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七夕文章:南郊“乞巧會”訴衷情
七夕文章:南郊“乞巧會”訴衷情◎陳慰
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是我國流傳最廣的民間四大傳說。美麗的愛情神話傳說,必然發(fā)生在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牛郎織女這一千古流傳的浪漫愛情故事,傳說起源地就在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江蘇省太倉市的南郊鎮(zhèn)利民村。
牛郎織女的眾多傳說故事,早在宋代就已在太倉地區(qū)廣為流傳,至今太倉仍保留著相沿成習(xí)的“七夕節(jié)”民間風(fēng)俗,還有三年一次的織女廟開光活動,以及吃巧果、風(fēng)仙花染紅指甲、槿樹葉汁梳頭、看巧云、觀星斗、相親節(jié)等一系列民俗活動。
流傳于太倉的牛郎織女傳說,與傳統(tǒng)的說法有—個明顯的區(qū)別。那就是傳統(tǒng)說法中織女與牛郎之間的天河是王母娘娘用金簪劃出來的,而太倉的傳說卻是織女自己劃出來的。因為她知道自己是玉帝的孫女,被抓回去也不會拿她怎么樣,而牛郎是凡人,追上天去可能會受到嚴厲懲罰,阻斷與牛郎之間的道路是對牛郎最好的保護。太倉的傳說體現(xiàn)了織女對丈夫的摯愛,更有人情味。
南郊鎮(zhèn)利民村至今遺存著我國唯一的一座織女廟,其悠久的歷史長達九百多年。廟內(nèi)織女鳳冠霞帔,面向東方端坐殿內(nèi)。廟前有兩棵參天大銀杏樹,相傳就是牛郎織女的象征,來廟里燒香的人都會向這兩棵樹祈禱。隔河就是牛郎廟,牛郎身背涼帽,面西立于神牛旁,明清時香火最為旺盛。太倉的父老鄉(xiāng)親希望牛郎織女朝夕相處,正如郭沫若所說的那樣:“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牛兒來往。”
從文字的記錄看,太倉的牛郎織女傳說在全國也是最早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記載:“黃姑廟,在昆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即南郊鎮(zhèn))。父老相傳,嘗有牽?椗蔷笛,女以金簪劃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鄉(xiāng)人異之,為立祠。舊列車、女二像,后人去牽牛,獨祠織女,祈禱有應(yīng)。歲七夕,鄉(xiāng)人醵集廟下占事,無毫厘差。舊有廟記,今亡之!迸@蓮R今已不存,而織女廟依舊。當(dāng)?shù)厝司捶Q牛郎為“當(dāng)方土地”,敬稱織女為“女土地”。
心靈手巧的織女,曾把超群的織錦繡花技術(shù)傳授給人間。太倉自古以來有著發(fā)達的紡織業(yè),那巧奪天工的土織布曾進貢朝廷并遠銷海外,民間多男耕女織,所以每到七夕節(jié),祭祀織女是南郊當(dāng)?shù)厝说娘L(fēng)俗,向她乞求靈巧,請求幫助提高女紅技藝,這就是“乞巧會”的來源。
每年七月初七這天,在織女廟都會上演熱鬧非凡的“乞巧會”盛景。四面八方的來客有的乘船,有的坐轎子,有的步行,絡(luò)繹趕來。織女廟廟外鑼鼓喧天,人們結(jié)隊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舞起長龍,最多的時候有上百條龍。臨時架起的敞棚內(nèi),數(shù)十張圓桌巍然壯觀地一字鋪開。灶臺間炊煙裊裊,各式齋菜被分裝進層層堆疊的碗碟中。源源而來的香客將整個織女廟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廟內(nèi)外熙熙攘攘,各式商販也會在一旁擺攤做買賣,賣小吃的、衣服的、玩具的,應(yīng)有盡有!捌蚯蓵庇蓮R主主持,分為開啟、齋筵、祭祀、念經(jīng)、解糧等5個部分。神像一般三年開一次光,開光分為凈面、接靈、開光、開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招待香客吃飯要擺上100多桌。
“乞巧會”上,還會進行拜雙星、觀星斗、看巧云、篤(丟)巧、蛛網(wǎng)乞巧、吃巧果和蘭花豆、染紅指甲、凈頭槿、承露盤等一系列富有太倉特色的民俗活動。廟主免費施齋,巧果、蘭花豆、豇豆麥糕等各色精巧特色點心更是美味可口,令人大飽口福。到了下午,姑娘們開始用自家種的鳳仙花染紅指甲以求吉祥如意,用槿樹葉汁洗頭以求美貌純潔,而游客們也不禁要入鄉(xiāng)隨俗地沾一沾巧氣和喜氣。到了晚上,還要唱“宣卷”(一種曲藝說唱)直到天亮。
2008年,南郊鎮(zhèn)被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七夕文化傳承基地”稱號。七夕文化世世代代在太倉的傳承,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忠貞愛情的歌頌。
【七夕文章:南郊“乞巧會”訴衷情】相關(guān)文章:
幼兒園音樂教案《庫乞乞》02-15
女乞800字作文05-02
隨筆文章08-24
文章排版08-16
經(jīng)典文章摘抄08-14
激勵文章08-22
影評文章08-23
勵志的文章09-27
雷鋒文章7則08-15
怎樣給文章命題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