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列傳》.示例之二.
教學目的
1 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高尚品格。
2 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不同于一般史傳文的寫法。
3 加深對若干實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史傳文的能力。
4 復習、拓展學生的有關秦以后的歷史散文的知識。
教學設想
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教這篇課文,遠不及教《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救趙》等課文那樣能使學生達到入迷的程度。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jié)取勝,而是以具有《離騷》那樣的文情筆意取勝,要學生領會這樣的文情筆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難度較大,特別也是較大的。但是仔細分析課文就可發(fā)現(xiàn),本文所具有的《離騷》那樣的文情筆意,所反映的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的幾處議論段節(jié);至于敘事部分,不但文筆平實,語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較小。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便利條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幾處議論段節(jié)的導讀上;記敘部分,只要在整體把握課文,理清課文脈絡時,疏通少許難句,略作點拔就夠了。要精心設計幾處議論段節(jié)的導讀,通過導讀,使學生不但掌握本課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而且能充分體會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種眷顧祖國、寧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潔品格的纏綿悱惻之情,回腸蕩氣之情。
本文詞語異解頗多。為了避免把時間過多地花在詞語詮釋上,應基本上以課本上的注釋為準,只在課本注釋明顯欠當,或涉及內(nèi)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適當介紹點別解。
本文是學生中學階段最后講讀的一篇秦以后的史傳文。教完以后,指導學生歸納、拓展一些秦以后史傳的有關知識,是為了給他們畢業(yè)后繼續(xù)升學,或就業(yè)后自學指點一點門徑。
本課用4課時教完。
課前布置如下預習:
1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適當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實詞表》和“思考和練習”中所提出的詞語和句式。
2 給課文劃分大段,并思考一個問題:本文的寫法和《廉頗藺相如列傳》、《信陵君救趙》等課文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預習情況,導入新課;說明本文是史傳文“變體”,宣布研讀方法;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nèi)容提綱。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做法:指名學生朗讀1、2兩個自然段,說說自己的段落劃分情況和本文寫法上的主要特點,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作如下導語: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招魂》等,我們曾讀過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從《涉江》里,我們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蠻荒之地,也仍在關心楚國的朝政,眷戀祖國,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jié)操,寧死也不與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兩千多年來曾經(jīng)影響我國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史記》中的《屈原列傳》,這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fā)點;它又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篇傳記就能體現(xiàn)這一特色,今天我們研讀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應充分注意這一特點。
二、說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
做法:仍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說說這篇史傳文與我學過的《廉藺列傳》、《信陵君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qū)別,為什么有這種區(qū)別,然后教師作如下點拔、提示。
關于中傳“變體”: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于敘事”,而是“以議論行敘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說它是“太史公變調(diào)”,即史傳中偶然出現(xiàn)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于司馬遷為了便于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里,而在于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跡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后,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只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跡,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么要采用“以議論行敘事”的“變調(diào)”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關于研讀方法:
根據(jù)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采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于記敘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后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后,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三、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nèi)容提綱。
做法: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跡,為重點研讀議論段作鋪墊。為了贏得教學速度,議論節(jié)段可暫時擺下。具體步驟是先與學生一 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解釋難句,理清行文思路,編出內(nèi)容納要。在這個過程中,應相機提些問題,但問與答都應力求簡明。
關于第一大段:
(一)難句解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讓學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謚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羋(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后文“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平不與!
——讓學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說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讓學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研究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chǎn)生的多余的詞語。
。ǘ┬形乃悸罚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讒見疏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可為。板書:
關于第二大段:
。ㄒ唬╇y句解釋: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讓學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幣委質”,課文注釋沒說清楚,“厚幣”,是指豐厚的禮物,“幣”,禮物!拔|”,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新主,“必先書名于策(竹簡),委死之質于君,然后為臣,示必死節(jié)也”!拔,呈獻;“質”通“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讓學生明確:要注意“因”是介詞,憑借;“用事者”、“臣”,均為“靳尚”的同位語;“于……鄭袖”是狀語后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說假話;設“詭辯”的主語是靳尚。據(jù)《史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ǘ┬形乃悸罚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屈原本人的事跡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于秦的史實,為什么?
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心懷王;頃襄王接受讒言,恕“遷”屈原。穿插這么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發(fā)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聵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終于自沉汨羅。板書:
關于三、四兩大段:
。ㄒ唬╇y句解釋:
“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淚羅以死。”
——讓學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但也有人解釋為“懷念長沙”。長沙
【《屈原列傳》.示例之二.】相關文章:
《屈原列傳》示例之一07-16
屈原列傳11-26
屈原列傳教學反思08-25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示例之二教案03-25
《屈原列傳》讀后感05-13
屈原列傳讀后感10-29
屈原列傳讀后感03-30
《屈原列傳》讀后感1000字08-16
《屈原列傳》讀后感3篇05-13
《屈原列傳》讀后感(3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