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私塾”式教育引發(fā)的反思(素材及作文)
“現代私塾”式教育引發(fā)的反思(素材及作文)作者/河南陳相婷
【話題引入】
私塾,這種古代社會的辦學形式,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經絕跡。而今,“現代私塾”卻在民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國學館”“孟母堂”“日日新學堂”“儒愿學堂”“今日學堂”“蒙正學堂”……一個個濡染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名字開始行走于現代教育的邊緣,叩擊著少兒教育的大門。
據“中國之聲”報道,無論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還是在偏僻的農村,都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個案。教學階段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也多種多樣,包括父母在家教孩子、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學習、一個區(qū)域的孩子共同學習、小規(guī)模的私塾學堂等等,甚至有些學堂已初具微型學校的規(guī)模。
與此同時,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也關注了海南省?谑械囊凰翱鬃訉W堂”。這所學堂接收的30名學生,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兩歲。他們大多來自海南各市縣,也有一部分從廣東、廣西慕名而來,長期寄宿在學堂。這些學生大多已退掉了學籍,在這里徹底接受類似“私塾”式的教育。
盡管各地的學堂受到了很多家長的熱捧,但它仍屬校外培訓機構,并不具備從事全日制教學的資質。雖然各地的學堂數量頗多,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統(tǒng)轄,未免良莠不齊,不盡如人意的事時有發(fā)生。
私塾:我的教育我做主
楊正蓮
謀求官方承認和支持,被一些人視為私塾生存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但眼下私塾學堂的獨特價值恰恰在于其不拘一格的多元化教育。姑且不論人文經典和私塾學堂的是非爭議,單就民間各階層廣泛參與的熱情,以及人們對教育的思考和實踐來看,這種民間教育所營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無疑是可貴的。
絕大多數國家的義務教育體系,都是隨著現代國家的建設而確立下來的,中國也不例外。 (范文網 www.panasonaic.com) 在工業(yè)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教育的經濟功能被不斷地發(fā)掘和加強,很多國家都力圖培養(yǎng)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人才,并用現代知識技術武裝個體,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尤其在發(fā)展中國家,教育扶貧曾一度被寄予厚望。
然而,這種批量生產式的教育,不可避免地會塑造出高度同質的人才。盡管創(chuàng)新性思維一再被強調,但在同質教育的體系下,各種努力均被證明收效甚微。比同質化更具破壞性的,則是個體個性的壓抑與摧毀。無法適應的學生很容易出現極端嚴重的心理問題。當孩子把復仇的刀刺向父母或老師時,當處于豆蔻年華的孩子絕望地結束生命時,人們才開始叩問教育。而比極端案例更為普遍的,則是人們對諸多社會亂象的不滿,比如啃老,比如道德失范……
一種制度一旦形成就必然伴隨著慣性,盡管其存在不合理之處,但若突然改變則會造成更大的不適。個體擁有選擇的權利和空間,人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眼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大膽地邁出了這一步,于是私塾教育開始了。
僅就私塾教育而言,雖然中外經典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但各家學堂對課程的選擇和安排卻不盡相同。有的主張重點學習國學經典,有的注重融入才藝培養(yǎng),有的則主張順其自然合乎人性……種種區(qū)別,既體現了私塾主辦者的辦學理念,也為家長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上海孟母堂的創(chuàng)辦者周應之認為,教育是人對教育資源的綜合運用,大家都有自己的路徑,都有自己的思考。教育的改革不應僅僅局限于校內的改革,而應放眼于整個社會人群,鼓勵民間參與,使教育回歸民眾。培養(yǎng)全方位的人才,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策。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16期)
【反思】
怎樣才能催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樣才能讓創(chuàng)新之花盛開、創(chuàng)新之樹常綠?這是一道關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艱深命題。
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民族的復興在于人才的培養(yǎng)。也許“現代私塾”的興起,將成為應試教育的救贖,為教育的百花園帶來風光旖旎的春天。
“在家上學”是育人教胄消費的傳奇
陳一舟
“在家上學”是“現代私塾”的另一個代名詞,早在90年代就已有之,比如童話作家鄭淵潔的家庭教育。毫無疑問,現代私塾是針對當前應試教育弊端應運而生的產物,帶有高層次、個性化教育需求的影子。應試教育固然存在弊端,但“在家上學”就完美無缺嗎?
私塾式的知識傳授過程固然是“快樂”而“個性”的,但教育的層面又必然是單一而淺薄的,而且其隨意性強、系統(tǒng)性差的特點很難保證教育的品質。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在某一專業(yè)領域固然會強于接受應試教育的孩子,但以大部分知識的荒廢為代價換取個別素質的突出,值不值得、可不可行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拿孩子當教育的試驗品,必須慎重。
此外,私塾式教育的環(huán)境相對封閉,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脫離了學生群體和學校大環(huán)境的孩子,既沒有管理約束,又遠離課業(yè)負擔,或許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自由”成長,但長期來看卻弊端突出。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還是一個培養(yǎng)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群體舞臺”。這種教育功能,是家庭私塾所無法取代的。
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階段或許可以選擇“在家學習”,但最終這些孩子還是要回歸正規(guī)國民教育體系的軌道,還是要參加高考上大學,這樣才能就業(yè)融入社會。很難想象,沒有經過學校的培養(yǎng),“在家學習”的孩子如何適應和通過高考!
事實上,“在家學習”終歸是一種富人教育消費的傳奇,并不具備可復制性。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是一回事,有沒有財力支撐則是另一回事。少數有經濟能力的富人可以為子女選擇這樣的教育途徑,因為他們有能力承擔教育風險,沒有后顧之憂!霸诩覍W習”失敗了,完全可以出國留學。但對于大多數家長和學生來說,“在家學習”注定是養(yǎng)在玻璃缸里的金魚,徒具觀賞價值而已。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當前這個教育需求多樣化、教育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在家學習”應該得到寬容和認可,但不必人為地賦予其過高的責任和使命,因為那會是現代私塾不可承受之重。
。ㄕ浴赌蠂际袌蟆2011年09月05日,有刪節(jié))
【反思】
現代私塾的興起,將成為傳統(tǒng)教育模式有力的補充,是對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落實。教育多元化已經是必然的趨勢,社會需要人才,但人才不一定需要按照千人一面的模式來培養(yǎng)。而且,現代私塾的出現意味著受教育者選擇空間的擴大和選擇權利的實現,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嘗試,應對私塾擁有更加寬容的心態(tài)。
壩代私塾并非“世外觥源”
李愛銘
5年前被上海市教委叫停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重新開門,吸引了不少眼球。無獨有偶,不久前在云南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全國各地陸續(xù)出現的“在家教育”、私塾學堂也引起了廣泛關注,F代私塾是否真的是教育的“世外桃源”,仍有待商榷。
“孟母堂”的獨特之處,在于模仿古代私塾授課模式,沒有教師灌輸、課后作業(yè)和考試壓力,學生多數時間用來誦讀中國古典經史和原版外國名著。不少家長認為,此舉是逃離應試教育的新出路。因此,在孩子本該享受義務教育的階段,寧愿每月花3000多元送孩子去私塾學堂。也正因為此類“粉絲”家長和學生的追捧,“孟母堂”才能重新開張。
“孟母堂”之類的現代私塾,是個性化、多元化教育需求與現代學校教育大一統(tǒng)之間的矛盾產物。小到校服、午餐、春秋游,大到學校的課程設置,家長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孩子在表演方面極具天賦,卻因文化課成績不佳而被視為差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一些人文底蘊,但發(fā)展興趣的空間卻十分有限……學校提供的教育,是按照國家統(tǒng)一課程要求,以班級為單位整齊劃一的,難以兼顧每個學生的個性需要,可謂眾口難調,部分家長“失望”之余,便會轉謀學校教育體制之外的出路。這就為“在家教育”和現代私塾教育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為滿足家長的多元需求,我國鼓勵發(fā)展民辦教育!艾F代私塾”完全可以申請辦學資格,獲得合法身份。但現實中的一些私塾講堂,一來多以民宅為辦學點,師資不規(guī)范,很難達到民辦學校的標準;二來堅持以“私塾”模式立身,不按國家規(guī)定的基礎教育要求設置授課內容,因此大多難逃“屢開屢關”的命運。
而且,即便身在“私塾”,不少孩子的學籍仍保留在原來就讀的學校,以備升學之用。可見,就讀“私塾”,只是臨時之舉。其實即使身在“私塾”,壓力和負擔也不可避免:不求甚解的死記硬背和機械記憶,豈不是“填鴨”式教育?不考核學習效果,放任孩子是不負責任,若設置考核的環(huán)節(jié),又與一般學校何異?更何況孩子長大后,仍要與同齡人一起步入社會,科學技能與素養(yǎng)、競爭與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在沒有“孟母”的環(huán)境中,他們要如何適應和生存?
在不少家長看來,孩子的快樂現在和幸福未來似乎是“兩難”選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令人不甘,為了前途而犧牲快樂童年又不舍。也許家長們期待的教育“桃花源”,還是該寄望于在正規(guī)學校中一步步實現。
。ㄕ浴叭嗣窬W”)
【反思】
從教育目標的角度看,現代私塾對改變當前教育雖大有裨益,但作為已被歷史淘汰的辦學形式,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選擇私塾實為無奈之舉。
在中國教育面臨更多挑戰(zhàn)的時候,借弘揚國學的名義,硬把具有現代思維的兒童拉回古代,根本無助于當今的教育改革。但對于現代私塾的出現也大可不必過于敏感,應該理性地看待:現代私塾只能說是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一種對現行教育補充的嘗試。
【強化訓練】
私塾,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辦學形式,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經絕跡。而在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現代私塾”卻在民間悄然興起。該欣喜還是憂慮?這到底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倒退?
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私塾式學堂,其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等教學階段,存在形式也多種多樣,有些甚至已初具微型學校的規(guī)模。家長們認為私塾學堂不考試、不評比的教學模式能讓孩子自由發(fā)展,更適合個性化、專業(yè)化人才的培養(yǎng)。
對此現象可見仁見智,暢所欲言,把你的所思所想寫成文字。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濮陽第—高級中學高三緱凱麗
凈地為壇,環(huán)植以杏,周匝條石護欄,一位滄桑的老者獨坐其上。圍坐其身邊的一群人,年齡不分大小,時而頷首、時而嗟嘆、時而頓足、時而摩拳,如饑似渴地聆聽,如沐春風。一扇黑油木門,一小方竹園,可以爬上花壇折臘梅,抑或在桂花樹上尋蟬蛻。書屋中,一位學生為了激勵自己,特意在桌角刻下“早”字……
詩一般的畫面,常常讓我們引頸遙望,可是當它真的闖入我們生活時,我們又該作何選擇?
當北京大學校長驕傲地宣布北大已經連續(xù)三年穩(wěn)居內地中國造福大學排行榜之首時,當教授放出“40歲掙不夠四千萬不要來見我”的狂言時,我們是該慶幸欣喜,還是該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耶魯大學前任校長曾揶揄過中國的大學“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了教育的成功,并引以為傲,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笑話”。雖然我們摒棄了“君子重義不言利”的束縛,但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的基本法則是不能丟棄的。如果用銅臭代替書香,用金錢衡量水平,無疑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德行的培養(yǎng)。從孔子設立杏壇開始,中國教育的馨香已飄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然而孔夫子所創(chuàng)立的私塾卻成了眾人聲討的對象,有人稱私塾傳播的傳統(tǒng)經典使國人泯滅了個性,使少年變得老成,無形中扼殺了創(chuàng)造性。可是當“弱肉強食”的法則被奉為圭臬,當親情遭遇寒光閃閃的利刃,當道德讓位于功利私欲,當幸福指數被GDP遠遠甩在身后,我們才發(fā)現生活中更需要的是扶持和關愛。所以,更需要重視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課程內容本身。素養(yǎng)的提升不在于姓“公”還是姓“私”,而在于它能否以人為本,使學生得到長足發(fā)展。
現代私塾的興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現行教育的一種補充。在這里,學生們可以“讀經典、尊孔孟、頌莎翁、演數理”,接受禮儀之教,通過學習古代文化典籍,濡染熏陶,構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甚至能夠實現超越特定時代的永久價值。
現代私塾的興起,是對應試教育體制的救贖,對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大有裨益,切莫用一個標準衡量,更無需把學校建成一種模式,別讓學校成為“病梅館”。
【點評】
呼告式的題目直指文章主旨,主體部分緊密圍繞“教育的本質”進行旁征博引的論述和冷靜的剖析,拓寬了文章的內涵,增強了文章的底蘊。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有很強的邏輯層次感。把教材與生活緊密結合,結尾照應開頭與主題,使文章渾然一體。
【“現代私塾”式教育引發(fā)的反思素材及作文】相關文章:
8《“私塾先生”》08-16
《“私塾先生”》 之一08-16
《“私塾先生”》 之二08-16
幼兒園生態(tài)式教學論文 由生態(tài)式教學引發(fā)的08-16
關于教育的作文素材11-06
怎樣運用教育素材:教育素材解讀與應用08-09
日本近代教育概論及其現代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