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F(xiàn)場,各企業(yè)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fā)明專利20余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yè)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案鼫蚀_地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xx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里貧困面廣、貧困人數(shù)多,是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討論會上,院士云集,環(huán)顧一周,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fā)現(xiàn)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干!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嘆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床,堆著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笆钦娴母F,但是不該這么窮!敝煊杏赂訄远俗约旱南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shù)刂饕抢镒澹蟛糠秩耸朗来钤诖笊嚼,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里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范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余人的`教授、博士專業(yè)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xx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并沒有讓當?shù)卮迕竦纳钫嬲玫礁纳!斑@里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毙畔㈤]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shù)刎毨У母础_@里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涌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著老鄉(xiāng)干,實實在在做給老鄉(xiāng)看”
調研分析當?shù)氐臍夂、土壤、降雨后,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并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里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著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說話。
在當?shù)卣驮粕酱宕逦瘯闹С窒拢?00畝冬季馬鈴薯示范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著新研發(fā)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xx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huán)節(jié),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xx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边^去的冬季閑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耙尨迕駛冋嬲吹叫б妫覀兛梢允职咽诸I著老鄉(xiāng)干,實實在在做給老鄉(xiāng)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里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shù)刂赂坏囊粔K敲門磚!岸e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fā)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xiàn),“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xx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里度過。很多當?shù)卮迕癫粫䴘h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著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當?shù)氐拿褡甯枨秾嵲谏岵坏谩罚骸白钆戮褪且珠_,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么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敝煊杏抡f。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xx,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yè),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qū)”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改變了當?shù)刎毨浜蟮拿婷。他致力農業(yè)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chuàng)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lián)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shù)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yōu)秀黨員”“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這眾多榮譽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層,苦心鉆研的深刻體現(xiàn)。
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后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斗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yǎng)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干,而且干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xiāng)僻壤大山溝里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局,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斗目標。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用科技改變家鄉(xiāng)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后,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云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范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余人的教授、博士專業(yè)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在他身上,人民群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干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不負桑梓,發(fā)揮余熱,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fā)明專利20余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yè)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yǎng)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著家鄉(xiāng)人民的生活。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干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fā)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恒奮斗,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fā)出更加絢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yè)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yǎng)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著家鄉(xiāng)人民的生活。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干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fā)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恒奮斗,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xù)向貧困宣戰(zhàn),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zhàn)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梢哉f每一名黨員干部在脫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脫貧攻堅做出貢獻。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xx年退休后,退而不休,發(fā)揮余熱,來到家鄉(xiāng)云南最貧困的地區(qū)——瀾滄縣扶貧。瀾滄當?shù)刂饕抢镒澹@里貧困面廣、貧困人數(shù)多,是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并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播發(fā)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跡,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干部學習反思,并實踐之、篤行之。他始終牢記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yè),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qū)”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改變了當?shù)刎毨浜蟮拿婷病K铝τ谵r業(yè)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chuàng)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lián)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shù)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yōu)秀黨員”“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干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fā)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恒奮斗,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4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里的欣慰,是發(fā)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說。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鉆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在《自然》雜志封面全文發(fā)表,成為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余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為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范。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yōu)質高效技術體系,20xx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為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為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xù)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后他才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為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云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里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說:“不能我們發(fā)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xx年12月,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農業(yè)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xx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5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于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fā)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余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群眾脫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里,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著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說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著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guī)范種植。老人蹲著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里,面帶微笑反復解說示范。在一旁的云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fā)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xiāng)云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xx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云南農業(yè)大學創(chuàng)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xiāng)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范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戶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xx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范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戶749戶,每戶平均增收2.5萬余元。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6
某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個拉祜族村寨的農家小院門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邊幾位年輕人:“走,鏟地去!闭f罷扛起一把鋤頭就往村外馬鈴薯地走去,幾位年輕人也抓起鋤頭緊隨其后。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協(xié)主席朱有勇,幾個年輕人是他研究團隊里的博士。
20xx年,中國工程院與瀾滄縣結對幫扶,朱有勇院士帶來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組成的專業(yè)團隊,云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范點。從此以后,他們走到哪,村民們就跟到哪兒。“他們可是上面派來的博士!別看我們才小學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就這樣,貧困的小村莊里有了大批“博士后”。
“房子是新蓋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觀念還是舊的!庇捎陂L期閉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xx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200多元。
“這里并不是資源貧困,而是典型的素質貧困。越是這樣,科技扶貧越能起大作用!敝煊杏潞蛨F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快速開出“脫貧藥方”——種冬季馬鈴薯。
此后的時間里,朱有勇14次來到蒿枝壩村,大半時間是在村里度過的。博士們居住的村民活動室被村民們稱為“科技小院”。
20xx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落進了蒿枝壩的地里。20xx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馬鈴薯排隊“破土”。一算賬,村民們兩眼放光: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總產值達90萬元。僅用半年時間就讓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被村民們贊不絕口。
豐產的消息幾天就傳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馬鈴薯,蒿枝壩還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yǎng)殖等科技示范基地。
“眼見為實,群眾就看實效!敝煊杏赂锌胺鲐毾鹊梅鲋,村民們不是不想干,關鍵要扶到實處,教會他們怎么干!”
在過去30多年中,朱有勇團隊的`農業(yè)科研成果已經造福上億農民。他們研發(fā)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qū)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們研發(fā)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于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能增產20%~30%。
成長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獲于土地,從農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歡的稱號也是老鄉(xiāng)們送給他的——“農民教授”。
近年來,國家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朱有勇也給自己定了新目標!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7
20xx年,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縣開展脫貧攻堅,開會商量由哪個院士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說:“我最年輕,我來干!”
朱有勇帶著團隊來到瀾滄縣竹塘鄉(xiāng)云山村蒿枝壩,在村里建立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5年來和當?shù)卮迕裢酝⊥瑒趧印T诨厥痉锻茝V種植冬季馬鈴薯等作物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農村群眾素質性貧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創(chuàng)辦了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學員是來自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有脫貧致富愿望的農民,課堂就設在田間地頭。從選良種栽種,到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從采收包裝到產品推廣,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專家親自授課。老師和學員一樣,都穿著迷彩服。
“朱院士對農民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很多學員培訓回家后,不僅自己種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還帶動全村群眾一起種,一起增收脫貧!敝裉拎l(xiāng)鄉(xiāng)長龔老五說。3年多來,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已開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電子商務等培訓班,培養(yǎng)了近千名致富帶頭人。
“我們是教書匠,沒有錢,就把科技知識教給農民,教他們發(fā)展產業(yè)脫貧致富,沒什么了不起!敝煊杏碌恍φf。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
在云南,有這樣一位農業(yè)專家,他扎根云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yè),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群眾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范、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chuàng)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后”。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紅河州個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xiāng)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后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屬于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yè)業(yè),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yè)決不罷休,正因為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鉆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云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為了農業(yè)的發(fā)展,為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yè)大國兼農業(yè)人口大國,然而現(xiàn)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水平從大的范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脫貧窮的境地,作為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xiàn)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
其次是敢于突破勇攀科學高峰的那份執(zhí)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yè)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系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yè)來干,如今朱院士的事跡已經傳遍云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梁,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朱院士作為云南省本地首位晉升為中國工程院農業(yè)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勵了云南農大的所有人,振奮了5000萬云南同胞,為云南農業(yè)乃至整個中國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像朱院士一樣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潛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辭辛勞,敢于吃苦;不求名利,教書育人;不圖享受,愛崗敬業(yè)。
【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1-04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10-27
朱有勇事跡心得體會12-08
朱姓有涵養(yǎng)的名字11-10
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7-17
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7-17
“時代楷!敝礻愅鞠冗M事跡材料12-27
學習張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7-17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3-31