方法中,使磷塊巖肥效較高的做法是( )。
(A)粉碎后直接使用
(B)加熱至高溫(1200℃)后,用水冷卻,粉碎使用
(C)加熱至高溫(1200℃)后,自然冷卻,粉碎使用
(D)加熱至高溫(1200℃)后,自然冷卻,粉碎,并和草木灰混和后使用
10.在100℃時,將0.1mol的四氧化二氮氣體充入1L抽空的密閉容器中,隔一定時間對該容器內(nèi)的物質(zhì)進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時間(s)
濃度(mol·L-1)
0
20
40
60
80
100
c(N2O4)
0.100
c1
0.050
c3
a
b
c(NO2)
0.000
0.060
c2
0.120
0.120
0.120
試填空: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達到平衡時四氧化二氮的轉(zhuǎn)化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c2_______c3_____a______b(選填“>”、“<”、“=”)。
(2)20s時四氧化二氮的濃度c1=____________mol·L-1 ,在0s~20s內(nèi)四氧化二氮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___mol·(L·s)-1。
(3)若在相同情況下最初向該容器充入的是二氧化氮氣體,要達到上述同樣的平衡狀態(tài),二氧化氮的起始濃度是____________ mol·L-1。
1B,2A,3B,4AB,5C,6C,7BD,8A,9B。
10.(1)N2O4
(2)0.07,0.001500。
(3)0.200。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第一課時】相關(guān)文章: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第一課時08-17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第二課時)08-17
化學平衡(第二課時)08-17
條件的改變對水電離平衡的影響08-20
影響心理健康的氣象條件08-24
化學平衡08-17
簡論影響學生作業(yè)有效性的條件08-08
化學平衡的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