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
課文說明]
好文章,特別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細理,這篇課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閱讀并未感覺有什么特別之處,無非講了“志”“力”“物”的辨證關(guān)系——這個學生一讀就能理解?稍谖铱戳擞嘘P(guān)評論之后又讀,發(fā)現(xiàn)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傳后世,定有它特別高妙之處,這篇文章區(qū)區(qū)幾百字通過對一次游玩的簡單記述就為我們深刻透辟的闡述了怎樣成大事以及以怎樣的態(tài)度做學問的問題,前后呼應,詳略得當,記敘與議論完美結(jié)合,無一句無著落,沒有旁逸之枝,思維嚴密、清晰(無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純文學家思維一般沒有這樣嚴密清晰,很多時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讓學生領(lǐng)略到這一點,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zhí)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關(guān)于文體]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題目中有“記”不見的就是游記。)
[個性.教案]
《游褒禪山記》.教案
一、導語:
以前我們寫游記主要寫哪些內(nèi)容?
學生答:旅游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然后寫所見,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fā)對古代文明遺跡的贊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游記卻不是如此,它通過作者的親身游歷探險,發(fā)幽微之思,闡發(fā)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為我們闡發(fā)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然后通讀全文)
二、簡介作者并解題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 作者要游歷褒禪山,作者是怎樣介紹褒禪山的?好,我們先看第一段。
三、研讀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胺蛞云1种洹保ā冻啾谥畱(zhàn)》)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捌湮穆䴗纭!雹谖淖帧!蔼毱錇槲摹薄、③華美、有彩飾!吧崞湮能帯。(《公輸》)
C.“道”:①道路!坝斜偷馈。②說、講!昂慰蓜俚酪苍铡薄"鄣览。“傳道受業(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安咧灰云涞馈薄#ā恶R說》)。
D.“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詞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岸苊摺。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也”。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撸韵葒抑倍笏匠鹨病。)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通課文時。
2、然后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jù)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禪山,介紹褒禪山的由來引出慧空禪院,又引出要游華山洞,可寫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無,好象作者的閑筆,是不是因該刪去呢?
(如果學生答不出,先留下來到后面解疑)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引領(lǐng)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二)研讀第二段
1、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游洞后出來后的心情怎樣?“后悔”為什么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jié)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三)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jīng)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游甚眾)——后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jié)束記游(既其出……游之樂也”)
四、研讀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坝凇保@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xiàn)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嘆焉”承上啟下,進一步具體闡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說古人“古人之于……而無不在也” 作者為什么先說古之人?答曰:以古人為標準,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論更有說服力
3、然后作者寫一般人懼險遠“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所以他們就不能見到“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這讓我想到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從文中“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就為\"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做了注腳。
4、欲得非常之觀,就必須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說到有志無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還要有外物(有志與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兩個分句再次說明只要有志,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
“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總結(jié):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guān)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二)研讀第四節(jié)這一段有寫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guān)仆碑的描述相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寫這些仆碑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jié)論。
五、講析第五段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
【《游褒禪山記》..】相關(guān)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08-25
《游褒禪山記》的教學反思04-22
游褒禪山記高一語文教案01-15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 》教案10-29
讀《游褒禪山記》有感01-12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08-25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04-3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9篇09-11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9篇09-1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8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