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描寫的小學生作文4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描寫的小學生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 篇1
嗅一嗅,你便知道春天來了,桃花的清香,從樹上飄落下來,落在窗前,輕輕一吹,這香味也呼呼地走了。爬上蘭花樹,坐在叉子上捧起一朵雪白的玉蘭花,鼻子湊上去,一股淡淡地清香直往鼻子里冒。
春天的味道僅僅是淡淡的嗎?不,春天也是香水般的,跑到丁香花從中,兩根手指掐下一朵精致的小紫花,嘿!味兒特沖!
看一看,玉蘭樹上蠟燭似的花骨朵,地上一叢一叢的.二月蘭,柳樹上小小的葉子,還有掛滿了楊樹的“毛毛蟲”。早開的桃花謝了,長出了綠芽來,銀杏樹上也抽出了嫩葉,小花園里破土而出的艾蒿草也是你爭我趕的……
聽一聽,似乎聽見迎春花在歡迎著燕子的歸來;似乎聽見那春風劃過樹梢;似乎聽見小草在歡頌、蟲兒在贊美……
踏上草坪,嗅著花香,聽著鳥叫蟲鳴,感受著微風在你臉頰上輕輕拂過,望著滿眼的桃紅柳綠,你就仿佛融入了春天里。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 篇2
在人們的眼中,冬天時寒冷的,冬天是無情的,冬天是荒涼的,我卻不這么認為。
我認為冬天是豐收。走在田野的小路上。你會看到厚厚的冰雪蓋在麥地上,像給麥子蓋上了厚厚的棉被。俗話說“麥蓋三雙被,來年枕著饅頭睡,”不錯的!冬天象征豐收,冬天象征希望。給農(nóng)民伯伯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希望。
冬天是令人快樂的。小朋友們在打雪仗、堆雪人,打陀螺,滑冰,玩得開心極了,仿佛耳邊不時聽到一陣爽朗的笑聲!沒有冬天,會有這笑聲嗎?
冬天是美麗的,走到外面,放眼望去,后面的小山上對記者許多白雪。仿佛山也怕冷一樣,給自己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盡管沒有花草樹木的裝扮,在白雪的烘托下,冬天也一樣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冬天是寧靜的',既沒有夏天的喧鬧,也沒有秋天的嘈雜,大人們可以安心的工作,學生可以在安靜的教室里享受知識的甜美。
讓我們珍惜冬天的美好時光吧!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 篇3
迎向風掃落葉的秋天,挽手告別夏,早秋以一種枯黃凋零的形式降臨。
盡管看著凋敗滿地的落葉有幾分傷感,但秋風掃葉,逆風傲然而立,更多的還是那種如同風把自己托在天空的豪氣,如君臨天下,如一將功成。我一直很喜歡風,小時候一刮起風來,我就會敞開懷,讓衣角隨風飄動,F(xiàn)在的自己當然不會這樣做了,不是成熟了,而是現(xiàn)在的秋風與那時的風情調(diào)不同了,那時的風豪放清爽,現(xiàn)在的風滄?占。但現(xiàn)在的風富有靈感,在殘葉卷地中還帶著浪漫。
“指間沙”還是一首歌名,在那首歌的壯闊背景,蒼茫意境里,滲透著一些惆悵,還有人各天涯,但愛過就不負韶華的孤苦,剎那又感覺到了天涯淪落,隔萬水千山的蒼涼。我一定要邊散步邊聽歌這個習慣是無法改變的,在秋中的漫步,在落葉卷地中漫步,在清風襯托中漫步,我認為這很有靈感,它是多么的'獨特。∧欠N感覺只有秋天才擁有。音樂能觸發(fā)人的感情,與環(huán)境情景交融,靈感一觸即發(fā)。
早秋并不是只有枯黃的,“秋畫”中的一句歌詞“夜色帶走了晚霞,灑落滿地的銀沙”,如果能把這一刻定格,那是一幅美好又獨特的畫啊!黃葉勾勒出秋風,漫步于秋葉中的我,戴著白色的隨身聽,手塞在兜里,意境美乍現(xiàn)。
秋色藏在微微帶涼的空氣中,秋風、秋葉,勾勒出這幅畫是多么浪漫。∥倚南登。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 篇4
周日,我們班組織了一次秋游活動,分成了好幾個小隊,我和管怡萱,王以耀,施正灝明,李嘉蔚一組,主題是尋找秋天,尋找秋天的落葉。
走進公園,地上的落葉,讓我感受到了一股濃烈的秋天的味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一片燦爛燃燒著的楓樹林,從遠處望,猶如一座火焰山。走進楓樹林,熱情洋溢的楓葉,在微風的吹拂下,向我們點頭微笑,歡迎我們的到來,我撿起一片楓葉,細細地觀察起來,一片楓葉上有七個小小的葉瓣組成,它的邊有些毛糙,紅色的莖細長細長的,像一只張開的手掌,楓葉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變化的色彩,春天的楓葉是綠色的,可是一到秋天就漸漸變成紅色,火紅火紅的`,像一個魔法師,美艷極了。不由得想起杜牧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
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而秋天里的落葉,更像一首首動人的歌,讓人喜歡讓人留連,我愛秋天,我更愛秋天里這些千奇百怪的落葉。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相關文章: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04-10
小學生描寫的作文11-16
描寫小學生作文11-28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07-20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經(jīng)典)07-23
【精選】描寫的小學生作文07-23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經(jīng)典)08-01
(精選)描寫的小學生作文08-12
描寫的小學生作文【精選】08-03
(經(jīng)典)描寫的小學生作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