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
【內(nèi)容提要】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已遠不能適應現(xiàn)實需要,其修改勢在必行!缎姓V訟法》的修訂目標是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人權公約的承諾、滿足入世的要求及擴充行政訴訟的功能。在具體制度上,應從訴訟類型、受案范圍、審級制度、當事人制度、審理程序、庭審方式、審理標準、證據(jù)規(guī)則至判決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修改。此外,對《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還需要關注制度的外圍環(huán)境和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制定是我國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行政訴訟制度并非源自我國本土文化,而是對西方制度的移植,因此在《行政訴訟法》實施的十多年中,遭遇了比其他法律更為嚴重的問題。這里既有《行政訴訟法》條文之外的制度、文化原因;也有《行政訴訟法》自身規(guī)定的不足。隨著我國的入世,《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欠缺愈加突出,因此,對《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已勢在必行!缎姓V訟法》的修改是一龐大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研究論證。本文將從《行政訴訟法》修訂的目標、行政訴訟具體制度的完善以及《行政訴訟法》修訂要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
按照什么思路來修訂《行政訴訟法》,直接影響到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缎姓V訟法》的修訂目標既不能過于理想,也不能太遷就現(xiàn)實。目標過高,難于實現(xiàn);目標太低,將失去修訂的意義。我們認為,《行政訴訟法》的修訂至少要實現(xiàn)以下四個目標:
1.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存在許多問題。如受案范圍方面,不僅受案范圍過窄,而且法律規(guī)定不清晰!缎姓V訟法》第2條規(guī)定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訴性,但究竟何為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界定。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的司法解釋中拓展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但仍有許多模糊地方,如事實行為是否可訴,證明行為是否可訴,純程序性的行為是否可訴等,都不十分清楚。實踐中,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局限,導致大量行政爭議案件無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再如行政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審查標準,裁判制度等都有許多不足。另外,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僅限于對國家行政的監(jiān)督,而將其他的公共行政(注:公共行政是指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國家行政只是公共行政的基礎部分,此外,在我國還有大量的公共機構承擔公共管理的職能,如國立大學、行政組織、社區(qū)組織等。在我國,由于公共行政不發(fā)達,人們常把公共行政等同于國家行政,是對公共行政的片面理解。)排除在監(jiān)督之外,這一范圍的局限也值得人們檢討。
修訂《行政訴訟法》,就是要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不僅源于法律規(guī)定的不完善,還有許多法律條文之外的原因。但凡是通過立法能解決的,要盡可能在修訂法律條文時解決。
2.實現(xiàn)人權公約的承諾
中國簽署的兩個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注:中國于1997年10月27日簽署《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于1998年10月5日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guī)定締約國應保障個人的生命權、人身自由權、遷徙選擇住所權、自決權、工作權、受教育權等。而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主要限于對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的保護,行政訴訟對其他權利的保護有很大局限。有權利必有救濟,中國保障人權的措施應在司法救濟途徑中體現(xiàn),凡是法律法規(guī)和簽署的國際公約中規(guī)定的權利,都屬于行政訴訟的保護范圍。因此,《行政訴訟法》的修訂要盡可能符合人權公約的承諾。
3.滿足入世的要求
《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對司法審查制度的承諾與《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直接相關。其承諾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第一,受到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是指執(zhí)行涉及WTO事項的法律、法規(guī)、有普遍約束力的司法判決和行政決定的全部行政行為;第二,受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種類包括進出口許可證、審批和配額的獲得和發(fā)放,以及任何在WTO協(xié)定范圍內(nèi)的其他措施;第三,執(zhí)行知識產(chǎn)權協(xié)定和服務貿(mào)易總協(xié)定的行政行為也屬于司法審查的范圍;第四,審查程序應當包括給予當事人最后上訴至司法機構的機會,即司法最終原則;第五,受到被復審的任何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者企業(yè)有權提起上訴;第六,審查機構獨立于行政機關,且成員國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直接在WTO爭端解決機構尋求救濟。(注:參見《中國入世議定書》及于安《行政法是中國履行WTO義務的核心法律機制》,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我國政府承諾的以上六項內(nèi)容,影響行政訴訟以下幾方面具體制度的修正:第一,受案范圍。我國承諾的受案范圍包括部分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行為和貿(mào)易保護行為等。我國目前司法審查范圍遠遠小于承諾范圍。一些單行法律法規(guī)已相應作出擴大司法審查范圍的修改,(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第52條規(guī)定,對終裁;是否征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征收的決定;復審決定不服可以提起復議或訴訟!吨腥A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53條規(guī)定,對終裁;是否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稅、對新出口經(jīng)營者征稅的決定;復審不服,可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吨腥A人民共和國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第71條規(guī)定,對行政機關發(fā)放配額、關稅配額、許可證或自動許可證明的決定;對確定國營貿(mào)易企業(yè)或指定經(jīng)營企業(yè)資格的決定;或?qū)π姓幜P決定不服,可提起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53條規(guī)定,對國務院外經(jīng)貿(mào)主管部門作出的有關技術進出口的批準、許可、登記或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可提起復議或訴訟。)《行政訴訟法》也應擴大受案范圍。第二,原告資格。中國承諾的原告資格包括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企業(y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關于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是法律上有利害關系,包括行政行為指向的對象,以及通過《若干解釋》列舉了行政行為可能影響相對人權益的幾種情形。此種規(guī)定小于承諾的范圍,對此《行政訴訟法》應作出放寬原告資格的修改。第三,審查標準。WTO規(guī)則將司法審查稱為“上訴”或“復審”,意味著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不同于民事訴訟的初審[1]。法院在審查時要尊重行政機關的初次判斷,主要是法律審,事實問題的審查針對的是證據(jù)事實。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審查標準,實踐中法院照搬民事訴訟全面審查標準,既不能實現(xiàn)行政訴訟的功能,又不符合WTO規(guī)則!缎姓V訟法》的修改應當根據(jù)司法審查作為“上訴”審的性質(zhì),并結(jié)合我國現(xiàn)實國情規(guī)定審查標準。此外,為適應WTO規(guī)則的統(tǒng)一要求,一系列配套制度也要相應改革,如審判機關獨立原則就要求改革現(xiàn)行的審判組織,擺脫司法地方化的困境。
4.擴充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
行政訴訟制度不僅是保障相對人權利的救濟手段,還承擔著維護公法秩序的重要功能。通常情況下,當行政機關的行為侵犯特定相對人的利益時,受影響的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在有些情況下,行政機關的行為并不造成對特定相對人利益的損害,而是對一國的公法秩序和公共利益有不利影響。傳統(tǒng)的行政訴訟功能單一性把訴權僅賦予了受影響的特定相對人,使公共利益受損時缺少啟動主體,造成公共利益受損時無從救濟的局面。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制度功能單一不僅表現(xiàn)在公
益訴訟、監(jiān)督訴訟沒有確立,執(zhí)行訴訟(注: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整意義上的執(zhí)行訴訟,對生效行政行為的執(zhí)行是通過非訴的方式完成的。)也極不健全。因此,有必要將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從保障公民權利的單一性,擴充至不僅對相對人權利提供救濟,也維護公共利益,保障公法秩序的安定。而且,從法治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來看,將涉及公共利益納入司法的保護范圍是不可逆轉(zhuǎn)的世界潮流。修訂《行政訴訟法》,要在可行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擴充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
二、《行政訴訟法》具體制度的完善
在行政訴訟中,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與發(fā)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卣剐姓V訟類型
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的類型單一,限于對相對人的救濟。雖有撤銷、變更、履行、確認、賠償訴訟和非訴執(zhí)行等種類的劃分,但主要是以判決種類為依據(jù),并沒有超出對相對人救濟的范疇。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類型應以行政訴訟兩大功能為標準,除個人救濟訴訟外,還應增加公法秩序訴訟。
1.個人救濟訴訟
個人救濟訴訟是為個人及其延伸組織合法權益提供救濟的訴訟類型,其根據(jù)行政爭議的性質(zhì)、訴訟標的、法院的審理規(guī)則和方式等又可分為以下兩類:
(1)行政行為訴訟。這里僅指對行政行為(注:我國目前對行政行為的認識很不一致,這里的行政行為從狹義理解,僅指行政機關或公法機構單方面作出的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有法律效果的行為。不包括事實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也不包括行政合同行為。)不服引起的訴訟。其訴訟標的僅僅是單方行政行為,不包括民事權益或行政合同權益。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要嚴格遵循行政訴訟的特殊審理規(guī)則,舉證責任一般由被告承擔,且法院的司法權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根據(jù)訴訟請求的不同,行政行為訴訟可作如下細分:
第一,撤銷之訴。撤銷之訴指原告認為行政行為違法訴請法院撤銷的訴訟。撤銷之訴的標的應限定在直接對相對人權益進行處理的行為,不包括行政裁決等行為。
第二,變更之訴。變更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對行政行為予以變更的訴訟。變更之訴中,法院行使完全的審判權,可以直接改變原行政行為。我國的變更之訴應從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擴展至一切影響公民人身自由權及重大財產(chǎn)權的行為。
第三,履行之訴。履行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責令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訴訟。我國履行之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履行判決的明確程度,是僅要求履行義務還是明確如何履行義務。從保護相對人及節(jié)約司法資源考慮,法院應根據(jù)行政機關或其他公共機構在具體案件中享有自由裁量權的大小,規(guī)定履行的具體要求。
第四,確認之訴。確認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確認行為違法或無效的訴訟。確認之訴僅存在于行政行為無效,或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可撤銷或撤銷已無意義的情況。
第五,禁止令之訴。禁止令之訴是英國行政法中普通救濟訴訟中的令狀請求之一,主要用來阻止、禁止或停止行政機關某種違法的命令,也可用來阻止行政機關擬將越權的行為[2](P.237)。從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角度考慮,有必要增加禁止令之訴。
(2)非行政行為訴訟
非行政行為訴訟相對于行政行為訴訟而言,其訴訟標的并不在于行政行為,而是行政行為影響的民事權益或其他權益。法院在審理非行政行為訴訟時不必完全拘泥于行政訴訟特殊的審理規(guī)則,可部分適用行政訴訟的規(guī)則,部分適用民事訴訟的規(guī)則。非行政行為訴訟主要存在以下四類:
第一,當事人訴訟。當事人訴訟是日本行政訴訟中特有的訴訟類型,指關于確認或形成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處分或裁決的訴訟,是以該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作被告以及有關公法上法律關系的訴訟。[3](P.255)日本的當事人訴訟對我國解決行政裁決案件有借鑒意義。我國應增設當事人訴訟,以民事法律關系的另一方當事人為被告,裁決主體作為特殊身份的人參加訴訟。法院既要解決民事爭議,適用民事訴訟程序,也要一并解決裁決行為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行政合同訴訟。法院在審理行政合同案件時,對行政合同中公權力部分的審查要適用行政訴訟的特殊規(guī)則,如行政合同締結(jié)程序的合法性,行政機關單方面中止合同的理由等,但合同的履行等方面應適用民事訴訟的程序和規(guī)則。
第三,事實行為訴訟。事實行為雖然不直接改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對當事人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但事實行為違法也會侵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事實行為的合法性,也可納入法院的監(jiān)督范圍。對事實行為,主要適用確認判決。
第四,行政賠償訴訟。行政賠償訴訟的特點是適用對象廣泛,不僅包括行政行為侵權,還包括事實行為侵權。(注: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條已規(guī)定行政賠償?shù)姆秶ú糠质聦嵭袨椤#┬姓r償訴訟作為非行政行為訴訟的一種,在涉及賠償問題時也適用類似民事訴訟的程序。
2.公法秩序訴訟
這類訴訟的功能是保障公法秩序的安定。在我國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1)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的增設是維護公共利益和公法秩序的必然要求?紤]到我國公民訴權意識薄弱,公民個人不具有與行政機關抗衡的實力,公益訴訟的啟動主體應由檢察院代表國家提起行政公訴,在檢察院不作為的情形下,可由普通公民提起民眾訴訟。(注:民眾訴訟是日本行政訴訟的類型之一,指以選舉人資格或其他與自己無法律上利益關系資格提起,請求糾正國家或公共團體機關的違法行為的訴訟。)至于行業(yè)組織、利益團體能否成為公益訴訟的原告,需要進一步研究。
(2)執(zhí)行訴訟
我國的強制執(zhí)行權由法院和行政機關分享,且以申請法院執(zhí)行為原則,行政機關自行執(zhí)行為例外,在實踐中存在大量的非訴執(zhí)行案件——行政機關對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申請法院執(zhí)行。筆者認為應設立執(zhí)行訴訟,作為獨立的訴訟類型,專門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zhí)行生效行政行為的案件,法院對執(zhí)行訴訟案件進行實質(zhì)性審查,這既可避免法院地位不中立之嫌,又能很好地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二)擴大受案范圍
受案范圍過窄是《行政訴訟法》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學者們討論的重心。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需要擴大,這在學界和實務界已達成共識,問題在于作多大程度的擴展。從理想的角度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越寬,越有利于對相對人權利的保護,但受案范圍的設定必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如法院的能力,包括法院的地位、法官的素質(zhì)和權力,社會對法院的認可程度等;行政訴訟外其他救濟渠道的發(fā)達與否;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社會的需求;入世的承諾;判例法的作用和違憲審查制度的完備程度等。
綜合上述各種因素,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可擴展到部分抽象行政行為、部分內(nèi)部行政行為、事實行為、證明行為、部分純程序性的行為、公共機構的行為以及入世承諾中有關國際貿(mào)易方面的行為等。在規(guī)定方式上,可采用概括加排除的做法。除了應排除的行為不可訴外,原則上所有的行政行為都具有可訴性。
。ㄈ└母飳徏壷贫
我國的審級和審判組織設置不科學,一是一審法院級別過低,二是二審終審不盡合理,難以擺脫地方干預。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實行三審終審,幾乎所有的案件都能上訴至最高法院。我國兩審終審在實踐中造成審判質(zhì)量不高,再審案件比例大,是對司法權威的一種破壞。再者,行政案件涉及一國法律法規(guī)的統(tǒng)一適用,不宜由中級法院終審。因此
,我國行政訴訟也應采用三審終審制,并且第三審為法律審。
。ㄋ模┩晟飘斒氯酥贫
1.放寬原告資格
放寬原告資格已經(jīng)成為學者們的共識。對個人救濟訴訟而言,原告資格應從“法定權利之訴”發(fā)展到“利益之訴”,凡是受行政機關行為不利影響的人都賦予其原告資格。對公法秩序訴訟,其公益訴訟的原告可為檢察院以及有監(jiān)督利益的公民、行業(yè)組織或利益團體等。
關于原告的確認規(guī)則主要涉及當一個組織或該組織部分成員受行政機關行為侵害時,原告如何確定。在該組織的法定代表人不愿代表部分成員起訴時,應賦予受害成員自身原告資格。
2.簡化被告制度
國外行政訴訟被告制度多是出于訴訟便利,存在大量的形式被告,一般由作出行為的機關或官員作被告,無法確定時由行政主體作被告。(注:如美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704節(jié)規(guī)定司法審查的訴訟可對美國、對機關以機關的名稱、或者對有關的官員提起。)
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與行政機關對應,被告制度過于煩瑣,不利于相對人訴權的行使。筆者建議,我國的被告確認制度也可采取形式被告的作法,讓原告選擇由作出行為的機關或機構作被告,或由同級政府作被告;在被告無法確定的情況下,由同級政府作被告。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訴訟中確定被告的困難和無被告局面的出現(xiàn),而且行政機關行為的責任歸屬于同級政府,也便于強化政府對下設部門的監(jiān)督。
。ㄎ澹└母飳徖沓绦
行政案件不分復雜程度一律適用普通程序的做法,往往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并無法給予當事人及時迅速的救濟。因此,增設行政訴訟簡易程序十分必要!缎姓V訟法》的修改應當對不同案件的程序進行分流處理,對案情簡單、標的較小的行政訴訟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審理過程不必完全遵循普通程序的步驟,審限也應縮短。
在普通程序中,法院不分法律與事實、是否屬于訴訟請求范圍一律全面審查的做法也需要檢討。司法權作為消極中立的權力,不應主動審理訴訟請求之外的內(nèi)容;且訴訟的基本功能在于解決爭議,只要案件審理到可以裁判的程度即完成審理任務,不必將案件所有問題都由法院審查清楚。(注:如撤銷判決,只需滿足一個條件即可撤銷,不必將所有條件都審理清楚。)再者,為了便于法院集中、有效率的解決爭議,可以借鑒英美國家審前會議的做法,對案情簡單的案件可直接進入開庭審理,比較復雜、爭議較大的案件,在開庭前交換并固定證據(jù),形成爭點,雙方無爭議的事實法院不再審查,以便開庭時圍繞爭點集中審查。
和審理程序相關的是受理程序。行政案件在進入行政審判庭審理之前,須通過法院立案庭的審查,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法院才予受理。立案庭的審查直接涉及原告訴權的行使。由于實踐中起訴條件的規(guī)定模糊,許多概念在理論界仍爭論不休,難以判斷,(注:如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事實行為等概念,關系著現(xiàn)行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界限,但在理論和實踐中一直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和標準。)將如此復雜困難的問題交由法官自行判斷,難以確保判斷的公正。因此,增設簡易審理程序來審查起訴是十分必要的。原被告可以在法庭上就該案是否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等進行陳述和辯論,法院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和理由的基礎上判斷其是否應當受理,以便更公正的保護行政訴權的行使。
(六)轉(zhuǎn)變庭審方式
我國行政訴訟庭審職權主義色彩濃重,庭前進行實質(zhì)審查,開庭只是形式,這樣既加重法院負擔,又不利于突出被告對其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的特點,容易造成法院與被告一同審原告的局面。在原告、被告和法院三方關系中,法院應當是中立的第三方,根據(jù)原被告各自的舉證來判斷案件的勝負。因此,轉(zhuǎn)變庭審方式的方向應當是淡化職權主義色彩,向當事人主義發(fā)展。但鑒于行政訴訟原被告實力的不平等,法院可以在保障相對人權益方面采取一些職權主義的做法。
。ㄆ撸┟鞔_審查標準
審查標準即法院審查行政案件的程度或深度。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對審查標準沒有明確規(guī)定,從而給法官的審查留下了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從確保行政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和合理架構行政權和司法權的關系來看,需要通過立法明確審查標準。
確定審查標準,要考慮以下因素:首先,要區(qū)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對不同部分采用不同審查標準。因為每部分問題的性質(zhì)不同,決定了法院的不同審查程度。區(qū)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并對其適用密度不同的審查標準,在西方國家已成為一種慣例。其次,根據(jù)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的大小確定不同的標準。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可分為低度自由裁量權,中度自由裁量權和高度(或政策性、高度人性化判斷)自由裁量權。法院相應對其審查也適用嚴格、合理到尊重(明顯違法)的不同標準。再次,根據(jù)不同的訴訟類型確定。在不同的訴訟類型中,法官享有不同的審判權。完全審判權的基礎來自對事實問題的全面認定。因此,對行政行為訴訟中的變更之訴、履行之訴和非行政行為訴訟適用完全審查標準;其余行政案件一般適用合理性標準。最后,應考慮到我國行政行為實施的具體情況,行政程序和案卷制度的缺乏使我國不能完全照搬美國尊重行政機關決定的標準,而應更多地對行政行為進行監(jiān)督。
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應確立如下審查標準:
1.事實結(jié)論
事實部分根據(jù)訴訟類型及行政自由裁量權大小可以確立三個不同的標準。
(1)合理性標準:適用于一般的行政案件。合理性標準是審查事實裁定的一般標準,即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事實裁定有合理的證據(jù)支持,法院就應尊重行政機關的事實結(jié)論。
(2)明顯違法標準:適用于高度專業(yè)性及人性化判斷等事項。在這類案件中,如環(huán)境污染指數(shù)評定、考試成績評定等。法院的審查受到專業(yè)技術性的影響,只進行明顯違法審查,即不審查事實決定內(nèi)容的合理性,除非其決定明顯違法。法院在此類案件中可轉(zhuǎn)向程序?qū)彶,審查行政機關作出判斷的過程是否合法。
(3)完全審查標準:適用于行政行為訴訟中的變更之訴、履行之訴和非行政行為訴訟。完全審查標準即法院可以不顧行政機關對事實的認定,以自己的判斷代替行政機關的判斷。完全審查標準的采用源于法院在此類案件中享有完全的審判權。
2.法律適用
法官是法律問題的專家,對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是否正確有最終的發(fā)言權。因此,法律適用原則上應采用完全審查標準,但對技術性、專業(yè)性的法律問題,要尊重行政機關的意見。
3.處理結(jié)果
處理結(jié)果部分包含以事實裁定為依據(jù)并適用法律作出處理結(jié)果的過程,是事實與法律的混合問題。處理結(jié)果應適用與事實結(jié)論同樣的審查標準。
。ò耍┩晟谱C據(jù)制度
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對證據(jù)問題的規(guī)定簡略,雖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6月4日通過了單獨的證據(jù)規(guī)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但仍需要在修訂《行政訴訟法》時對證據(jù)規(guī)則作全面規(guī)定。除了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外,證據(jù)制度還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舉證責任的進一步細化。不同類型的行政訴訟,應確立不同的舉證規(guī)則。如行政行為訴訟,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從行政行為與證據(jù)的關系來看,被告應在行政程序中完成舉證義務,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符合行政訴訟的救濟本質(zhì)。而對非行政行為訴訟,則應原則上適用誰
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非行政行為訴訟與民事案件類似,適用民事訴訟的舉證規(guī)則。
二是明確證明標準。證明標準是為了實現(xiàn)法定證明任務,法律規(guī)定在每一個案件中訴訟證明必須達到的程度[4](P.167)。我國三大訴訟法都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證明標準——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統(tǒng)一嚴格的證明標準抹煞了三大訴訟的差別,難以滿足行政訴訟的實際需要。最高法院關于證據(jù)規(guī)則的司法解釋并未提及證明標準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缺失。筆者認為,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和多樣性不能僅為其設定證明標準,還可以根據(jù)訴訟類型的不同,分別適用不同的證明標準。
(1)明顯優(yōu)勢標準:適用于一般行政案件。一般行政案件中,行政機關的行為對相對人權利的影響介于民事、刑事案件之間,因此應適用介于二者之間的證明標準。
(2)排除合理懷疑標準:適用于限制人身自由、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吊銷執(zhí)照等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為,以及經(jīng)過聽證程序作出的行為。限制人身自由等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為,基于其影響相對人權利的深度,應適用與刑事訴訟相同的證明標準。經(jīng)過聽證程序的案件,在爭議進入訴訟前已經(jīng)過辯論、質(zhì)證等準訴訟程序,其證明標準也應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3)證據(jù)優(yōu)勢標準:適用于非行政行為訴訟。非行政行為訴訟類似于民事訴訟,訴訟標的主要是民事權益,適用民事訴訟的審理規(guī)則,因而其證明標準也采用民事訴訟的證據(jù)優(yōu)勢標準。
。ň牛┲貥嬓姓袥Q制度
我國現(xiàn)行行政判決種類有維持、撤銷(包括撤銷后重作)、履行、變更、確認、賠償判決和駁回訴訟請求判決等?偟膩碚f,我國的行政判決種類設置不科學,如有些行政判決與訴訟請求相脫節(jié),違反不告不理原則,禁止令判決欠缺等,F(xiàn)行的行政判決制度無法為當事人提供完整的救濟,因此,有必要重構行政判決制度。
在指導思想上,行政判決制度的重構要考慮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同訴訟類型的實體處理要求,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以及合理解決糾紛和完善救濟的需要。具體地說,我國行政判決種類應重構如下:
1.主體判決
主體判決根據(jù)原告訴訟請求設置,不同的訴訟請求適用不同的判決。主體判決根據(jù)訴訟請求可分以下六類:第一,撤銷判決。適用于行政行為已完成時,法院通過撤銷判決使違法的行為自始無效。第二,履行判決。適用于行政機關不履行義務時,出于保護相對人權益及訴訟經(jīng)濟考慮,法院可以根據(jù)自由裁量權的大小,規(guī)定履行的具體條件。在自由裁量權縮減為零時,(注:即行政機關在具體案件中選擇余地可能壓縮到一種處理方式,只有這一種處理方式?jīng)]有裁量暇疵。參見[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著《德國行政法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法院可以明確規(guī)定行政主體應如何履行。第三,禁止令判決。用于禁止行政機關實施一定的行為。該判決主要適用于前文所述之禁止令之訴,對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起到阻止作用,防止違法行為完成后適用撤銷等判決救濟的滯后。第四,確認判決。即判斷某種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一般而言,只有在行政行為不可撤銷或撤銷已無意義,或履行判決也無意義時才適用。確認判決的適用范圍較廣,包括部分事實行為,其往往是賠償?shù)那疤。第五,變更判決。適用于需要法院直接改變當事人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變更判決不僅適用于變更之訴,在非行政行為訴訟中都存在適用變更判決的空間。第六,賠償判決。賠償判決是對違法行為造成損害進行救濟的判決方式,一般以確認或撤銷判決為前提,且其適用范圍廣泛,包括部分事實行為。
2.輔助判決
輔助判決相對主體判決而言,根據(jù)行政訴訟的其他需要設置。輔助判決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駁回訴訟請求判決。適用于上述各種判決不成立時,可以涵蓋以前的維持判決,但其不是一種獨立的判決種類,處于次要地位。第二,自為判決。是法院撤銷行政行為后,自己代替行政主體作出決定。(注:如我國臺灣地區(qū)“行政爭訟法”第97條規(guī)定:“撤銷訴訟,其訴訟標的之行政處分涉及金錢或其他替代物之給付或確認者,行政法院得以確定不同金額之給付或以不同之確認代替之!保┳詾榕袥Q的適用應規(guī)定嚴格的條件,僅適用于原告對行政行為被撤銷后行政機關重作的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第三,情況判決。情況判決發(fā)源于日本的事情判決,在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存在。情況判決的適用基于公共利益,對本應撤銷、變更或禁止的行為不作上述處理。情況判決作為考慮公共利益或利益權衡的判決,其適用應有以下三個條件:(1)行政主體的行為違法;(2)撤銷、變更或禁止原行為對公益有重大損害;(3)經(jīng)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因素,應駁回原告起訴,以免撤銷或變更原行為致使公益受損。完整的情況判決應包括三部分:(1)駁回原告起訴。(2)確認原行為違法。(3)判令被告予以賠償[5](P.200-214)。第四,中間判決及部分判決。中間判決是對訴訟程序進行中產(chǎn)生的獨立的爭點進行的判決,并不是對訴訟標的本身下判斷。法院的終局判決受中間判決的約束。部分判決是對訴訟標的的數(shù)項,其中一項或幾項已達到可以裁判的程度,法院就這部分作出終局判決[5](P.183-198)。中間判決及部分判決的增設是出于訴訟效率及便利的考慮,對先決問題或部分訴訟標的先行作出裁判。
行政判決制度的完善還需要對行政判決效力進行規(guī)定,如既判力問題。既判力的理論基礎是司法最終原則。法院的判決不僅約束當事人,還約束行政機關。因此,判決的既判力包含行政機關不得作出與判決精神相悖的行為。這里既涉及公法秩序的穩(wěn)定,也涉及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
(十)建立和解和調(diào)解制度
和解是訴訟當事人達成合意,法院就當事人合意內(nèi)容做成筆錄,且有與判決相同的效力,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承認行政訴訟中的和解。
調(diào)解是我國民事訴訟,刑事自訴和賠償訴訟中的特有制度,是在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法院進行的調(diào)解。
我國《行政訴訟法》排除了和解與調(diào)解,但訴訟外的調(diào)解大量存在。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也應承認和解或調(diào)解原則,理由如下:訴訟的基本功能是解決爭議,和解或調(diào)解是解決爭議的方式之一,且是基于當事人的同意與合意,符合訴訟經(jīng)濟原則。以往強調(diào)的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放棄、變更公權力,并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行政機關在訴訟程序之外放棄、變更公權力行為的大量存在,足以證明上述理論的貧乏。至于涉及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和解和調(diào)解,可由人民法院來審查,通知第三人參加,以確保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不受侵害,這一點與民事訴訟并無區(qū)別。
此外,行政訴訟時效制度、起訴不停止執(zhí)行制度等都是《行政訴訟法》修訂必須考慮的內(nèi)容。
三、修訂《行政訴訟法》應注意的問題
除行政訴訟具體制度外,《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還要考慮外圍問題和配套制度,如《行政訴訟法》的適用范圍,司法體制等,因為行政訴訟制度功能的正常發(fā)揮,離不開制度的外圍環(huán)境和條件。我們認為,修訂《行政訴訟法》,要考慮以下配套問題:
。ㄒ唬缎姓V訟法》的適用范圍
在我國,由于公法制度不發(fā)達,因而,行政法的調(diào)整范圍主要限于國家行政,其他的公共行政不受公法規(guī)范,《行政訴訟法》也只是適用于國家行政部分。這種現(xiàn)狀不利于我國行政法治
的發(fā)展。從理論上說,行政訴訟作為維護公法秩序的法律手段,其監(jiān)督范圍包括所有承擔公共行政職能的組織及其行為。行政機關無疑是承擔行政職能的組織,是國家行政的主要手段,F(xiàn)實中行使公共行政職能的大量公務組織也是公共行政的組成部分,應納入行政訴訟的調(diào)整范圍,而不能任其游離于法律控制之外。大體上公務組織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承擔某種專門公共職能的社團。這類社團的設立源于其專業(yè)特殊性、利益團體性,較典型的如行業(yè)協(xié)會。二是行政性公司。行政性公司本身是企業(yè),由于這類企業(yè)涉及國家重大利益,投資多,風險大而一般由政府投資設立,且承擔一定的公共行政職能。在我國如煤氣公司、郵政電信企業(yè)等。三是公營造物。(注:公營造物這一概念由德國行政法學家奧托·梅耶(Otto Mayor)提出,在德、日、臺行政法中都存在。)公營造物是由人與物組成,以持續(xù)方式達成特定行政目的的組織體[6]。如國立大學、國家醫(yī)療單位、博物館等!缎姓V訟法》的修訂可以在行政法的調(diào)整范圍方面嘗試作一些突破。
。ǘ┟袷隆⑿姓幾h沖突的解決機制
我國法院內(nèi)部按專業(yè)分設審判庭,分別審理不同性質(zhì)的案件。但現(xiàn)實中一些案件處于民事、行政爭議的灰色地帶,很難判別究竟屬于民事或行政爭議;如何處理這些案件,缺乏合理機制。(注:在普通法系國家不存在民事、行政爭議的區(qū)分問題,因為不存在公私法的劃分;在大陸法系國家區(qū)分民事、行政爭議,需要民事、行政爭議解決機制的存在,典型的如法國的權限爭議法庭。)從保護權利的角度考慮,《行政訴訟法》應增加民事、行政爭議沖突的解決機制。民事、行政爭議沖突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爭議,即當事人同時向民事審判庭和行政審判庭起訴,且都被受理。另一種是消極爭議,即當事人分別向民事審判庭和行政審判庭起訴,且都以該案不屬于民事或行政爭議為由被拒絕受理。對這些爭議案件,應設置相應的裁決機制解決。如果爭議發(fā)生在同一法院內(nèi),可由該法院組成臨時裁決委員會裁決或由審判委員會解決;如果發(fā)生在不同法院之間,則由有審判監(jiān)督權的上一級法院裁決。
民事、行政爭議的沖突解決還涉及另一種情況,即民事、行政混合案件的審理,其中民事或行政問題是審理行政或民事案件的先決問題。如果民事、行政爭議都屬于同一個法院管轄,則由民事或行政審判庭直接移送行政或民事審判庭,先決問題處理完畢再交回原審判庭繼續(xù)審理。如果民事、行政爭議不屬同一法院管轄,則由審判庭先將先決問題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解決,這樣可以避免原告兩次起訴,減少原告的訴累。
。ㄈ┬姓欣牡匚
在世界范圍內(nèi),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或大陸法系國家,都肯定行政判例的效力。行政判例制度的普遍存在絕不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其源于行政法法典化的困難。行政訴訟中的受案范圍、審理標準、舉證責任、證明標準等許多問題很難統(tǒng)一為成文規(guī)則,判例的適用不可避免。我國法律不承認判例的效力,導致行政訴訟缺乏判例的支持,面對紛繁復雜的行政案件,剛性的法律規(guī)定有很大缺陷。因此,行政判例的法律效力應得到《行政訴訟法》的肯認。鑒于我國的成文法傳統(tǒng),行政判例只能作為輔助性法源存在,作為成文法的補充,不得與成文法相抵觸。鑒于我國目前司法地方化問題嚴重,法官素質(zhì)不高,為保證法律適用統(tǒng)一及判例質(zhì)量,可在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決定具有先例價值的行政判決,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必須遵守。
。ㄋ模┬姓䦟徟畜w制的改革
行政審判權由國家統(tǒng)一行使,審判獨立不受地方或其他因素干擾,是行政審判體制改革的方向。行政訴訟是對行政機關行為的審判,法院的獨立性要求就更為迫切。筆者認為,解決行政審判獨立問題的出路是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并且使行政法院的轄區(qū)與行政區(qū)劃分相分離?稍谌珖秶鷥(nèi)建立三級行政法院——最高、上訴和初審(地區(qū))行政法院。全國設一所最高行政法院,上訴行政法院可在省級行政區(qū)域設置,在每個省份,根據(jù)人口多少和地域面積設置四到六個地區(qū)行政法院。地區(qū)行政法院還可設立若干巡回審判庭。行政法院將隸屬于司法系統(tǒng),但相對獨立。雖然《行政訴訟法》難于就行政審判體制改革作出具體規(guī)定,但在管轄、巡回法庭的設置方面可適當進行嘗試。
收稿日期:2002-12-20
【參考文獻】
[1] 孔祥俊.WTO法律對我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影響[J].政法論壇,2002,(1).
[2]。塾ⅲ萃ろf德.行政法[M].徐炳,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3] [日]室井力,主編.日本現(xiàn)代行政法[M].吳微,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4] 高家偉.行政訴訟證據(jù)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
[5]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踐[M].臺北:三民書局,1999(修).
[6] 馬懷德.行政法制度建構與判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論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相關文章:
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08-05
論行政訴訟收費制度08-05
論民事調(diào)解反悔制度的完善08-05
論商品房預售制度的完善08-05
完善、穩(wěn)定與發(fā)展我國的金融稅收制度08-07
論中國土地使用權制度的完善(上)08-05
論中國土地使用權制度的完善(下)08-05
論業(yè)主委員會制度的缺憾及完善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